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和对生态农业的关注日益增长,生态放养畜、禽产业发展迅速。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蒲阳街道石瓮社区利用丰富的林下资源开展林下养殖,通过养殖效益和生态效益综合评估,形成生物安全可靠、节本增效、生态循环的“林草畜”生态种养模式,在丰富市民“菜篮子”的同时,提高了养殖户经济效益和综合生态效益。
“跑山猪”跑出高品质
蒲阳街道石瓮社区和彭州桂花镇磁峰社区相连,距离都江堰市区30余公里。日前,记者一行前往石瓮社区。沿土溪河溯溪而上,山势渐陡、峡谷变窄,风光却异常漂亮。漫山遍野都是白色的野樱花,一片接一片,一山连一山,鳞次栉比、目不暇接。石瓮社区村民夏常全的“跑山猪”就出没在百花深处。
石瓮社区为高山地貌,幅员面积15.3平方公里,背靠火烧山,拥有丰富的林地资源。上世纪九十年代,石瓮社区以挖石头、烧石灰为产业,随着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该产业被取缔后,石瓮社区缺乏主导产业。今年50岁的村民夏常全,脑子活、思路广。十多年前,他成立了苗木合作社,大面积种植银杏、樱花、桃李等经济苗木。2017年,夏常全又开拓了他的另一产业——利用丰富的林下资源搞起生态养殖,试养了十几头藏香猪,广阔的山林成了藏香猪生长的天地。经过几年发展,如今藏香猪的数量已在200头左右,他承包的山林面积也增加到1500余亩。
上午时分,正是藏香猪活动比较频繁的时间段。“每天天一亮,给猪喂食后,打开猪圈,这些猪就自个儿上山。每天傍晚它们又自行回家了。”夏常全介绍,他喂养的生猪常年在山上跑,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跑山猪”。每天只喂四分饱,其余全靠猪自行觅食,吃野草、野果、喝山泉水长大的猪野性十足。时间久了,跑山猪和山林中的野猪成为“好朋友”,交配生下了一条条带花纹的、长嘴巴的杂交品种。
夏常全介绍,通过“林草畜”生态养殖模式,每头猪饲料成本每天节约5元左右。同时,由于其品质提升,跑山猪售卖价格在40元左右,综合计算,每头猪每年纯收入可达3000元以上。“猪吃草,减少了人工除草成本。猪的粪便还可以滋养林下树木。”为了保证“跑山猪”的品质,夏常全一头猪通常喂养1至2年时间才宰杀,因其肉质紧密,口感好,受到市场追捧。
“农旅融合”融出新业态
石瓮社区党总支书记向阳告诉记者,随着“跑山猪”的名气越来越响,来石瓮社区购买土特产的人也越来越多。如今,已经形成了“购买土特产+观光旅游+采摘+露营”等模式的农旅融合新业态。
2021年夏天,石瓮社区党总支找到夏常全,将社区村民闲置宅基地盘活,打造休闲住宿于一体的农家乐。在这处农家乐记者看到,庭院中有几棵百年核桃树、椿芽树等,临河一侧搭建有露台,凭栏喝茶远眺,沟谷风光尽收眼底。去年夏天,随着露营热的火爆,该点位“杜溪峡谷”露营地在抖音、小红书等平台上迅速走红,许多游客慕名而来。夏常全紧抓契机,营造乡村旅游氛围,购买一块大石矗立路边,凿刻“杜溪峡谷”几个大字,让网红点位实至名归。
依托生态养殖,延长产业链……夏常全还有一系列想法,“夏天,樱桃、李子、桃子都成熟了,我们邀请大家免费采摘。游客体验了原生态,都想带点土特产回家,比如土鸡、土鸡蛋、腊肉等。以后,我们将在‘土’‘特’上面下功夫,形成自己的品牌。”目前,夏常全又开始探索林下养牛、养羊模式。
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石瓮社区走出了一条“产业+”发展路子。为支持产业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在生态养殖方面,石瓮社区尽可能提供政策支持和关系协调。在去年露营火热时节,社区组织“两委”干部疏导交通、督导安全,有意识引导产业良性、规范化发展。蒲阳街道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林业服务站站长杨双建表示,综合服务中心为企业做好疫病防控和职业经理人培训等,生态养殖模式的推广不仅可以带动林下经济发展,还可以营造景观休闲农业,拓展农业多功能内涵,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带动乡村产业进步。(本报记者 缪英 王义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