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djymedia.com/Content/biglogo.png
【都江堰市融媒体中心】
http://www.djymedia.com/content/2023-03/17/013375.html

等待处理…

多一些杜举

点击量:270    我要评论 (0条评论)

所谓“杜举”,说来话长。

据《古文观止》选录的《杜蒉扬觯》一文:知悼子死后未葬,晋平公就与人饮酒作乐,厨师杜蒉的举动却令人费解。他先是斟一杯酒叫师旷喝,然后又斟一杯酒叫李调喝,最后为自己斟一杯酒并一饮而尽。晋平公见状十分不解。杜蒉却是这样解释的。他说:知悼子的灵柩还在堂上,这是重要的忌日,但师旷作为太师,李调作为宠臣,他们却不提醒您君主应忌讳之事,而我作为厨师倒是越职争谏防止错误,所以我罚他们各一杯,罚我自己一杯。闻听此言,晋平公深有感触,于是对众人说道:如果我死了,一定要保存好这只觯(古代一种酒器)。直到后来,当主人对宾客敬完酒,就会举起手中的觯,人们就把这个举动称为“杜举”。

这就是“杜举”的来历。

就此而言,“杜举”确实值得我们深思:一个做饭的厨子,何以能够越职争谏?这至少表明杜蒉不仅讲究礼仪,也就是做人的伦理,而且有着仗义执言、不计个人得失据理力争的优秀品性。

我们知道,晋平公贵为一国之君主,他喜欢干什么,不喜欢干什么,是不需要任何人同意的。正因如此,杜蒉的举动才显得有点另类。试想,假如晋平公对于杜蒉的举动不满意的话,会是什么样的后果?对此杜蒉恐怕也是有所预见的,不然他为何要罚自己一杯?所喜的是,晋平公还是讲礼仪、讲伦理的,并且当众为杜蒉点赞。

无独有偶的是,历史上并不乏类似事例。据《帝鉴图说》收录的《感谏勤政》一文,姜皇后贤惠而又有妇德。周宣王曾有一段时间早睡晚起,姜皇后见此便摘下簪珥,在宫中的长街上等待被治罪,同时让她的傅母向周宣王说:“妾身没有才德,导致君王您改变早期之礼而晚上朝听政,敢望您给予我惩罚。”周宣王听到这话后,内心立即醒悟过来,说:“我没有按君德要求行事,确实是我自身所为而产生过错,不是夫人的罪过。”于是周宣王从此勤勉于国家政事,早上朝,晚退朝(摘自《帝鉴图说》译文)。

在这里,姜皇后用自己独有的方式劝谏周宣王,进而成就了西周的中兴。

其实,姜皇后也好,杜蒉也罢,尽管一个是皇后,一个是厨子,但他们的目标却是一致的,那就是通过自己的举动劝谏君王,进而达到修正错误的目的。虽然他们这样的举动都有一定的危险(伴君如伴虎)性,但面对君德大义,面对大是大非,他们皆敢于说真话,敢于说实话。

由此,我们不能不联想起这样一句话: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因为“诺诺之人”不仅于事无补,甚至于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而谔谔之士就像一面镜子,能令人正衣冠、明得失。试想如果没有杜蒉的罚酒,晋平公岂不有失君德;如果没有姜皇后的传话,恐怕不一定就有后来的西周中兴。不过,从古至今,敢于说实话、真话的人少之又少,如果拿千人之诺诺和一士之谔谔相比较,那么敢于说实话、真话的人,恐怕仅占千分之一的比例。这也正是杜蒉、姜皇后等人的可贵之处。

今天,在我们举杯畅饮并感慨往事越千年之际,杜蒉安在?在我们向别人敬酒之时,还有多少“杜举”的成分?

(华居实)

上一条:古城诗韵
下一条:没有了
分享到

© 2018-2024 都江堰报刊
ICP备:蜀ICP备18036256号-1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