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djymedia.com/Content/biglogo.png
【都江堰市融媒体中心】
http://www.djymedia.com/content/2023-10/31/014653.html

等待处理…

创新传承非遗文化
《望娘滩》变身课本剧

点击量:236    我要评论 (0条评论)

《望娘滩》是流传在我市及岷江流域部分地区的神话传说故事。2009年,《望娘滩》传说被列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学)保护名录。这个从都江堰发端的故事影响遍及长江流域,演绎出多个不同版本,却都反映出了川西平原自古以来的水患和人们的感情寄托、愿望,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意义。

民间传说活化为课本剧

“今天运气好,又是背篼烧尖尖。娘,我回来了。”日前,在天马学校,学生们正在排练课本剧《望娘滩》,为10月底代表都江堰市参加“成都市百姓故事会”展演作准备。

“这部剧已在天马学校艺术节上演出,深受师生喜欢和好评。”说起课本剧《望娘滩》,年过古稀的编剧兰字尧的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作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望娘滩》传承人,兰字尧告诉记者,自己是土生土长的都江堰人,从小就听着各种与治水相关的民间故事长大,《望娘滩》便是其中之一。《望娘滩》于2013年收入《青城县志》。故事讲述的是,灌县都江河边生活着一对穷苦母子,以母亲纺线,儿子割草为生。一日,儿子聂郎在一片割之不尽的草地里捡到了一颗神奇的珠子。此事被当地一个员外得知,员外带人前来寻珠欲据为己有,聂郎情急之下误将宝珠吞入肚中,员外寻珠不得愤恨而去。聂郎因误食宝珠竟化身为龙,顺江河而去。母亲在岸边痛哭唤儿,每唤一声,聂郎便回头望母,掉头的地方,就会形成一个石滩,反复二十四次,便形成了有名的二十四个“望娘滩”。后来,聂郎痛恨恶霸强抢宝珠,发洪水淹没岷江两岸,成为一条孽龙,被李冰父子锁于离堆下。因故事情节十分动人,不断有人邀请兰字尧把《望娘滩》改编成武侠剧、话剧。

2023年初,我市组织中小学文艺汇演。受天马学校邀请,兰字尧便将这个故事改编成了一部历史题材的课本剧给学生演出,并指导彩排,该剧获小学组一等奖。兰字尧说:“《望娘滩》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广泛群众基础的故事,它描绘了聂郎与母亲之间深厚的亲情,以及人们在追求自由和幸福过程中的坚韧和勇气。这个故事不仅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传奇色彩,还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自由和奋斗等价值观,把它改编成课本剧不仅能让更多孩子了解《望娘滩》传说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还能让他们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活化家乡治水故事。”

在创新转化中不断传承

整个课本剧用时不足8分钟,台词不足2000字,却深刻细腻地刻画了不同的人物性格和形象,这不仅源于故事本身的精彩,也离不开表演者们的辛苦排练。指导老师周洪说:“这次参与演出的孩子们基本都是人生首秀,为了演出真情实意,孩子们反复阅读故事、观看视频,深化对故事的理解,老师们则在台词、动作、感情等方面进行指导。”

饰演聂郎的学生曾梓毅说:“通过演绎这个故事,我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和精神内涵,并从聂郎对母亲的孝道观念中学会珍视宝贵的亲子情感,也从中汲取到许多勇气和力量。”

看过课本剧《望娘滩》后,师生们反响很好,六年级学生周万晨说:“我不仅看过《望娘滩》连环画,还在南桥上所绘的神话传说壁画中看过这个民间故事。这次又看了同学们的表演,让我对这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更深了解。故事情节生动有趣,故事中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和特点,他们在故事中的互动和表现也非常引人入胜。故事强调了家庭、亲情和家园的重要性,以及个人意志和自我完善的重要性,启发了我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应该保持坚定和勇敢。”

“望娘滩传说反映了都江堰市及成都平原绵延数千年的水患和治水历史,表达了人们对水患的痛恨以及对造成水患的一些社会因素的谴责,具有很高的文学和艺术价值。而且,岷江河里曾经真实存在过二十四个石滩,如螃蟹河口的回望滩、青城桥下段的雪地滩、翠月湖段的张飞滩等。”兰字尧告诉笔者,都江堰市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化先进市、最佳魅力城市。由于都江堰市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是古蜀人的主要活动区域,是古代江源文明的源头,特别是成都平原数千年的治水历史,与都江堰市密不可分,因而产生“望娘滩”这样的神话传说故事便在情理之中。

望娘滩故事的雏形,是《山海经》中记载的奇相窃珠坠岷江而死,化身为龙帮助大禹治水的神话传说。但望娘滩故事充满母子间感人的生离死别之情,特别是变化为龙的儿子在江中24次回头望娘不忍离去的情景,是故事充满人情味的核心。故事曲折地反映了都江堰市及成都平原绵延数千年的水患和治水历史,表达人们对水害痛恨的同时更对造成水患的一些社会因素的谴责。故事中母子情深的情节表达千百年前人们在灾难面前无助的悲怆感情,对都江堰市及川西平原的治水历史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传达的孝行文化、社会不公等情节,具有教育意义和思想启迪。优美、曲折、传奇的故事内容,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望娘滩传说流传于清末民初,收入《中国神话传说词典》《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四川卷》等,还先后被编绘成连环画、改编成川剧优秀传统剧目等,成为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丰富的历史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

“此次改为课本剧,完全是从儿童视角出发编写的。”兰字尧告诉记者,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此次的成功改编也让他找到了在创新转化中不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新路径。他满怀信心地说:“今后,我将推动课本剧《望娘滩》在其他学校演出,并把《望娘滩》改编成清音、金钱板和皮影戏的脚本,让传统文化深入人心。”(本报记者 黄代凤 文/图)

上一条:没有了
下一条:禁毒宣传进企业 同筑无毒防护墙
分享到

© 2018-2024 都江堰报刊
ICP备:蜀ICP备18036256号-1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