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djymedia.com/Content/biglogo.png
【都江堰市融媒体中心】
http://www.djymedia.com/content/2023-10/20/014588.html

等待处理…

陈韵竹 用一颗匠心守好青城茶艺
讲好古堰茶事

点击量:272    我要评论 (0条评论)

出生于制茶世家,自小便与茶结缘,成年后开始摸索种茶、制茶、售茶,只为以一颗匠心守好幽幽青城的茶艺茶韵。在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名单中,成都茗门良匠茶业有限责任公司创始人陈韵竹作为绿茶制作技艺(青城传统制茶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位列其中。从此,她的名字便与青城传统制茶紧密相连。

从悠远时光中走来

日前,记者驱车前往青城山镇探访陈韵竹。当天正有微雨,雨雾盖住了山头,却盖不住茶香悠然。陈韵竹经营的成都茗门良匠茶业有限责任公司茶艺体验区就坐落在渠山路一侧。见到记者到来,她热情地邀约大家入座,并忙着冲泡当季的桂花红茶。揭开茶碗的盖子,定点注水,经约80度的热水冲泡后,一壶香甜的桂花红茶就泡好了。“快品一口,这个桂花红茶是我们前段时间把桂花和红茶按照三比一的比例窨制而成。它看似普通红茶,但冲泡后,桂花的香气就会飘出来。这就是青城传统制茶技艺的妙处。”

聊起茶,陈韵竹的话匣子一下就打开了。在同她的交谈中,记者对都江堰的茶历史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奔流不息的岷江经过都江堰,在滋润天府沃野的同时,也孕育出属于都江堰人的生活情调,这其中必不可少的便是茶。作为茶文化重要的发祥地,早在唐朝都江堰就已是著名的茶叶产地。其所产的“鸟嘴”“雀舌”“麦颗”等名茶曾被定为“贡茶”。而它诞生的背后,除了依托青城山独特的地理位置、天然有机净土、充裕的光照、适宜的湿度,也离不开此地茶人的古法采制技艺和对品控的严苛把握。

陈韵竹告诉记者,她祖籍重庆江津,爷爷曾是当地国营茶厂的主要负责人,父亲多年来也一直从事茶叶销售。源于此,她与传统制茶也结下了深深的缘分。“记忆中,茶厂的师傅们都是用木质、竹制的工具,使用传统技法制茶,那个嘎吱嘎吱的制茶声,还有醇香的茶味至今都还深深印刻在我脑海中。”大学毕业后,陈韵竹同父辈一样选择了投身茶行业。但不同的是,她想要的不仅仅是找寻谋生的行当,更是其背后茶文化的传播和传统制茶技艺的传承。“宋朝初期,都江堰境内就有蜀州永康军茶场、青城县茶场味江寨茶场、导江县茶场、蒲村茶场。永康军茶场的茶叶年产量更是占了川茶总产量的1/18。可见当时都江堰茶叶在川茶中的重要地位。我爷爷说,上世纪80年代,都江堰这边都还有6万多亩茶园。但到现在,只有几家茶企在经营。所以,我想从种茶、制茶做起,还原青城传统制茶技艺。”

茶圣陆羽在《茶经》讲到“茶生蜀山青城丈人峰,为茶中上品”。循着古人的描述,陈韵竹在2015年找到了青城山脚下一片占地1100余亩的茶园,这其中便包含了青城丈人峰在内。这给了陈韵竹极大的信心。很快,她便筹资创立了成都茗门良匠茶业有限责任公司。“我当时的想法很简单,这片茶园是全年无污染的生态茶山,我们就采1芽2-3叶及同等嫩度的对夹叶。茶叶制作我也遵循全程手工操作的原则,无任何机械化设备,所采用的器具为木、竹制的传统制茶工具。我就是想以最传统的手法和工序无菌化制作,让茶叶完全回归最本真。我要种、制、卖的是真正的有机、生态、纯手工的茶叶。”

熔古铸今中的传承

古代人类采集野生茶树芽叶晒干收藏,就可以看作是绿茶手工加工的开始,距今至少有三千多年的历史。陆羽在《茶经》中对于饼茶的制作有详细记载。到了明代,炒青制法开始百花齐放,并日趋完善。要还原从悠远时光中走来的青城传统制茶技艺也并非陈韵竹想的那般简单。从隐于青城山云雾中的丈人峰摘下茶叶之后,制作好茶有了关键的第一步。接下来,制茶的手艺也尤其关键:杀青、萎凋、揉捻、发酵……每一环,陈韵竹都耗费了心力去探究。“我印象很深,2015年那一整年,团队几乎都在进行还原古法制茶的实践。一边查阅大量的资料,一边研究技艺。我们一共炒废了4000多斤生叶。周围也有很多人反对我这样的坚持,认为浪费时间和金钱。但我坚持下来了,因为我一定要还原青城传统制茶技艺,那才是真正的蜀地茶文化代表。”

带着对古法制茶技艺的尊重和对茶叶制作的异常执着,陈韵竹用了三年时间,让青城传统制茶工艺成功入列都江堰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并最终成为了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其所创的成都茗门良匠茶业有限责任公司也成为了项目保护单位。在这个过程中,她也从门外汉变成了精通茶叶种植、知晓制茶技艺、擅长茶叶销售的非遗传承人和茶企领军人。“例如我们的手工红茶,鲜叶要通过手工进行2小时的揉捻,充分破碎细胞,让茶多酚氧化,然后进行3—4小时的发酵。这一步会直接影响红茶茶黄素形成和累积,也是决定茶汤颜色是否明亮和醇厚滋味的重要因素之一。我们的烘焙是采用纯阳火炭焙,虽然不如电焙快捷省事,但比起机器,阳火更能将茶里吸收的自然香气提炼出来,让茶更温润醇香,层次也更丰富。”

目前,陈韵竹的茗门良匠只制售青城传统绿茶、红茶、白茶和桂花红茶四个品类。她说,所有出品的茶叶都遵循着复杂手工工序与严苛品控管理。“除了工艺严谨细腻,工序讲究,我们还有对制茶环境的要求。比如,我们会根据茶的状态和天气采茶,青城传统制茶工艺遵循着三不采原则:雨天不采、露不采、霜不采,所有的这些都是为了保证茶叶的品质。”

在陈韵竹看来,历经风雨、翻滚、揉捻、煎熬终成一杯茶,如何使它更芬芳,如何使它的滋味更醇厚,如何才能使它的味道始终如一,都需要一颗兢兢业业、无微不至的“匠心”。

创新的活态传承

茶之事,素为风雅。历百朝,传承千秋。漫漫历史长河,在幽幽青城中孕育了丰富的非遗文化。它们从历史走来,与现代生活碰撞。作为年轻的传承人,陈韵竹也尝试着用新的思想、活跃的思维,以“年轻”的方式传递非遗文化、传承非遗技术。

近年来,一到春茶上市前,大批的散客和研学游团队便会走进茗门良匠的千亩茶园。大家参观制茶工厂,了解茶叶背后的故事。有的人会亲手用特质竹木器具对茶叶进行加工。“体验环节,大家可以采用土灶柴火在炒锅中进行高温翻炒杀青,通过特制的木质揉捻机进行揉捻,揉捻后烘干再进行炒干。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能感受到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陈韵竹告诉记者,除了这些,她还在赏茶环节花了不少心思,在进行为期一年的存放前,匠人会把叶形不好的茶叶一一挑拣出来,保证成品品质与客户的品茶体验。“能在青城山下,品尝通过非遗技艺制作的茶,相信那会给每个人都留下难忘的体验,入口的茶味茶香或许也会更加甘醇悠远。”

去年,陈韵竹又精心打造了青城玉堂陶艺体验中心,从器形、釉彩及工艺等方面还原具有玉堂特征的陶艺制品,“水为茶之母,器为茶之父,作为天府之源,都江堰盛产天府好水。所以,我也想从盛茶汤的器皿入手,进行一些茶文化的植入,创新传承。”在眼下进行的茶文化相关文创产品研发中,陈韵竹团队就正尝试着取材茶山,用本地茶叶制釉做茶器。此外,在青城玉堂陶艺体验中心,亲子家庭、研学团队还可重温古代技法,传承古人的智慧。在专业陶艺师的讲解下,大家可以了解中国陶瓷起源与发展,瓷器文化的发展衍变,青城玉堂窑的产品特征等等。也可以在陶艺师的辅导下进行陶艺拉胚体验,完成陶艺拉胚成型的手作,制作茶器、花器、水杯、陶碗、陶盘等陶瓷工艺品。

在传统技艺的世界里打磨、淬炼,以回报时光与岁月,对陈韵竹而言,这是一份幸运,更是一种选择。她希望在创新传承下,她能始终保留着那份对传统茶艺的情怀。“在未来,我还计划打造两个比较适合年轻人的博物馆 ,一个就是青城玉堂陶艺体验中心基础上,增加体验项目和功能。通过器皿让大家了解茶故事。另一个就是做精我们的茶文化展成空间,打造活着的茶文化博物馆。我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参与青城茶产业的建设与振兴,发扬和传承民族千年文化,擦亮青城茶的品牌。真正实现一杯好茶,历史传承。”(本报记者 刘晓 文/图)

上一条:没有了
下一条:没有了
分享到

© 2018-2024 都江堰报刊
ICP备:蜀ICP备18036256号-1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