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djymedia.com/Content/biglogo.png
【都江堰市融媒体中心】
http://www.djymedia.com/content/2023-05/26/013776.html

等待处理…

王国平与都江堰的故事

点击量:587    我要评论 (0条评论)

人才寄语:李冰是都江堰最早的人才,我要向李冰学习,为都江堰贡献全部才智。

人才简介

王国平,四川江油人,现供职于都江堰市网信中心,都江堰市文联副主席(挂职)、都江堰市政协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兼职)。

他是都江堰一张行走的名片,都江堰的流水淙淙就像他的文思泉涌,都江堰的文化底蕴汇成他的美妙诗章。他是都江堰的过客,一遇见,便被深深地打动,从此再也不愿离开半步。著有《都江堰:两个世纪的影像记录》《都江堰 比长城更伟大的工程》等作品集10余部,其中《南怀瑾的最后100天》连续五周蝉联当当网销量冠军,荣登北京书市销量榜首,被评为全国十大优秀畅销书。《灵岩山传》被誉为第一部山岳传记、中国版《尼罗河传》。部分作品曾收入选本、高考《语文》试卷、高中《语文》教材及“5·12”大地震诗歌纪念墙。曾获全国“阅读学习成才职工”、四川省“五个一工程”奖、四川文学奖、四川省人民政府社科奖、金芙蓉文学奖、四川省优秀战疫歌曲等表彰。策划发起中国田园诗歌节。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理事、四川省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成都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诗歌学会副会长、四川省李冰研究会副会长、西华大学李冰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四川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学院特约研究员、东软大学成都学院客座教授、《四川诗人》编委会副主任、《李冰学刊》编委、《天府》主编、《芙蓉锦江》副主编、都江堰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

人才故事

王国平中专毕业被分配到了都江机械厂,从此与一座千年古城结缘。他说,才进工厂时肯定心有不甘,因为那时初中考取中专也很难,辛辛苦苦读了几年书,却分配到车间当钳工、铣工、清洗工,甚至还做过搬运工……这与那一代人的期待相去甚远。但是现在看来,一点一滴都是珍贵的回忆,因为他的文学起步就是从机床轰鸣的工厂开始的。

当时,包括都机厂在内的很多企业,受都江堰文化的浸润与影响,大都拥有丰富的企业文化。很多工厂都办有刊发文学作品的刊物,比如《宁江报》《岷江报》《都江堰再生资源报》等,培养了一批工人作家。在都机厂余昌一老师的办公室,王国平认识了玉垒诗社社长陈道谟先生,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王国平的第一组公开发表的诗歌《草地大写意》,就是一边开着铣床,一边构思出来的。获得金芙蓉文学奖的组诗《都江堰》也是在都机厂打字室里敲打出来的。

后来,王国平在都江堰电视台、《都江堰报》工作过,天天跑新闻,走遍了都江堰的大街小巷,对这座城市、这座城市里的人的了解和认知更加全面、立体和深刻,为他以后关于都江堰的书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王国平说,没有在媒体工作的经历,就很难有后来出版的《都江堰:比长城更伟大的工程》《都江堰:两个世纪的影像记录》《寻找幸福田园》等图书。

2021年10月底,都江堰市第十五次党代会的召开,吹响了奋力构建“五大新城”、精准推进科学复兴的号角。王国平说,都江堰的文学力量不能缺席,都江堰作家的身影必须在线。作家要深入“五大新城”建设的火热现场,用手中的笔热忱描绘都江堰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铺展都江堰市委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在这片热土上织就的大美画卷,书写都江堰几千年历史上科学复兴的壮丽史诗,为都江堰的发展贡献文学力量。当代都江堰作家还要把目光投向世界、投向人类,因为都江堰是中国的一部分,山、水、道、熊猫就是都江堰递给世界的名片,因此用情用力讲好都江堰过去已经发生的故事,今天正在发生的故事甚至未来将要发生的故事,讲好中国故事,通过都江堰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唯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把文艺创造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

2021年12月14日至17日,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这是中国文艺界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盛会。王国平参加了全国作代会,在接受《光明日报》《中国艺术报》采访时他表示,坚持守正创新和创作文学精品可以向李冰学习。他说,都江堰建成两千多年来依然为我们所用,为人民造福,说明它就是一座经得起时间与人民检验的精品力作。而且都江堰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仅没有萎缩反而功效日巨,就是因为后来的历代“李冰”在坚守李冰科学正确治水理念的基础上,不断维护、修缮和拓展与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这正是守正创新的生动践行。

王国平认为,既可以学习李冰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也可以学习李冰一锤一凿、反复打磨的细致功夫,还应该学习李冰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的执着品质。

关于下一步创作计划,王国平最近几年正在筹划写一部《都江堰传》。他深情地说道:“我在这座城市生活了25年,对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人一物,甚至一声蝉唱,一声鸟鸣……都非常熟悉和热爱。都江堰很小,但它却灌溉出了天府之国;都江堰很老,但却历经两千多年而生机勃勃。它既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与智慧的结晶,又具有创新精神、当代价值与现实意义。为它写传记,就是向传统文化致敬,向时代精神看齐,把它的故事用文学的方式讲给世界。”(本报记者 宋正刚)

上一条:以绿为底 点绿成金
下一条:虹口景区举行 综合应急演练
分享到

© 2018-2024 都江堰报刊
ICP备:蜀ICP备18036256号-1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