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djymedia.com/Content/biglogo.png
【都江堰市融媒体中心】
http://www.djymedia.com/content/2023-08/01/014175.html

等待处理…

续写军人本色 守护山川绿色

——小记退役军人何海林的守护之路

点击量:292    我要评论 (0条评论)

“我的名字彷佛就已经预示着与大山、森林密不可分。”今年58岁的退役军人何海林说。

1997年,何海林脱下穿了14年的绿军装,转业到地方从事生态保护和林业建设工作,自2005年起就职于大熊猫国家公园都江堰管护总站。他致力于生态保护和林业建设工作二十余载,参与了都江堰市“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自然保护区工程”等林业三大工程建设,用青春热血和专业技能成为了青山绿水的守护者,用实际行动拱卫绿色生态长城。工作期间,先后获得成都市退役军人就业创业之星——爱党敬业模范,成都市十佳志愿者,都江堰市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宣传思想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凝聚合力 筑牢森林防火安全线

“面对当前持续高温天气,一定要紧绷安全这根弦。”“森林消防安全不可大意,大家要爱护我们自己的家园!”7月28日,在龙池镇飞虹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何海林组织巡护队队员、社区工作者、村民、商家,开展森林防火及生态保护宣传活动。何海林围绕相关法律法规、火情报告方法、违规用火处罚、野生动植物保护、林业病虫害监测、森林火灾预防与扑救安全避险内容进行了全方位讲解。随后,何海林及巡护队队员通过入户走访的方式,为辖区商户、居民发放森林防灭火宣传单,告知森林防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号召村民切勿野外用火,严防火灾发生。

宣传活动后,何海林及巡护队队员又立即背上装备,前往元包山进行巡查。“这是我们的例行工作,主要是加强森林安全、防灾减灾。夏季有许多游客进山避暑,我们要通过巡查确保森林安全。同时现在是雨季,要看一下有没有地质灾害发生,以及野生动物活动的情况。根据巡护内容不一样,有时候巡护一天,有时候两天。”何海林一边检查,一边说道。

沿山间小路上山,两旁随处可见林木繁盛、山峦叠嶂,间或还能看到不同种类的鸟儿飞行,充满着浓浓的山野气息。上山的过程中,大家有时候需要走上几段似有似无的道路。周围杂草丛生,遍布碎石泥土,凭借着对山林地势的了解,大家熟练在山林间穿行。何海林打趣地说:“这些你们看起来不太好走的路,对于我们来说就像‘高速公路’一样,轻轻松松就能通行。越往山上走,路就越崎岖,没有路,我们就需要用弯刀砍出一条路。”一路上,何海林既要查看树木是否生病,同时也要检查森林里是否有滥砍滥伐违法行为、野炊等违规行为。

何海林的工作地点位于龙池镇,距都江堰市区30公里,管护区域属高寒高海拔地区,雨季易发生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野外巡护更为艰苦。在积雪、泥泞中行走,啃硬邦邦的面包、喝山间的冰水已成为常态。军旅生涯锻炼出他服从命令听指挥的本色,靠着这样的毅力,何海林在森林“守护员”这个岗位上一待就是18年。近些年来,滥砍滥伐现象和森林火灾隐患数量都得到了很好控制,何海林说,这得益于大熊猫国家公园都江堰江堰堰片区各镇(街道)和大熊猫国家公园都江堰管护总站编制了一个严密的“管护网”,同时村民也积极参与其中,大家凝聚合力,共同守护好这片青山。

守住底线 用军人本色守护绿水青山

没有干过的鞋子、裤腿使得这群巡护者基本患上了严重的关节炎这样一种职业病,同时,在巡护工作中,危险无处不在。何海林回忆着一次特殊巡护的过程。“2008年汶川地震后不久,我们前往龙池镇巡查灾情、抢运珍稀野生动植物标本,必须在天黑之前抢运出来,只能靠着陡峭的山边行走,还要预防滚石,保护通行人员安全。”何海林说。随着海拔的升高,坡度从原来的四五十度逐渐变成了六七十度,沉重的包袱压在背上,稍微低下一点身子,鼻子都有可能撞在面前的山石上,山中的云雾导致能见度不足十米,湿滑的地面可能稍不注意就会让人坠落下山,还要随时注意被山上滚下来的大大小小的落石砸伤,一旦遇上山体垮塌,根本无法逃生。“所幸大家靠着毅力,圆满完成了任务,尽管大家有些擦挂伤口,但是看到主要标本完好无损都很欣慰。”何海林说。

日常巡护的工作不仅考验着巡护者的身体素质和业务能力,同时他们还要面对无法预期的生命安全挑战,盗伐林木、冬季非法打猎、林区乱用火,春季非法采笋、采标本和野生药材等人员,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威胁。“你看,这里有人走过的脚印,看痕迹应该是早上才上山的。”何海林告诉年轻的同事。在阴暗潮湿、看不见头的山林中,只能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工作中积累的经验来寻找痕迹。何海林在多年的巡护工作中曾经多次蹲守在风雨和冰雪中,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盗伐者和捕猎者,还要时刻警惕着野生动物的袭击。虽然过程不及电影《可可西里》里的抓捕镜头,但是不惧危险守护大自然在这位巡护者身上都体现得淋漓尽致。

正是因为有了何海林这样一群常年跋涉在巡护山林间的人们,青山不再孤单,绿水不再寂寞;正是因为有了他们,山高人为峰,再高的山也有了俯视的角度;正是因为他们肩上的这份责任与心中永不熄灭的理想,才为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生态屏障。何海林深知生态文明建设任重道远,他说:“还有两年就退休了,我要站好最后一班岗,搞好传帮带,把一些好的经验做法传给年轻的同志,带好头,把林业工作、自然保护工作做好。”

扎根基层 用心用情诠释责任与担当

脱下的是军装,脱不下的是军人的担当。何海林认为,巡护是保护大自然的其中一种方式,更长远的是需要规划监督和广泛宣传教育。近年来,何海林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和经验,先后参与都江堰市“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自然保护区工程”等林业三大工程建设,参与制定《都江堰市天然林保护工程十年规划》和近十万亩退耕还林建设项目设计、造林、督促检查等工作。在大熊猫国家公园都江堰管护总站建设过程中,参与“宣教中心科教基地”“百合谷生态体验基地”“大熊猫栖息地保护小区”等生态文明宣传基地项目建设;在《科普小丛书》《森林萌主身边那些事》《大熊猫家园》《简说大熊猫猫》等10余种自然教育书籍和科普读物的编撰工作中也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还致力于生态环境保护和大熊猫文化的宣传教育工作,并积极投身熊猫志愿者服务,多项工作先后被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报道。

不仅如此,何海林积极支持参与社区扶贫发展,经常走进所在的飞虹、虹口等社区,与社区干部座谈,走访社区群众,收集掌握社区发展意愿和群众诉求。积极协助引进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在原联合、高原社区建立了社区大熊猫栖息地保护小区,帮助成立社区管委会,建立巡护队伍,订立规章制度,定期巡护保护小区内几万亩林地。针对虹口社区猕猴桃产销不畅问题,邀请相关专家开展了猕猴桃产业调查,完成调查报告,并积极开展认购认养宣传,有效解决了当地猕猴桃产销问题。

何海林经常挂在嘴边的就是:“扎根自然保护事业,衣带渐宽终不悔。”二十余载如一日的坚守,他用双脚丈量着保护区每一寸土地,用热血和执着守护着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绿水青山。(本报记者 王蓓蒂 文/图)

上一条:没有了
下一条:我市三家基层医疗卫生单位获评“成都市基层临床特色科室”
分享到

© 2018-2024 都江堰报刊
ICP备:蜀ICP备18036256号-1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