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djymedia.com/Content/biglogo.png
【都江堰市融媒体中心】
http://www.djymedia.com/content/2023-08/11/014251.html

等待处理…

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万千气象的都江堰篇章
部门和镇(街道)这样做

点击量:371    我要评论 (0条评论)

8月8日,市委工作会议召开。市委书记蒋蔚炜在会上强调,要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统揽都江堰现代化建设全局,全面落实省委、成都市委工作会议部署要求,传承弘扬李冰精神,坚定信心、咬定目标、奋勇前行,切实把总书记的殷切嘱托转化为做好工作的强大动力,确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万千气象的都江堰篇章。

牢记嘱托再出发,当前都江堰正锚定“九个有力有效”“三个特别注重”“六个统筹”,持续深化“五大新城”建设,加快推动数字经济赋能三次产业高质量发展,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市经科信局:深化制造强市和产业建圈强链,抢占数字经济新赛道

市经科信局负责人表示,全局上下将深入贯彻学习党的二十大和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坚定贯彻中央、省委、成都市委和都江堰市委各项决策部署,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以“五大新城”建设为牵引,深化制造强市和产业建圈强链,抢占数字经济新赛道,全力以赴攻坚决战全年目标任务。

全力布局数字经济新赛道。加快数字经济发展顶层构建,推动组建数产集团,围绕数据资源整合共享流通,助力数字文旅产业率先起势。深化校院企地融合,组建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加快与西安交大合作洽谈,共建数字经济产业学院。办好都江堰市数字经济(软件)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开展数字经济(软件)产业专项招商活动。

加快优势产业聚链成群。加强“天府好水”“旅游装备”项目招引储备,推进名仁苏打水、东鹏特饮等在谈项目签约落地,深化与特检院合作,推动旅游装备产业开局起势。鼓励现有领军企业发挥带动作用,提升本地产业配套率,扩大产业规模,做强产业基底。

狠抓项目建设,增强发展后劲。下半年力促奥亿精密、渝拓橡塑等项目如期竣工,农夫山泉、山东大树等项目开工建设,推动投资计划转化为经济实量。加快蒲阳站、青城山站110千伏变电站增容改造,提速“元气森林”“农夫山泉”电力配套项目和都钢、长峰直供气管道建设,夯实高质量发展能源根基。

精细开展企业培育和服务。实施分级分类竞位争先培育工程,认真落实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系列支持政策,深化“一企一策”精准帮扶,激活民营经济活力。搭建“政产学研用”合作平台,打通资源共享渠道,加速科研成果在企业落地转化。

市农业农村局:实现粮食播面20.19万亩,力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综收突破70亿元

上半年,都江堰一产业增加值21.13亿元,增长0.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445元,增长8.7%;完成固定资产投资0.9亿元。获评省级乡村振兴成效显著市、农业生态资源环境保护成效县、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县。如何提升“三农”工作水平?市农业农村局将围绕粮食安全、数字赋能、乡村建设、城乡融合发展等层面推动“三农”高质量发展。

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腾退低质低效经果地1500亩,提升耕地地力1.2万亩;抓好高标准农田审计反馈问题整改,摸清底数和现状,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1万亩。持续提升耕地“容积率”,主攻“提单产”“选搭配”,布局不同高低、不同空间、不同品种,培育打造1000亩种子繁育中心和中试熟化基地。实现粮食播面20.19万亩、产量9.8万吨以上,蔬菜播面12万亩、产量26.5万吨以上,粮经复合种植面积保持在11万亩以上。

发挥优势建设和美乡村。学习运用好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全域开展农村人居环境“五十百”行动,打造十公里“十化同步”天府粮仓全景轴,绘就规模连片的粮经复合大地景观,精致植入“稻田咖啡”“星空夜市”等林盘消费“微场景”,打响丰收节、诗歌节等乡村节庆品牌,丰富提升问花稻香、世遗山水等“九大精品旅游线路”,布局运动休憩区、骑行中转站等“新公服”,形成“百米见风景、一里有消费”乡村旅游消费圈,力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综合收入突破70亿元。

数字赋能农业现代化。瞄准数字农业新赛道,积极招引湖南老爹、湖北裕国菇业、浙江邦复科技等链主企业,加速推进正大加工中心、青山药谷、中科生态等高能级项目,补齐加工、运营、电商等产业短板,培育省、成都市龙头企业3家。围绕十万亩粮经复合产业园“首开区”,建设智慧农业大数据中心,集聚耕地保护、农质安全、数字乡村等六大功能,打造园区数字农业管控中枢,释放数据作为新生产要素的经济价值,争创省星级园区。

深化改革推进城乡融合。强化宅基地管理,严把土地流转关,切实把土地资源配置给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主体。进一步推进农村产权入市,有效盘活公有闲置资产资源。依托“天府粮仓贷”等金融产品,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参与园区建设、林盘经济发展等,清除集体经济“零元村”2个、消除相对“薄弱村”23个。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力争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26万元。

灌口街道:以打造世遗文旅主轴为契机,全面提升产业发展能级

今年以来,灌县古城游客接待量突破435万人次,同比增长200%。成功招引集文创设计、直播电商、“蓉宝”特许经销于一体的四川青堰公司在我市设立结算中心,预计年增税收3000万元以上。开展跨区域共建合作,与厦门市集美区灌口镇结为友好镇街。精心打造古城景区最美阳台,获评成都市一等奖。狠抓干部队伍建设,荣获2023年度“蓉城先锋”四好街道领导班子。

步入下半年,如何做好下一阶段经济工作?灌口街道负责人介绍,一是以打造世遗文旅主轴为契机,全面提升产业发展能级。首先,重塑文旅产业发展布局。聚焦重燃灌县古城时尚烟火气,科学谋划“一城为核·三区联动”文旅产业布局,连片打造烟火夜堰集聚、创意潮流时尚、禅意文化体验三个产业发展片区,实现资源互补、流量变现。其次,联动主轴内外协同发展。加强与主轴区域内镇街协作,开展精品旅游路线打造、文旅项目招引等深度合作。梳理彰显灌口街道和集美区灌口镇共通的历史文脉,聚焦集美区文化旅游、软件信息等成熟产业链,推动两地实现共赢发展和双向奔赴。第三,借势城市更新盘活资产资源。加强与都发中心、都投集团等单位联动,统筹包装推介辖区闲置国有资产,精准招引链主型文旅企业落地,重塑辖区经济发展格局。

二是以发展数字经济为引领,持续深化产业建圈强链。首先,培育数字经济发展沃土。坚持将发展数字经济作为当前和今后破冰前行的重要赛道,不断优化政策引导,细化服务措施,瞄准数字经济领域“瞪羚企业”“雏鹰企业”筑巢引凤开展精准招商,努力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实质性突破。其次,数字赋能产业转型升级。谋求与数字经济龙头企业合作,探索构建“数字灌县古城”,精心打造一批全景漫游、互动体验、可感可视的数字经济产品,培育一批富有都江堰文化内涵的数字文旅品牌,构建高水平的数字智慧旅游生态。第三,推动数字人才智力转化。依托与川农大、电子科大等校地合作平台,开展数字经济人才培育,引导在校大学生、“蓉漂”人才在灌口创新创业,实现数字人才智力在地转化。

三是以建设天府国际会客厅为依托,着力优化城市功能品质。首先,提升智慧治理效能。深化党建引领“微网实格”治理机制,以城运中心试点建设为契机,整合森林防灭火系统、游客流量监测和旅游配套服务等智慧应用场景,推动“人防人治”向“智防智治”转变。其次,丰富宜居宜游场景。借力借势大运营城惠民,创新创意布局新兴消费场景,用好用活双遗马拉松、消夏啤酒节等节气活动,以灌口为窗口,充分展示世界旅游目的地的独特魅力。第三,夯实城市安全底板。进一步深化旅游秩序、旅游安全管理机制,常态开展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隐患排查整治,切实增强城市安全韧性,为主场外交保驾护航。

石羊镇:扎实推进乡村振兴 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上半年,石羊镇完成固定资产投资0.73亿元,实现高能级产业化项目到位内资1.63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3%,超序时进度完成全年税收目标的62%。文旅活力持续释放,民俗文化旅游季、“又见花蕊”文旅季、林盘音乐啤酒节反响强烈,游客接待突破6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过3000万元。和美石羊提质增颜,高效完成腾退还耕4507亩,两大万亩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量质齐升,青山药谷川芎加工仓储中心动工建设。据石羊镇负责人介绍,下半年,石羊镇将补齐短板,在以下几方面发力。

聚焦经济增效,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加强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精准招引环境友好型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项目落户,大力促进木间堂、闲云居、电商中心等项目建设,推动数字经济、总部经济和林盘经济融合发展,积极做好中天盛祥、美新等企业技改提升服务和生产要素保障,以高质量“智改数转”加快“数实”深度融合,确保全年各项经济指标圆满完成。

聚焦现代农业,擦亮农业特色品牌。推进两大万亩现代农业产业园升星提级,全力保障青山药谷川芎加工仓储中心、育苗中心、粮食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和数字农业系统建成投运,加快七里诗乡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建设,优化园区农业灌溉设施,对标“三品一标”,围绕道地药材和优质粮油、绿色蔬菜等培育壮大“一村一品”。

聚焦文化赋能,提振文旅消费体验。依托在地文化资源和林盘、田园、河畔等生态空间,精心举办丰收诗歌节、沙画艺术节、“印象花蕊”等系列活动,紧扣数智文创、智慧文旅,同步搭建科创、文创团队合作桥梁,全新开启沉浸消费体验,持续开发文旅周边产品,培育线上定制旅游项目,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聚焦智慧治理,提升乡村生活品质。集成资金完善新型基础设施配套,充分发挥“城运平台+微网实格”双平台作用,联动乡村政务、乡村旅游、社会治理、应急安全等多个应用场景实现“多网合一”,广泛应用“电子围栏”“一键直达”“有呼必应”等智慧功能,统筹抓好民生保障、安全稳定等工作,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本报记者 宋正刚 王银平 缪英)

上一条:没有了
下一条:没有了
分享到

© 2018-2024 都江堰报刊
ICP备:蜀ICP备18036256号-1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