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星期五星期六我来过,今天星期三又来了,我来不仅要研究病害,还关心大家果子的销售情况。”9月20日上午,在天马镇金胜社区都江堰猕猴桃基地,四川农业大学教授龚国淑深入田间地头,与果农亲切交谈。
从2014年至2023年的近10年间,龚国淑常年往返于川农大成都校区和都江堰猕猴桃基地之间,作为都江堰猕猴桃科技小院首席专家,她带领14人的博士生、研究生团队,将论文写在大地上,将技术送到田坎间,助农增收开创新局面。
科技难题被攻克
都江堰猕猴桃基地仙果寨家庭农场种植户刘小红从父亲手中接过接力棒,从事猕猴桃种植已有七八年了,她告诉记者,“红阳猕猴桃最害怕得溃疡病,曾经大家几乎是谈溃疡病色变,而如今,在龚国淑及团队的帮助下,溃疡病基本实现了控制。”
2020年9月8日,都江堰猕猴桃科技小院依托都江堰天赐猕源农业有限公司设立,由四川省科协、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成都市科协、都江堰市科协5家单位携手共建。猕猴桃溃疡病又被称为猕猴桃的“癌症”。为了攻克这一技术难题,都江堰猕猴桃基地设立了猕猴桃溃疡病综合防治示范基地,示范面积300亩。
作为川农大农学院植物保护学系教授,龚国淑带领团队扎根基地,通过监测预警、数据收集、再“对症下药”。长期和植物打交道,龚国淑充分读懂了“植物语言”,她告诉刘小红,“植物生病和人生病的状态是一样的,也会出现发烧、脱水等状况,关键是我们要读懂它,帮助它。”这期间,各种技术手段也相继用上。园区相继安装了多个4G物联网气象监测仪、4G植物叶面温湿度记录仪,可对猕猴桃生长环境进行全方位的监测。团队博士姚凯凯介绍,通过对成都周边多个猕猴桃果园的监测,都江堰土壤湿度、光照等都适合猕猴桃生长,所以果子的质量也相对较好。
在龚国淑及团队的努力下,近3年,科技小院依托免疫诱抗、监测预警、品种抗性、避雨栽培、增施有机肥、害虫诱杀等新技术,成功将猕猴桃溃疡病防治提高到95%以上,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20%以上。时值9月下旬,刘小红家的红阳猕猴桃已销售大半,枝头上还留存有小部分供游客采摘。她告诉记者,等到10月份猕猴桃采摘完毕,他们就将开始清园,然后准备有机肥发酵,为来年的春管做准备。
近几年,在龚国淑及其团队的帮助下,果农们的收入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龚国淑经常到我们园子来采集数据,观看猕猴桃长势,我们在他们的指导下施肥、用药,不仅节省了成本,而且提高了产量和品质,实现了增收。”刘小红告诉记者。
科研阵地在田间
都江堰市猕猴桃协会会长、天赐猕源负责人晏志强告诉记者,科技小院就像是一个撬动乡村振兴的有力支点,通过研究生驻扎农业生产一线,专家教授提供技术支撑,研究解决农业农村发展中的各类实际问题,培养农业高层次人才,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都江堰科技小院负责人李悦今年研三,选择农业专业,把课堂知识应用到田间地头,她笑着说,“这是把研究论文写在广袤大地。”为此,她也做好了扎根农业、奉献三农的信心和决心。
春季是猕猴桃溃疡病高发季。李悦和几位成员基本就驻扎在科技小院,进行避雨设施栽培示范,为果农们讲解、普及避雨设备相关知识,帮他们搭建避雨设施,让果农的收益更有保障。授粉及疏果工作也是猕猴桃生产的关键。如果授粉、疏果不规范,经常会出现坐果率低、畸形果多的现象。李悦及团队成员会组织果园技术人员,上门为周边果农讲解理论知识、开展实践培训。
截至目前,都江堰猕猴桃基地已建设试验基地3个,试验面积700余亩,技术辐射面积9.3万亩。同时,都江堰猕猴桃科技小院成立支农助农党员先锋队,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优势,深入田间开展技术服务。科技小院项目《猕果良医-红心猕猴桃特色守护先锋》获第八届四川省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项目《红心猕猴桃的绿色植保医生-猕猴桃病害绿色综合防治应用》获2022年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校赛金奖、最佳带动就业奖。小院科技志愿服务团入选2022年度中国科协翱翔之翼大学生科技志愿服务项目,也是全国唯一一家依托科技小院开展志愿服务的项目团队。
在果农们的园子里走一走,到处都是一派忙碌的景象,龚国淑的内心充满了喜悦,“从采果、流水线分拣、再到装车发货,到处都是一片丰收的景象,心里面还是比较慰藉,觉得一年四季在这里付出的心血有了一定的回报。这些年来我们依托科技项目,逐渐跟都江堰市建立了一种密切的联系,老百姓最最闹心的猕猴桃溃疡病已经得到了很好的控制,核心示范基地防治效果较理想,已经恢复的果园产量在2000~4000斤,所以心里特别高兴。”
在一片青绿的猕猴桃地里,龚国淑及其团队成员头上的都江堰猕猴桃科技小院字样的帽子特别显眼,他们用智慧和汗水,在都江堰洒下了一颗颗“科技兴农、科技强农、科技富农”的种子,借助科技小院的东风,飘到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扎根,收获的是古堰大地飘满果香。(本报记者 缪英 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