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都江堰市特殊教育学校举行以“凝聚‘心’力量·共建‘星’未来”为主题的第33个“全国助残日”活动。通过在学校内开展职业教育、劳动教育互动体验活动,充分展示我市特殊教育学校课程改革的成果,倡导全社会共同关爱特殊孩子。
爱心助残扶起折翼天使
成都市关工委副主任、成都市关心下一代基金会理事长廖励,都江堰市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黄芳及市关工委、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市残联、市教育局、青城山镇、成都市长峰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成都市分公司、中海企业集团成都超塔公司、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文宣处主要负责人参加活动。
黄芳在致辞中表示,看到特殊教育学校的校园文化、课程设置和社会共建等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看到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快乐成长,感到十分欣慰和高兴。希望学校高度重视特殊教育,加大特殊教育投入,努力让特殊孩子获得公平教育机会和社会肯定,最大限度接收我市范围内适龄特殊儿童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和培智职业高中教育,继续探索特殊教育发展的有效路径,为特殊儿童的健康成长书写崭新的篇章。
活动中,特殊学生代表通过诗朗诵、舞蹈等讲述特殊孩子的成长故事,分享他们的成长收获。孩子们将自己制作的木质车挂、明信片、青城茶染系列手工课程作品送给与会嘉宾,表达对社会各界关爱的感谢。受邀来到现场参与活动的特殊儿童家长周加会告诉记者,当她看到患有自闭症的儿子在学校快乐成长,她十分欣慰,“看到娃娃们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看到社会各界的爱心人士都在关心关注他们的成长,我感到很欣慰。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特殊孩子也能有一个属于他们的未来。”
据悉,一直以来,都江堰市特殊教育学校在市关工委、市残联、市教育局指导和支持下积极构建学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引导特殊儿童实现“劳动中成长”。“我校根据特殊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劳动教育清单,以课程为主体,活动为补充,社会共建为支撑,培养学生们积极的劳动精神,让孩子在有针对性的劳动实践中享受成长的乐趣。”都江堰市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张璐说道。
“长峰特爱农场”
第三期项目启动建设
活动中,与会嘉宾共同上台点亮了设置在现场的“长峰特爱农场”第三期爱心工程爱心灯。
据了解,都江堰市特殊教育学校是成都市劳动教育示范校,也是成都地区首批开办培智职业高中部的6所学校之一。多年来,学校扎实开展符合特殊儿童康复与成长实际的劳动职业教育课程。在成都市关工委、基金会、成都长峰钢铁集团的大力帮助下,学校打造了集义务教育段特殊学生劳动教育课程体验场所,培智职业高中段学生职业技能训练基地,普通中小学生普特融合教育体验中心为一体的“长峰特爱农场”。“长峰特爱农场”的设计和打造,紧密结合都江堰、青城山旅游发展整体规划,以都江堰水文化、熊猫文化为基本元素进行空间的布局和文化的设计。农场共23亩,划分为教辅功能区、非遗课程体验区、培智职业高中课程实践区、熊猫邮局都江堰特校店和其他基础类设施等多个分区。
目前,农场已完成两年两期建设工程。此次活动中,成都市长峰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向学校授“长峰特爱农场”项目捐赠牌,正式启动“长峰特爱农场”第三期项目建设。“我们认为,对特殊孩子的关心和关爱,最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帮助他们掌握一些基本的劳动技能和生活能力。借助‘长峰特爱农场’的建设,能帮助到这些特殊儿童对我们企业来说也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成都市长峰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陈香俤说道。
熊猫邮局都江堰特校店正式开业
此次活动中,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都江堰基地与都江堰市特殊教育学校签订合作协议,将只有三条腿的残疾大熊猫“戴立”的形象使用权授权给学校,希望学校将“戴立”精神融入课程设置和文化建设中。张璐说:“大熊猫戴立努力练习用三条腿走路,展现出身残志坚、乐观积极的自强精神。而特殊孩子一直被寓为‘星星的孩子’,学校将大熊猫和星星有机融合,形成了‘熊猫星宝’的IP形象。在基础形象上,又先后设计了融、爱、和、乐四只熊猫星宝形象,分别代表融合、聚爱、和谐、乐学,体现了学校的校风、班风、学风。”
此外,根据学校课程建设需要和融合教育发展需求,中国邮政集团成都公司、都江堰公司与都江堰市特殊教育学校合作在学校的“长峰特爱农场”内建立了中国第一家设在学校的熊猫邮局——都江堰特校店,将为学校文化展示提供平台,为学生职业课程实践提供场所,为普特融合研学实践提供服务。
“特殊学生产教结合的文创产品将在熊猫邮局都江堰特校店内进行实体售卖和推广,这能有效扩大特殊学生文创作品的推广面。学生直接在熊猫邮局都江堰特校店内售卖自己的创意和制作的文创作品,也能为他们提供真实的学习和职业体验场景,促进特殊孩子更好地享有就业机会。下一步,我们还将联动地方政府、教育部门开展研学、普特融合等活动,加强校企合作,为特殊教育建设贡献邮政力量。”中国邮政集团成都公司相关负责人说道。
在未来,都江堰市特殊教育学校也将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全力带领特殊孩子朝着自信、自强、自理、自立的方面发展,努力把学校建设成集教育教学、康复、职业技能训练、实践体验半就业状态的全服务链一体学校,让全龄段特殊青少年在这里健康快乐成长。
(本报记者 刘晓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