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里的都江堰,是一片丰收的景象:联合收割机在稻田里奔跑,金色稻浪翻滚出稻谷的清香,这边刚收完水稻,那边拖拉机已开始翻地准备种植蔬菜。“冬闲田变成增收地,既增加效益,又改善土壤肥力。”10月7日下午,圣寿源农业稻蔬轮作基地正在抢抓好天气移栽大白菜。
优选品种促增产
走进基地,每个大棚里都是绿油油的一片,育种的大白菜、生菜、莴笋、莲花白苗等均长势良好。“这一批次,共育苗八九百万株,预计可移栽2500至3000亩田。”当天是大晴天,棚内温度高,自动喷淋装置如天女散花般从空中均匀洒水,水汽蒸腾,呈现一派生机勃勃景象。
“抓的时候从根部抓,避免伤叶。”在一处大棚里,十几位工人正将育苗盘中的大白菜苗叠放进筐中,公司负责人蒯世军给工人提了建议。原来,目前移栽的这批苗名叫寒美黄,属进口品种,具有耐寒、耐抽薹、产量高等特点,育苗到四叶心、五叶心就可移栽。预计明年3月份上市。
作为都江堰蔬菜种植大户,多年来,蒯世军不仅优选蔬菜品种,也准确把握市场投放时间,更是建立了立体的销售物联网。寒美黄品种经过两年的试种,其质量稳定、产量高,市场反应良好,所以今年开始大面积种植。
“只要管理到位,平均亩产能达到1.5万斤左右,上市时间约20多天,只要产品好,销路不用愁。”蒯世军介绍,圣寿源秋季稻菜轮作总面积达到6300余亩,稻油轮作总面积2600余亩。基地种植的蔬菜达到国家规定的质量标准,不仅为都江堰巿居民“菜篮子”提供稳定货源,还远销全国各大市场。
多元合作促增收
在天马镇南店社区,工人们正抢好天气忙着移栽大白菜。据介绍,今年该公司和种植大户、农户之间采取流转土地种植、代种代收、风险共担的多元种植模式。农户周思群家有两亩田,她采取的是由公司代种代收的模式,水稻种植田间管理全由公司一揽子承担,收稻谷时她只需拿袋子在田边装谷子。收割后的稻田由公司轮作蔬菜,这样的稻菜轮作模式既解放劳动力,又实现土地的高效益。
在天马镇仙鹤社区,四川翼祥禾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粮经产业园,记者看到,一边,翻耕过的稻田里秸秆翻入土中,既疏松土壤,又有了底肥;另一边,收割完的地里,施肥机正在作业。
该公司负责人周宇锋告诉记者:“目前,我们稻菜轮作面积约600亩。每年3月中下旬到9月种植水稻,10月到次年3月种植蔬菜,通过稻菜轮作让冬闲田得以有效利用,稻田产能和效益得到极大提升,今年水稻亩产在1300斤左右。”据悉,这是翼祥禾首次和圣寿源合作,由圣寿源提供种苗、化肥,企业自行管理,蔬菜上市时由圣寿源保底收购,实行风险共担、增收共享。
因为稻菜轮作,让基地因此多了不少固定工人,他们在基地长期有活干,收入稳定。“干活计件,我昨天收入300多元。”正在田里劳作的周思群告诉记者,在家门口务工能有这个收入,她比较满意。
近年来,我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持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大惠农政策宣传力度,不断调动农民种植积极性、主动性。通过引导鼓励种植大户充分利用土地资源进行套种、轮作,参与特色产业种植,利用冬季闲置农田种植蔬菜、瓜果等农作物。水旱轮作不仅改良土壤、提高肥力,还促进了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2022年,我市蔬菜种植总面积达13.29万亩,蔬菜产量达29.29万吨。(本报记者 缪英 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