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djymedia.com/Content/biglogo.png
【都江堰市融媒体中心】
http://www.djymedia.com/content/2023-09/22/014494.html

等待处理…

恩斯特·柏石曼在都江堰

点击量:268    我要评论 (0条评论)

恩斯特·柏石曼(公元1873-1949年):德国著名建筑师,英文名Ernst Boerschmann。他曾于光绪三十二年至宣统元年(公元1906-1909年)间穿越了中国的十二个省,行程数万里,对中国古建筑进行全面考察,拍下了数千张古代皇家建筑、宗教建筑和代表各地风情的民居等极其珍贵的照片。回国以后,他根据这次考察所获的资料,连续出版了包括《如诗如画的中国建筑和景观》等至少六部论述中国建筑的专著。

早在二十世纪初,柏石曼曾经被德国政府派往海外,担任过殖民地主管建筑事务的官员。1902年,他首次途经印度来到当时也是德国殖民地之一的中国。在华的两年多时间里,他曾经频繁地访问天津、北京和青岛等地。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尤其是北京的碧云寺和天坛等将中国传统哲学和宗教思想与建筑艺术形式完美结合的景观给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使他萌生了对中国建筑文化的兴趣。研究西方建筑的柏石曼开始认真地研究和探索中国建筑。

在考察都江堰之前,柏石曼的足迹几乎踏遍了华夏大地。

1906年底和1907年春,柏石曼分别考察了清东陵和皇家避暑胜地热河;对于那里的喇嘛庙进行了细致的研究。1907年夏天的大部分时间,柏石曼精心制作了北京碧云寺部分寺院建筑的测绘图。1907年8月至1908年3月,柏石曼一次考察了清西陵、佛教胜地五台山、古都开封、泉城济南、东岳泰山、孔府曲阜、宁波普陀山。每到一处,柏石曼不仅拍摄照片,还亲自丈量尺寸,测绘实物,为许多今天已经消失了的美轮美奂的建筑做了大量的测绘图。

1908年3月初,柏石曼经海路乘轮船回到北京,开始着手准备最后一次横跨大江南北的华夏之旅。第二年4月,柏石曼开始了他如诗如画的第二次中国之旅。他首先到达了山西太原,之后南下到了黄河,沿着黄河西进来到陕西境内的华山;紧接着又翻越秦岭,来到了四川,在成都府考察时间长达四个月。

早在进入四川之前,柏石曼就对广为流传的李冰和他创建的水利工程极感兴趣。在此期间,他不仅考察了都江堰,更由于时间的充裕,他得以细致地考察了都江堰的重要建筑——二王庙和伏龙观。

对于柏石曼来说,对每一个建筑的热爱,就如一个登山者对每一座山峰的热爱,就如一个收藏家对每一件稀世珍宝的热爱。匆匆赶来的柏石曼只为水利工程拍摄了两张照片,就被水利工程之畔的二郎(王)庙的一段红墙、几处飞檐深深打动了。他把挑剔的目光投向了安澜索桥、路边祭坛和二王庙的外部式样与细节特征,以及中国传统建筑与周围环境的相互衬托及和谐相处。

二王庙最早是纪念蜀主杜宇的望帝祠,大约在1500前的齐建武时,由益州刺史刘季连迁望帝祠至郫县,“望帝祠”就成了专祀李冰的“崇德庙”,中途多次易名,比如“永康神庙”“李公庙”“王庙”“李公祠”“灌口庙”“灌口神祠”“广济王庙”“显英王庙”等。柏石曼游历都江堰时,时称“二郎庙”。

柏石曼从乐楼拾级而上,经观澜亭,亭阁建在高台上,翘角飞檐两重高台正面砌为照壁,刻治水名言,与下面的乐楼和后面的参天古树相映托,显得高大壮观。一走进主殿,柏石曼几乎惊呼出声,这座庙宇的建筑风格是他从未见过的。只见二郎庙的古建筑群典雅宏丽,别具风格。它依山傍水,地势狭窄,上下落差高达50多米,然而建筑师却在如此狭窄的地面上修建了6000多平方米的楼堂殿阁,使二郎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幔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勾心斗角”,上下转折多变,巧妙地利用围墙、照壁、堡坎衬护,造成多层次、高峻、幽深、宏丽的景象。一般的山门都是一个,而且是在正面,二郎庙的山门却很别致,设计师利用大道两旁的地形,在东西两侧各建一座山门,好似殷勤好客的主人同时欢迎着东西两方的游客。进入山门,过四合院,折而向上,便可见到乐楼。乐楼建于通道之上,小巧玲珑,古色古香,庙会期间,设乐队于其上,奏乐迎宾。

他认为,此时所有对二郎庙的歌唱与赞美都是苍白而无趣的,惟有手中的相机能在快门的摁动间记录下这些惊世之作。为此,他在二郎庙里留下了6张照片。分别是《灌县二郎庙的大门》《二郎庙的前庭院》《二郎庙的第二个庭院》《二郎庙的正殿和香塔》《二郎庙的庭院与墙壁》《二郎庙的上部殿堂》。

面对二郎庙,柏石曼在文章中表达了自己的审美趋向:

远在基督刚刚出生的时期,四川省府成都府周围的平原就从沼泽地和洪水泛滥的地区变成了四川省最肥沃的一个地区。这个变化是通过修水渠和灌溉设施而实现的。这项巧妙计划的发明者是工程师李冰和他的儿子二郎。从那以后,他俩的形象被神化了,并且被当作四川的英雄而受到人们的尊崇。在以种水稻为主的四川省全省范围内,到处都可以看到为他俩而建造的祭坛和路边寺观。此外,在山坡上,山谷中,水田中,以及在村庄和城市中也可以看到这些祭坛和寺观。为他俩所修建的最主要寺院是位于他们最重要的活动地点,即岷江流经灌县附近的都江堰。二郎庙堪称是中国最漂亮的一个道观。

这个道观坐落在山坡上,山脚下就是陡峭的岷江江岸,道观中有许多阶梯、庭院和门道。围绕着几个大的院子还有许多神殿、寝室和接待厅。李冰父子被供奉在主殿之中。道观中各种漂亮的建筑、色彩和雕塑相映成辉。屋顶和小塔楼那紧绷而又优雅的线条在繁茂的树阴之上傲然挺立,但其它部分都被树丛包裹得严严实实。“这儿江河奔流,山峰挺立,清泉爽口,山峦屏障。殿堂和道观岿然屹立,在这乐园中居住着神灵和圣人”。(原载《如诗如画的中国建筑和景观》1923年版)

说到建筑,柏石曼同样无法忽略伏龙观,这个古老的建筑像范长生一样漫长的经历,让柏石曼再次感受到了中国建筑文化的博大精深。

从伏龙观前的石级缓步登上大殿,柏石曼的目光越过岣嵝碑上斑驳的文字,三重大殿尽现眼前。构思精巧,层层递进,在不到1000平方米的面积上,构建如此大型的建筑,庄重典雅而又不失空灵,堪称建筑史上的典范之作。尤其是在第三重殿旁凉亭周围留有一定的空间,柏石曼站在这里极目远眺滚滚而来的岷江水和苍苍茫茫的群山,仿佛也感受到了那种无言的凝重与感恩。

在伏龙观中,柏石曼终于看到了他崇拜的偶像,一个更伟大的建筑师——李冰的塑像。这个神态庄重、面目慈祥的老人静静地坐在那里,无言无语,却让柏石曼仿佛听到了很多很多。可惜,还没有等到今天的我们去瞻仰那尊塑像,那尊颇有威仪的塑像已经不见了踪影。

同时被柏石曼的相机记录的还有安澜索桥、文庙、青城山与灵岩寺。

柏石曼拍摄的安澜索桥,为我们呈现了早期的模样,几条坚实的木桩插在水里,支撑起晃晃悠悠的一座古桥,而水面上,桥的倒影随波荡漾。在灵岩寺,当他听说有一个洞深不可测,且时常冒黑烟预知天气时,他用心地拍下了《灵岩寺黑风洞》。在青城山,他拍下了朝阳洞、天师洞、建福宫等道教建筑。

四个月之后,柏石曼到达西部的最后一站雅州府。然后开始返程,游历峨眉山,沿岷江和长江而下,直达重庆。之后又顺路去了湖南、江西、广西、广东、福建和浙江。

1909年5月,柏石曼回到了北京,结束了他1906-1909期间长达三年之久的中国古建筑考察之旅。他共穿越了十二个行省,行程数万里,拍下了数千张反映古代皇家建筑、宗教建筑和代表各地风情的民居等内容的极其珍贵的照片。

美轮美奂的古代建筑既感动了柏石曼,也感动了柏石曼摄影作品的读者,很多人拿着柏石曼的摄影集来都江堰寻找历史的记忆。

(王国平)

上一条:没有了
下一条:没有了
分享到

© 2018-2024 都江堰报刊
ICP备:蜀ICP备18036256号-1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