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成都村政学院在中央组织部、省委组织部的关心支持下,由成都市委组织部主办、都江堰市委市政府领办,在都江堰市委党校正式挂牌成立。截至现在,已走过10年春秋。10年来,学院立足实际,专注“村政”,聚焦农村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内容,面向全国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开展针对性培训,以及相关农村问题研究,实现了培训、交流、研究、咨政联动融合,入选了中组部首批“全国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示范基地”、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基层研究基地”、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乡村振兴教学研究和实践基地”、四川省农业农村厅“乡村振兴研究和人才培训示范基地”、四川省委党校“特色现场教学基地(乡村振兴)”、成都村级巡察教研基地暨四川省纪检监察研究中心都江堰村级巡察分中心。
创举:全国首个
十年如一日,一步一脚印。十年前的11月11日至15日,以“村政”为主要培训内容的成都村政学院在都江堰市挂牌并开课。与此同时,还举行了首届东西部村政论坛,浙江桐乡市、四川成都、宜宾、阿坝的基层村干部、在校研究生以及专家等300余人就中国基层村级管理、经济发展以及民情等热点话题展开探讨和面对面的交流。
“开班的第一课就是讲党的群众路线与基层社会建设。”中共都江堰市委党校经济管理学教授邓蓉说,从实践来看,一些社会矛盾主要体现在村、社区,抑制化解此类矛盾的工作也体现在村、社区,东部发达地区与西部欠发达地区在村社治理、公共服务、社会建设等农村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问题上有共性和个性,实践中有不同的困惑和难点。“希望通过东西部地区村社干部思想与理念的碰撞,进一步促进基层村干部的学习和交流以及合作发展。”邓蓉教授表示。
同时,成都村政学院还承担着大学生国情实践基地的功能,上海复旦大学、上海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30余名在校研究生也奔赴都江堰走村串户,考察都江堰市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与都江堰市“一村一大”面对面交流,了解农村基层的真实情况。
《光明日报》记者认为“村政学院的建立,为村级治理搭建了交流平台,也将促进不同区域的村、社区进行相互学习和借鉴”。新华社记者带着一所专业学校缘何在广大基层干部中受到青睐的疑问采访后认为,“村一级干部的学习培训将更加科学化、专业化,相信成都村政学院定将成为村(社区)干部充电的最佳场所”。
历程:硕果累累
十年来,成都村政学院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
从2013年11月到2015年12月是固基立本阶段。这一阶段,是村政学院摸清家底、开拓培训的阶段,是内核搭建、要素调整的阶段,是树立品牌、主动发声的阶段。一是培训规模初步成形。以举办四川省党员教育现场工作会、全省村(社区)党组织书记示范培训班及成都市村(涉农社区)两委主要负责人培训班为契机,迅速打开村级培训通道,年均培训班次100个以上,辐射全国17个省(区、市),覆盖省内21个市(州)。二教研内核初步搭建。把灾后重建、社会管理等成效和经验作为干部教育资源,首次一揽式形成党性教育、新农村建设、新型城镇化、应急管理等聚焦农村改革发展的特色课程体系和36个配套现场教学基地,着力打造了议事会观摩课、孤岛救援鸡毛信小道、全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第一村——鹤鸣村等特色点位,并不断调整更新。三是村政品牌初步形成。连续三年围绕农村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联合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等举办村政论坛,为身处基层一线的实践者和从事政策制定研究的理论工作者提供咨询参考,并形成惯例范式;通过承接中组部“四省藏区乡镇党委书记培训示范班”等重点班次,吸引中央组织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四川省委等相关领导来院考察,加速提升村政学院影响力。
2016年1月至2018年5月是拓展塑形阶段。这一阶段,是村政学院扩大半径、精进培训的阶段;是核心完善、成果酝酿的阶段,是丰富载体、多维显效的阶段。一是培训范围有效延展。学院入选中组部党员教育培训示范基地后,承接中央组织部“中西部地区农村党组织书记培训示范班”、自然资源部“加强耕地保护改进占补平衡专题研究班”等示范班次3期,实现全国31个省(区、市)学员全覆盖,并承接了“第四批越南司局级党政干部考察团”“埃塞俄比亚人民革命民主阵线市长研修班”等国际班次。中央电视台发现之旅频道、新华社《瞭望》周刊均对村政学院办学实践进行了专题报导。二是内核支撑多维发力。常态化开展农村问题调研,建立基层治理调研“试验田”,陆续收集形成“万村调查”“百镇调研”为主体的1.5万份有效数据,并结合全省农村工作实际,形成《我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等资政报告5篇,其中2篇获四川省委主要领导同志批示;利用中组部示范班学员覆盖面广的优势,对参训学员就“脱贫攻坚”等主题开展“口述纪实”访谈工作,形成《脱贫攻坚一线口述纪实》等案例教材2本,与中央党校联合编写《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实务》教材,由党建读物出版社出版发行。三是品牌载体陆续丰富。在举办年度论坛基础上,联合新华社等举办高端闭门论坛,让学院在“领跑”农村基层干部培训与农村问题研究中作出更多有效的尝试与突破;坚持在“村”看“村”,打造了集“读村长廊”“读村杂志”“读村”微信号为一体的对外宣传载体。
2018年6月至今是提能进阶阶段。这一阶段,是村政学院笃定方向、全面提升的阶段,是根植基层、不断创新的阶段,是厚积薄发、影响外延的阶段。一是培训形式大丰富。举办“乡村振兴·对话新乡贤”“全省农民夜校网络直播示范课(健康生活专场)”活动,将课堂搬到池塘边、林盘里,用生动的语言、现实的场景,让学员更愿听、更想听;创新“导入小课+现场教学+互动交流课堂”模式,让学员围绕教学主题进行沉浸式体验,引入“剧本杀”情景课堂,在全省基层一线党员骨干示范培训班上率先开展“志愿服务一日行”活动,用一天时间定岗实操,全过程体验、感受成都乡村振兴实践,为学员提供了鲜活的学习素材和范例。二是内核外延大提升。为探索解决传统培训中的“一训了之”,学院以举办中组部、农业农村部“农村党员骨干脱贫攻坚培训班”为契机,着眼针对农村实际工作中的弱点和短板,协助打通政策措施贯彻落实的“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通过“日常交流问近况、问卷调查看现状、实地调研促变化”等形式变五天培训为五年跟踪,延伸了培训服务“触角”,促进了双方成长。5年时间里,完成对贵州台江、湄潭,湖北来凤、咸丰,浙江德清、义乌以及四川67个县的回访,在实践创新中提炼出“陪伴式教学”“沉浸式课堂”等方法,并在其它重点班次推广,获得中组部“立足跟踪促脱贫,跳出跟踪带队伍”“你们跟踪五年,中组部支持五年”肯定,并2次被《半月谈》专题报道;开展村级巡察专项教研工作,在课程搭建、师资体系、系统培训上先行先试,顺利举办成都市、温江区和都江堰市巡察专项培训班,挂牌成都村级巡察教研基地。三是品牌成果大爆发。承办中组部时隔十年的“全国基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现场会”,拉开了对全国乡村基层干部和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能力提升的序幕,并入选中组部基层干部教育培训试点六家院校之一;联合农民日报社举办“产业功能区视角下都江堰精华灌区乡村振兴发展路径”研讨会,首次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现场举办项目集中签约仪式,签约金额超过100亿元;受中组部委托编撰的全国基层干部教育培训教材《农村基层干部一线工作法》在全国出版发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三驾马车”建设实务》获评中组部好课程,也是全省唯一被中组部确定的十佳优质课程;《现代农业产业与农村集体经济效用》等2门网络课程在中国干部网络学院热播;《关于我市发展农村集体经济补齐乡村治理要素短板的几点建议》等4篇资政报告获得省委常委肯定性批示。
智库:服务乡村
十年来,有问题找成都村政学院课题组已成为不少地方的共识。江西余江县是中央“三块地”改革宅基地先行试点县,遇到的最大难点就是如何确认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具体负责改革的余江县国土局相关负责人与成都村政学院取得联系,希望能得到村政学院帮助,时任国土局副局长聂荣华一行到成都村政学院邀请课题组到余江,一方面调研帮助解决问题,另一方面给村两委干部上课统一改革思想。在了解问题后,成都村政学院邓蓉教授课题组一行到余江,短短四天,课题组跑了5个乡镇、9个村,在国土局、乡镇开了6场交流讨论会,给116个行政村300余名两委干部上了课,为余江县成为中央改革先进试点县奠定了基础。
郫都区在试点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也遇上了不少问题,当时郫都区被中央确定为“三块地”改革33个县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是四川省两大改革试点区之一(另一个是泸州泸县试点宅基地制度改革),该区相关牵头部门出台了改革具体实施细则,但在操作层面中遇到的最大难题是集体建设用地入市主体确失,郫都区国土局相关领导联系成都村政学院,希望帮助解决入市主体问题。郫都区统筹局、国土局、农林局等部门分管领导一行专门来到成都村政学院座谈交流,共同探讨入市主体的路径选择,最后找到了“密码”,为郫都区集体建设用地入市主体提供了解决方案。
十年来,学院专注研究乡村,通过发放调查问卷、访谈、走村入户等方式已形成了“万村调查”“百镇调研”“土地改革”“专题跟踪”等板块几万份数据库;建立了“乡村党建与乡村治理”“农村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产权制度改革与土地流转”“农业新型经营体系与产业发展”等四大调研库。抓住成都作为国务院“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机遇,长期对农村改革特别是土地制度改革进行跟踪,形成了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有专项调研特色能解决基层实践问题的调研团队。
从都江堰沃土中生长起来的村政学院,不断反哺着这片土地。一批批从村政学院走出的基层干部,结合所学,开启新的基层治理探索。一个个基层生动的创新实践,又为村政学院的教学培训提供了充足的养料。
志存高远的成都村政学院不仅定位于“基层干部学校”,而且是成为国家“村政”智库。下一步,学院将紧紧扭住课程设计、科研资政等发展“牛鼻子”,为学院发展做强核心保障。一是在课程设计上持续发力。围绕生态价值转化、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公园城市乡村表达等重点功能,继续推动农村、生态文明课题组走深走实。开展村级巡察理论研究、点位建设等工作,全力建设全国村级巡察教研中心,拓展丰富村政品牌内涵,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重大教育活动中展现作为、赢得地位;二是在现场教学上持续创新。突出现场教学赋能,围绕中心工作全力挖掘市内优秀点位,搭建“一校多点”培训基地架构,广泛采用案例式、沉浸式、互动式教学模式,因地制宜推广南桥社区“1+4”模式,全面实现参训学员学习更有收获、党校教师更懂基层、社区干部能有提升、产业带动更有效的培训效果;三是在科研资政上持续突破。配强力量编写《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案例选编》本土教材,力争年底前由国家行政学院出版发行。继续与省委党校、成都市委办公厅等保持密切合作,畅通报送渠道,高质量写好《河南“中原农谷”、浙江农业标准地改革对我市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的启示》等资政报告。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找到发展乡村的“钥匙”是成都村政学院十年来的不变初心,过去,现在,未来,这所“读村”情怀的学校,一直走在这条前进的“三农”道路上……
十年路,专家学者怎样看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名誉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徐勇:成都村政学院的运行模式是一种稀缺资源,它为全国其它地方在探索基层治理方面提供了样本参考。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朱安东:“都江堰确实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而我们(成都村政学院)微党课把水利工程的技术、经济、政治、文化同我们今天的党员干部应该怎么样为人民服务相结合,启发怎么样能够发动和团结人民群众一起来解决各种问题,我受益匪浅。传统文化说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要怎么样能够固,与我们的基层治理是分不开的。我们将发扬堰工精神,以百折不挠的精神状态做好工作,以艰苦创业的作风和劲头埋头苦干、攻坚克难,以赶考的清醒和坚定答好新时代的答卷。”
农业农村部经济研究中心原主任、二级研究员,华中农业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宋洪远:村,是基层治理,是农村发展;政,是治理,是组织建设;学,是教学和组织培养,这样的教学和培育能够在乡村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党国英:村政学院做了很多城乡综合统筹发展改革实验的工作,有情怀,有人才,有想法,有行动。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乡村治理与社会文化研究室主任、研究院张灿强:成都村政学院非常有优势,它起到了上接“天线”,下接“地线”的作用,在基层实践和高层决策间起到了纽带作用。
香港金融管理学院院长、教授郭启兴:从传统的农村到现代的农村,管理其实是最重要的要素,我们华人如何融合我们的传统文化,把它结合在农村里面,实现农村现代化,也是一个很好的经验,村政学院三个要素其实也是符合外国有关主题的发展的,所以透过我们集体的思考、积极的学习对话,我们今后会走得更远、更好。
十年大事记
2013年
1. 成都村政学院挂牌成立。
2. 举办首届村政论坛,主题为“群众路线与基层社会建设”。
2014年
1. 首次承办成都市委组织部培训班:成都市2014年换届后村(涉农社区)书记、主任培训班,共18期,5400人。
2. 首次承办四川省委组织部培训班:全省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培训班。
3. 联合省市党校就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前往仪陇开展调研。
2015年
1. 成功注册“村政”商标。
2. 首次与高校(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共同举办第三届村政论坛,主题为“中国农村发展智库平台暨农村社区基层治理创新”。
3. 创新教学模式:开展“议事会规则”现场观摩课。
2016年
1. 延安干部学院“第四批越南司局级党政领导干部考察团”来院培训。
2. 首次承办中央组织部培训班:中西部地区农村党组织书记培训示范班。
3. 首次对学员开展口述访谈,并形成《乡村治理口述纪实》。
4. 首本教材《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实务》出版。
5. 首次举办闭门论坛,主题为“深化改革与基层治理”。
2017年
1. 首次在北京与新华社举办研讨会,主题为“农村供给侧改革与三产融合”。
2. 埃塞俄比亚人民革命民主阵线市长研修班来院交流学习。
3. 首次承办国土资源部培训班:加强耕地保护改进占补平衡专题研究班。
4. 院刊《读村》正式创刊。
2018年
1. “我们在一公里”五年跟踪问效项目正式启动。
2. 举办“乡村振兴·对话新乡贤”活动,将课堂搬至乡村田野里。
3. 举办四川省农民夜校网络直播示范课(健康生活专场),倡导健康生活,传承优良家风。
2019年
1. “我们在一公里”五年跟踪问效项目成为中组部全国党员教育培训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并首次前往贵州台江开展异地回访。
2. 村政论坛首次走进新津天府农博园,采用一次大论坛两次小论坛方式,把论坛办到都江堰林盘里,新津区鱼塘边。
3. 联合农民日报社举办“产业功能区视角下都江堰精华灌区乡村振兴发展路径研讨会”,首次实现科研搭台,企业唱戏。
4. 成功注册“读村”商标。
2020年
1. 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召开农村党员骨干脱贫攻坚培训班复工复产云班会。
2. “我们在一公里”五年跟踪问效项目走进湖北恩施,开展实地调研、送教上门、结对帮扶、产业指导等活动。
3. 承办中央组织部培训班:全国基层党员教育师资培训示范班。
4. 对培训班学员开展云调研,形成《关于疫情影响下返乡农民工滞留困境对策建议》的资政文章,被四川省委办公厅、成都市委办公厅采用。
2021年
1. 首次承办中央组织部“全国基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现场推进会”,中央11个部委和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组织部相关负责同志参会。
2. 由中央组织部牵头,农业农村部和四川省委组织部指导,学院牵头编写,全国干部培训教材编审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审定的《农村基层干部一线工作法》出版发行。
3. 承办国家乡村振兴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村党支部书记培育示范活动”,并同时启动乡村振兴“陪伴式教学模式”案例研究项目。
4. 创新教学方式方法,研发沉浸式现场教学课堂,深受学员好评。
2022年
1. 课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三驾马车”建设实务》入选中组部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好教材好课程推荐目录,并评为10门最适合基层学习使用的优质网络课程之一。
2. 首次在全省基层一线党员干部示范培训班上探索开展“志愿服务一日行”活动。
3. 受中央组织部委托拍摄《现代农业产业与农村集体经济效用》等2节现场教学网络课程并在中国干部网络学院展播。
4. 在全国率先开展村级巡察教研工作,挂牌成都村级巡察教研基地和四川省纪检监察研究中心村级巡察分中心。
5. “我们在一公里”五年跟踪问效项目代表都江堰市参加成都2022年对标创新专家评审项目评选。(本报记者 宋正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