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名片:朱大海,男,龙—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龙池保护站站长、党支部书记。“四川最美巡护员”“第六届都江堰市道德模范”“都江堰市优秀党务工作者”“都江堰工匠”。
2001年12月,江西小伙儿朱大海来到龙—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都江堰优质的生态环境和动植物的多样性让学植物出身的他很快便爱上了这片土地。龙池保护站地理位置偏远,生活条件艰苦,长期没有电力和通讯。每年夏季和冬季,通往保护站的公路都会被洪水和冰雪阻断,但保护站处在大熊猫保护非常重要和关键的区域,承担着生物多样性保护、科研监测、大熊猫野化放归、森林防火等重要工作,必须常年24小时全天候驻守深山。从那时起,朱大海就下定决心,要扎根于此,当好大熊猫“守护先锋”。
目前,龙—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有野生大熊猫10只,还有川金丝猴、扭角羚、林麝、亚洲黑熊、藏酋猴等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这些数据都是朱大海与同事们一步一步在保护区巡护,一点一点记录拼凑成的一张越来越完整的保护区拼图。外界想象朱大海的工作环境就是天然氧吧,每天可以看日出、看繁星点点的夜空,十分美好。其实不然,朱大海经常挂嘴边的一句话是“安全就好”。跋涉的辛苦、巡山的危险,曾经没水、没电、没手机信号的寂寞都在他坚定守护这片大山的无数个日日夜夜里被一一消化。
2018年底,人工圈养大熊猫“琴心”和“小核桃”在保护区放归。作为放归的两只大熊猫的“守护神”,朱大海和同事们在此前很长一段时间承担了各类准备工作,并在两只大熊猫放归后承担起跟踪监测的任务。除了无线电监测、GPS颈圈数据下载及分析,还有大熊猫新鲜粪便样品采集、生存环境和采食场调查、红外相机监测等多种手段。看到野放后的“琴心”“小核桃”逐渐适应了野生动物“社会”的“规矩”,朱大海倍感欣慰。
多年来,朱大海除了专注于保护区植物分类和大熊猫及栖息地保护研究工作,还承担完成了保护区多个科研项目,并在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参与出版专著3本。他曾先后4次带队到保护区核心区的最高峰海拔4582米的光光山开展动植物调查工作。一次次从高山密林穿越,收获的除了大熊猫的足迹,还有更多植物新物种被发现。2014年,朱大海发现了细枝箭竹,这一发现,为龙—虹保护区大熊猫的食谱上又增添了一道佳肴;2019年4月,朱大海又在保护区内发现都江堰新分布植物——光叶木兰;2021年,他与中科院成都生物所高信芬研究共同发表植物新种都江堰报春。这3个新植物物种的发现对该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2年来,朱大海在保护区累计收集植物标本2万余份,建立了保护区植物标本室,标本信息进入中科院植物标本与物种信息系统大平台,弥补了区域数据空白。“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带着对自然的热爱,对大山的眷恋,我将继续用‘党建红’引领‘生态绿’。”朱大海如是说。
(本报记者 刘晓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