7月26日下午,在四川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三星堆博物馆,了解历史文化遗址发掘研究、文物保护修复等情况。跟随总书记的脚步,10月26日至27日,成都市新闻工作者协会组织开展“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弘扬生态文化·丰富历史文化滋养”主题采访活动,都江堰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应邀参与。此次采访,对成都市新闻战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走进三星堆博物馆
三星堆博物馆博物馆大门外,两尊青铜神兽仰天站立,迎接八方来客。三星堆博物馆门前,游人如织,熙熙攘攘。前不久,记者在采访著名科幻作家王晋康时,他曾提到,在了解神秘而又遥远的古蜀文化后,写了一本神话科幻小说《古蜀》。可以直观地感受到,社会各界对古蜀文化的热情正在不断提升。相信,三星堆带来的旅游热潮也将随之持续升温。
薄如纸翼的黄金面具、神秘古老的青铜神树、造型多变的陶瓷用具……据了解,对公众开放的三星堆博物馆新馆陈列有1500多件精美文物随之揭开神秘面纱,其中近600件文物是首次亮相。
“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从三星堆第一次发现至今,已经走过了近一个世纪的历程。除此前偶然发现的三星堆1号、2号“祭祀坑”外,2019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重启三星堆祭祀区考古,6个新的“祭祀坑”相继被发现。“三星堆虽然已出土了大量重要文物,但目前已发掘的面积只占遗址总面积的千分之二左右,三星堆的考古工作目前仍在继续。”当地导游介绍。
整个展览主题贯穿三大篇章——第一部分“世纪逐梦”,以三星堆遗址近一个世纪的重大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为主线,集中表现三星堆考古工作者百年逐梦、矢志不渝的精神追求,彰显“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的时代主题。
第二部分“巍然王都”,通过“都城营建”“青铜冶铸”“王者至尊”等7个单元,从文明探源角度,对三星堆古国的自然环境、社会面貌、都城布局、权力结构等进行全方位展示和解读,彰显以三星堆为代表的古蜀文明作为多元一体中华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包容性与创新性。
第三部分“天地人神”,以“神圣祭坛”“青铜面具”“通天神树”等7个单元集中呈现古蜀人的信仰体系和宇宙观念,表现古蜀先民浪漫的想象力和非凡的创造力。通过对古蜀人精神世界及其文化源流的解读,揭示古蜀文明密码,表现中华民族共同的信仰与精神根脉。
你相信外星人吗?你相信穿越吗?当参观了三星堆博物馆,你会诧异,在遥远的几千年前,这片土地上就有如此璀璨的文明。也许你会想象,这是外星人的杰作,还是某人现代人穿越到了过去?那个眉尖上挑,双眼斜长,眼球呈柱状向外突出,双耳向两侧展开,面露神秘微笑的青铜纵目面具,是以外星人为原型吗?三星堆的神秘与美丽点燃了世界人民探索未知的热情。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有人说,蜀人的祖先就是沿松茂古道而下,来到了成都平原。在都江堰,有芒城遗址,距今有着4500年到4300年的历史。在古蜀文明越来越受到关注的今天,理应发出更为亮丽的光芒。
作为一座“三遗”之城,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正如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所说:“青城山—都江堰不应该只是一处走马观花、到此一游的旅游景点,它更应该是一座活态博物馆,更应该让人们感受到它的文化魅力。无论是它的古建筑群,还是文物藏品,都应该通过我们的努力把它的魅力展示出来,这也是真正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从翠云廊看生态文明久久为功
7月25日至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省委书记王晓晖和省长黄强的陪同下,先后来到广元、德阳等地进行调研。7月2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首先来到广元市剑阁县考察了翠云廊。这里是古代关中平原通往四川盆地古蜀道的重要路段,有迄今保存最完好的古代人工栽植驿道古柏群。习近平总书记听取了古蜀道发展历程、翠云廊整体情况介绍,沿古道步行察看千年古柏长势,详细询问历史上植柏护柏情况。他指出,这片全世界最大的人工古柏林,之所以能够延续得这么久、保护得这么好,得益于明代开始颁布实行“官民相禁剪伐”“交树交印”等制度,一直沿袭至今、相习成风,更得益于当地百姓世代共同守护。这启示我们,抓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搭建好制度框架,抓好制度执行,同时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巩固发展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临行前,他嘱咐当地负责同志要把古树名木保护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
10月26日至27日,记者一行来到翠云廊,望着高耸入云,郁郁葱葱的古柏群,真正感受到了生态文明的重要性。
翠云廊是古蜀道的一段,道路两旁全是修长挺拔的古柏林, 自汉中经广元至绵阳,如莽莽苍苍的巨龙逶迤于崇山峻岭之间,宛若一条盘绕在白云间的青翠碧绿长廊,故名翠云廊。翠云廊以普安镇为中心,分西段、北段、南段三段,东至阆中,西至梓潼,北到昭化。
虽历经两千余年的雨雪风霜,古柏群至今仍显雄浑苍劲、青翠满目,是世界罕见的人工植造的古老行道树群体,被誉为世界奇观,蜀道灵魂。挺拔苍劲的千年古柏宛如绿色巨龙,蜿蜒三百里的古道两旁,气势宏大磅礴,号称“三百里程十万树”。据统计,翠云廊蜀道现存古柏13000株,有规律地分布在344里古驿道两旁,其中剑阁境内7803株。三百里翠云廊的精华部分位于北距剑门关7公里的大柏树湾。狭义的翠云廊即是翠云廊景区,是国家首批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剑门蜀道的核心景区之一,是国家首批森林公园,也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翠云廊始于秦汉,完备于明,是罕见的人工造植古老行道树群体,虽历经千古沧桑,但仍枝叶茂盛、生机盎然。
每一棵柏树都有一个故事。其中的“帅大柏”“汉砖柏”“阿斗柏”以及剑阁柏“松柏长青树”尤具代表。相传张飞当年为巴西(今阆中市)太守,军政往来频繁。当时的剑州(今剑阁)又是蜀都成都至中原的必经要地,为适应政治、军事上的需要,张飞令士兵及百姓沿驿道种树,军民同心协力,完成了植树任务。今天民间还流传着张飞当年“上午栽树,下午乘凉”的故事和神奇的传说。据考,翠云廊上胸径1.8米以上的古柏当是“张飞柏”了。
1963年3月21日,朱德委员长视察翠云廊,在松柏长青树前,一随行人员感叹说:“这树真大!”一农民用当地方言介绍说:“前面还有一窝(棵)帅(硕)大的树!”工作人员问:“什么是帅大的树?”朱德委员长熟谙川音,因而幽默地说:“帅大的树就是很大的树,像元帅那么大的树。”“帅大柏”就由此而得名。
生态文明建设正如保护这片古柏林一样,没有终点,需要久久为功。当前,都江堰全市上下正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全国、全省、成都市生态环境保护大会部署要求,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上持续发力,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加快构建生态优先宜居公园新城,加快建设美丽都江堰,共同续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都江堰新篇。
(本报记者 宋正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