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djymedia.com/Content/biglogo.png
【都江堰市融媒体中心】
http://www.djymedia.com/content/2023-10/17/014573.html

等待处理…

平生结梦青城宅 张大千与青城山的不解之缘

点击量:270    我要评论 (0条评论)

秋日的青城山依然青绿,茂密的植被让人领略到天下幽的意境。没有了国庆大假时的喧嚣,更能让人欣赏到一种返璞归真的自然之美。10月7日,记者一行来到青城山上清宫,只为寻找一个属于张大千的小院。

张大千,四川省内江市人,原名正权,后改名爰,字季爰,号大千,别号大千居士、下里港人,斋名大风堂,中国近现代国画家,景星学社社员。他以其宏伟壮丽、笔墨精妙的山水画和人物画而闻名于世,被誉为“五百年一大千”。

1938年,为躲避战乱,张大千第一次登上青城山,后来,张大千举家迁往青城山上清宫文武殿下的小院,一住就是两年。

来到上清宫,可以看见“张大千故居”的匾额,打开一扇小小的木门,门内别有洞天。进门有一则署名“邱笑秋”的记述,真实反映了张大千旧居修复的过程。其文如下:抗战时期,国画大师张大千先生从北平回到四川,于1939年10月携全家登上青城山,借居上清官,前后长达八年之久,留下无数杰作佳话。2015年蓉城何西女士因缘际会,相遇结识大千先生女儿张心瑞女士,力邀其重游故地。次岁10月,阔别76年之后,时已89岁高龄的张心瑞女士应都江堰市委市政府之邀,率子女一行自美国重返青城山,在青山绿水之畔,在茂林修竹之间,与新朋故旧、青松红梅相聚。重游故地,遥忆往昔,张心瑞女士不禁思绪万干,她在“梦回青城——张大千与青城山”座谈会上忆及当年与父母兄弟妹同在青城山生活的情景倍感亲切,无比珍贵。

青城在万里,归梦结灵根。张心瑞女士追忆当年父亲在世,欲归不得只能在“梦中满意说乡关”。此次爱女荣归青城,替父故地再游,圆了大千先生多年的怀乡梦。为感谢都江堰市为保护张大千旧居所做的努力,张心瑞女士将在香港特制的张大干代表作《青城山通景屏》(四幅)和榜书的《青城山》印本赠送给青城山,以资纪念。

为传承巴蜀文明,发展天府文化,更好地保护张大千先生旧居,再现大千先生当年在青城山采风、创作、生活的如烟往事和珍贵场景,相关部门查阅史料,踏勘现场、访问亲友,精心策划与制定了详实的修复方案。何西女士又四处奔波,耗时数年,共搜集海内外出版的大千先生绘有青城山·都江堰作品的出版物70多件陈列展览。

学者认为,大千先生晚年新创的“破墨泼彩法”与青城山之植被有密切关系,所以旧居修复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学术价值和文物价值。我们相信旧居修复工程面世后必将丰富这一世界文化遗产胜地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

寰海风光笔底春,看山还是故乡青。平生结梦青城宅,蜡展苔痕画里情。岁月忽忽,时光佳苒,弹指之间,张大千先生离开青城山已逾半个世纪。但大千先生好像又一直没有离开青城山,因为青城山就在他的笔下,青城山就在他的心里。

进入张大千居住的地方,一张张照片、一幅幅画作,将人带入久远的历史。其中,一张黑白的合影照片特别吸引人,那是1939年张大千先生和家人在上清宫文武殿前的合照。大师坐在右侧,妻儿们团坐在中间,一家人其乐融融、和谐美好。合影位置的下方,就是一家人居住的小院,如今置身这里,想到大师就在这里作画,生活,瞬间有种穿越之感。

据说,张大千曾在青城山上喂养猴子、白黄鹂、白斑鸠,还有一只豹子,供自己写生作画。同行的作家王国平讲了两件张大千先生喂养动物的轶事。张大千养了一只豹子,有次买了一大块板油,因为挂得不高,被豹子跳起来偷吃,接连拉了几天肚子,最后一命呜呼。还有一只黑熊,因为偷喝了一坛酒,挣脱铁链,爬到一棵树上,因为怕乱性伤人,不得已将其击毙。

1943年,张大千再次携家上青城寓居,一住又是两年。他请农民当向导,攀藤跃涧、越野登山。青城山为张大千的绘画带来了巨大的灵感。在前后寓居青城山的四年时间里,张大千创作出《雨后丈人峰》《策杖高土》《张天师像》《青城玉鸦》《墨荷》《花蕊夫人像》《麻姑像》《红叶小鸟》《玉女图》等上千幅作品,并收下丁明修、龙国屏和胡立三个大风堂门人。如今,在上清宫有向游人开放的张大千与徐悲鸿图片展,不仅展出张大千创作的作品复制件,还有他的生活影像,真实详尽地反映了他与青城山、都江堰的深厚渊源。

1948年秋,张大千先生故地重游,第三次登上青城山,在上清宫小住一段时间后,去雪山寺研究了明代壁画。因为张大千先生寓居青城山,黄君璧、萧军、熊佛西、老舍、张聿光、赵望云、易君左等文化人和张大千的朋友也慕名前来青城山,留下不少传世佳作。

20世纪50年代后,张大千旅居国外,作巨幅山水画《青城山全图》挂于园内,朝夕相伴,慰藉赤子之心。1968年,张大千长江万里图特展举行。如今,小院里陈列的第一幅画作便是这幅图的卷首部分,可以清晰地看见鱼嘴、安澜索桥、玉垒山、离堆、宝瓶口……可见,都江堰的景象,大师谙熟于胸。

1970年,张大千移居美国,一位广东华侨开了家川菜馆,张大千欣然为其题名《青城山》,并画了一幅《青城第一峰》挂于餐厅正中,让更多人领略青城山的丰姿。1981年,张大千女儿张心瑞和女婿萧建初去美国探亲,特意带去了青城山的照片和他留在青城山的书画石刻拓片,他非常高兴,在病榻上挥毫写下“青城山上清宫”六个大字,由女儿带回四川,赠青城山。六个字字字含情,凝聚着大千先生对青城山深刻的眷恋之情。

张大千先生在青城山期间,正是他年富力强、精力最旺、笔墨最勤、创作最丰的阶段。他曾在青城山作画1000余幅,作诗亦颇多,此外还留下不少石刻、碑刻,这些无不彰显着张大千先生对青城山的深厚情感。

张大千先生先后寓居青城山四年,青城山为大师带来了无限创作灵感,而大师的创作也丰厚了青城山的文化底蕴。

(本报记者 宋正刚)

上一条:大型原创舞剧《拜水都江堰》 在上海公演
下一条:青城道茶智慧产业园项目正式签约
分享到

© 2018-2024 都江堰报刊
ICP备:蜀ICP备18036256号-1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