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源小学美术老师何玲带给灌州学子的是趣味陶艺课。
为拓展教育视野,实现课程共建、资源共享、美术共育新理念,4月14日,灌州小学校携手聚源小学美术老师分别走进对方课堂,开启美术学科课程共享,为双方孩子们带去不一样的美术课,让孩子们领略多样化艺术魅力。
美术课上不画画
“同学们,我们今天的美术课不用画,而是做……”在聚源小学,来自灌州小学校的美术老师王丽采用生动的教学模式将孩子们带入面塑的奇妙世界。
圆圆的脑袋、大大的眼睛、可以随意活动的四肢……在老师的指导下,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大熊猫很快呈现眼前,这让聚源小学三年级四班的孩子们真切感受到面塑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趣味性。学生高子淇说:“今天的美术课非常好玩,我们用黏土捏出了一只可爱的大熊猫,感受到了面塑的魅力。而且通过小组合作,还培养了我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这是王丽首次来到聚源小学进行课程交流,她带给学生的面塑课早在2015年就已经成为灌州小学校的美术特色,不仅推动着学校美育教育的创新发展,更拓宽了学校美育教育渠道。据她介绍,面塑俗称捏面人,是以面粉为主要原料,加进颜色后,捏出各种古今人物、飞禽走兽,由于其色泽鲜艳、造型生动,深受孩子们喜欢。“我今天教孩子们捏的是国宝大熊猫,这也是我们都江堰的一大IP。教学中,我将学科知识相融合,采取共生课堂的模式,以小组合作或师生共享的方式,提高课堂效率。又将AR技术等趣味教学融入课堂,让孩子们了解到采用不同材料能够制作出风格不同的作品,在拓宽孩子视野的同时,让他们领略艺术的丰富多彩,使他们身临其境感受艺术的氛围和魅力,从而让美育潜移默化地渗透进课堂。”王丽说道。
美术课上玩泥巴
“孩子们,我们这堂课要一起玩泥巴……”而在灌州小学校,来自聚源小学的美术老师何玲带给灌州学子的则是趣味陶艺课。
揉、搓、压……孩子们拿着泥巴开启了名片DIY制作。课堂上,何玲先让孩子们用手感知泥土的柔韧,再邀请学生上台制作属于自己的泥塑名片,并依托新媒体技术将制作过程放大到幻灯片上,让全班学生都能清晰地看到每个制作细节。何玲说:“聚源小学是一所文化底蕴厚重的乡村小学,多年来,我们构建了适合学生发展的陶艺课程体系。身处乡村,我们的孩子与泥土更接近。我想把天真玩泥的乐趣带给城里的孩子,让他们在泥土的芬芳中体验玩泥的快乐。而制作一块属于自己的名片,则是让他们发挥想象力,激发美育中的创新创意。”
当天,在双方课堂上认真听讲的还有来自何军名师工作室的成员,他们分别是来自紫坪铺学校、土桥小学、石羊小学、永丰小学、北街小学、团结小学等13所学校的美术老师,两校新颖的美术教学和创新的课程共建模式让老师们纷纷点赞。龙江路小学集团万达校区美术老师易瑾告诉记者:“两校课程共建可以让彼此学到很多教学经验,每个学校都拥有自己的特色课程,‘1+1=2’,那么‘1+N’可能会突破100,这是一个资源共享的有效方法,不仅让上课的老师得到提升,也让听课的老师学到更多本领,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更多不同的美术课程,感受美术的无穷魅力。”
除了交换课堂,两校还交换成果,将彼此的“面塑二十四节气”和“泥皮壁画”互换,置于对方校园中供孩子们欣赏与学习。无论是一幅幅精美的节气浮雕画,还是气势磅礴的古代治水英雄壁画,都让双方孩子大开眼界。
当天,双方学校还签订了美育特色课程共享协议,将在校园文化建设、美育课程研修、教育资源、人文交流等方面加强合作。灌州小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马长俊表示,在美丽花朵行动计划的引领下,都江堰的美育课程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每个学校的美育特色课程都欣欣向荣。如何让这些美育课程走进每一个学校,走进每一个孩子心中,是教育人一直思考与探索的路径。他说:“我们希望通过合作让彼此教育资源进行优势互补,实现美术资源共享,提高美术教学效果,从而促进美育育人功能,把全市美育推向新高地。下一步,我们还将携手更多学校拓展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课程共建,以‘五育并举’协调发展,不断提高学生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时代新人。”
(本报记者 黄代凤 韩晓曼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