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绍:
陶启冬,男,汉族,1966年生,四川广元苍溪人。1989年7月,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医学系专业;2012年3月,作为人才引进至都江堰市人民医院担任主任医师;2018年6月,他积极响应号召、主动报名,成为布拖县特木里镇四且村的一名“四治”专员,与千千万万援彝干部一道并肩战斗在脱贫攻坚主战场。
事迹简述:
2018年,陶启冬响应号召,毅然来到凉山腹地,踏上三年援彝路,步行2500多公里,情洒大凉山……援彝期间,他组织开展“洗手比赛”,改变了当地的卫生习惯,扎实开展疫情防控工作,成效显著;推着自行车翻山越岭、走村入户,磨破了10余双鞋子,舍不得扔;忍受着病痛,腰上戴着护腰带,一瘸一拐仍坚持入户开展工作;宣传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帮助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带动家人、朋友以及社会力量参与“暖冬行动”,为当地捐赠衣物、药品上万件,资助当地困难儿童3名,还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师资队伍……脱贫攻坚路上,陶启冬将真情和汗水倾洒在大凉山,用大爱抒写无悔人生。
不畏艰险 疫情防控成效大
大雪纷飞,路况极差,车子打滑,西昌到布拖段,一路上虽饥寒交迫、危险重重,却阻挡不住陶启冬返岗的迫切心情。2020年2月8日,陶启冬提前结束休假,匆匆踏上了返岗之路。2月10日凌晨2点,陶启冬到达布拖县特木里镇,他顾不上休整,毅然冒着风雪开始了走村入户。
“陶伯伯,你看下,今天我的手洗得最干净、最白……”“好的,陶伯伯有奖励……”陶启冬所在的布拖县特木里镇四且村常年缺水,平时在外玩耍的小孩无法洗手,常用脏手拿东西吃后导致生病。陶启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自己买来香皂、洗手液放在村委会的窗台上,让常来玩耍的孩子们勤洗手。他还组织洗手比赛,给洗手洗得最干净的小朋友发一些糖果、书本、衣服作为奖励。行为改变习惯,通过近半年坚持,当地小朋友已养成勤洗手、讲卫生的好习惯。
全民抗“疫”,大家都在用各自的方式在“打硬仗”,陶启冬一到木里镇,便做细做实外地返乡人员排查登记、疫情防护知识宣讲、日常体温监测等工作;同本地干部一道,手拿宣传画册走村入户宣传疫情防控知识,确保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人;疏散扎堆聚集人群、每天2次上门对居家隔离村民进行体温监测、每天定时汇总数据上报。至今,木里镇仍保持“零感染、零疑似”的记录。
在陶启冬现在居住的那间不大的房间里,整整齐齐摆着10余双干净的旧鞋。在出发之前,他的妻子就特地给他准备了两双徒步鞋。到了彝区,走乡入户,爬坡下坎,没两双结实的鞋子怎么可以?只是让陶启冬没有想到的是,即便是登山鞋,在木里镇也穿不了多久,很快他的两双鞋子就被磨穿了。后来因为怕网上买质量不好,妻子还特意在实体店给他挑了两双徒步鞋寄过去。但是因为陶启冬每天走村入户,质量再好的鞋子也穿不了多久。妻子只好每隔三、四个月就给他寄一次鞋子。
每一双破烂的鞋子都被陶启冬打理一番,细心收着。他说,等自己援彝完,要把这十几双见证他援彝之路的鞋子带回家。
暖冬行动 爱心物资齐汇聚
除了扛起“四治”专员职责,牢牢扭住禁毒、防艾、治超生、治愚和控辍保学重点任务,陶启冬还先后组织开展“暖冬行动”,积极动员所在单位、个人、社会爱心人士等捐赠衣物8000余件,并分批发放给驻村贫困户。
他动用爱心力量,每年资助现金15000元,资助当地特殊困难儿童3名;他动员社会力量,捐赠5批次价值70000余元药品,免费发放给驻村村民;他积极动员妻儿加入脱贫攻坚工作,其儿子陶俊林促成自己工作的视源股份公司在2018年希沃公益行中,向布拖县特木里镇则洛小学捐赠了成本价值60万元的6个希沃大板。同年12月,陶俊林从广州飞抵西昌,几经转辗到达布拖县则洛小学开展支教生活,为当地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师资队伍,为布拖县的信息化教育播下了一粒希望的种子。
由陶启冬发起的“暖冬行——爱心捐赠活动”把爱延续,带动越来越多的身边人加入到脱贫攻坚工作中,他对彝族同胞倾心尽力,出钱出力,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滴水汇聚江海,爱心汇成暖流。陶启冬在大凉山和都江堰之间架起了一座爱的桥梁,将爱源源不断输送进大凉山,成为一段佳话。
忍受病痛 自古忠孝难两全
“大家调侃我,说我是铁人,给了我‘金钢侠’的美名。其实,我哪是铁打的。”2020年3月初,陶启冬终于累倒了。CT显示腰椎有好几个椎间盘突出,腰椎骨质增生,起床行走特别困难。躺在床上的那一个星期,是陶启冬最煎熬的日子。一边忍受着腰痛腿麻的不适和苦痛,一边忧心着那一项项还未完成的工作。那些时日里,在四且村,总能见到那个包里背着止痛药,腰上戴着护腰带,一瘸一拐坚持入户开展“四治”工作的陶启冬。
2018年7月20日是陶启冬母亲83岁大寿,亲戚朋友齐聚一堂共同祝愿老人健康长寿,然而他这位儿子却只能在遥远的凉山州祝福母亲。想到不能陪伴在母亲身边 ,陶启冬有感而发,顺手写下了《致母亲》,朴实的言语表达了对母亲的祝福与愧疚。
脱贫攻坚 一个都不能少
“老乡,这是你家的,鸡苗拿回去后按照养殖培训上教的方法好生喂养,等集体喂养的鸡苗长大卖钱后,再给你们分红。”在发放鸡苗现场,陶启冬一边忙着发鸡苗,一边宣传脱贫攻坚和惠民政策。四且村村民木惹各拿着领到的20只鸡苗感动不已。其丈夫因患病去逝,她也因为患病丧失了劳动力,面对70多岁的公公婆婆和两个上学的孩子,这个五口之家举步维艰。
陶启冬每年都会利用走访、农民夜校和开会之机鼓励年轻人外出务工,以带动家庭增收。但是因为受疫情影响,外出务工相对减少,为缓解疫情带来的影响,帮助老百姓增收,乡综合帮扶工作队将省、县科协捐赠的鸡苗按户发给建卡户。“木惹各一家是国家惠民政策的受益者,彝家新寨已经建好了,到时候他们都会搬进新家了。”陶启冬说起这些,作为援彝干部,那是一种满满的自豪感。
“习主席卡沙沙(彝语:感谢),共产党瓦吉瓦(彝语:好得很)。”金沙江畔,雾岚轻笼山崖。抬眼望去,四且村建卡户集中安置点,一幢幢崭新的新寨错落有致,道路干净整洁,与蓝天白云构成了一幅美丽画卷。
援彝路上,陶启冬践行着脱贫路上“一个也不能少”的庄严承诺。还是那坚定的眼神,还是那黝黑的皮肤,还是那笃行的身影,还是那辆破旧的自行车,陶启冬的身影,随着山路的蜿蜒曲折摇摇晃晃地消失在路尽头。
此心安处是吾乡。对援彝干部陶启冬而言,他乡是故乡。陶启冬用脚踩泥泞山路铿锵前行的坚定步伐、用舍小家顾大家的为民情怀、用舍生忘死的奉献担当践行和诠释着医者初心、使命担当。
(市委宣传部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