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岁的沈建光老师早年曾在420厂工作,他爱旅游,每到一个地方都要收集当地的地图,这样就积攒了一箱子地图。沈老师知道我喜爱行脚,就约着去家里看看,“有用的你就带回来。年纪大了,送出去也是妥善处理方式。”他这样说,“我的一些老照片,有的送给了建川博物馆,有的送给了朋友。”
有天中午,我就去登门拜访沈老师。在一个纸箱里保存了许多地图,最早的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地图,我觉得太珍贵,就选了几张和成都有关的地图和相关资料。其中就有和灌县有关的地图。
“我去灌县的次数很多,这些资料都是我当年买下来的。”沈老师说。有一个折页是灌县文物保管所在1979年6月编印的《都江堰名胜》,其中的“堰”字还是简化字,封面是一张“都江堰名胜导游”的地图,接下来一页即是都江堰、伏龙观、二王庙、安澜索桥的介绍。通过这个可以看得出当时对都江堰的认识,尤其注重新中国时期,党和政府对都江堰的建设的重视。
“青城山,我去的次数多,那时候没有手机导航,只有靠地图引路。”沈老师拿出一册有些旧的《青城山》册子,此册没有标注出版时间,想来也是二三十年前的旧物了。有一张青城山道教协会编制的“青城洞天导游图”,看上去也有些陈旧,图上有主庙、亭阁、古迹、溪流、桥梁、大路、小路、毛路、险路等内容,可谓对青城山一览无余,像溪流,就有味江、白云溪、海棠溪、青溪、石定江等等。至于登山的路况描述,记录的也是一段历史了。后来,画家刘士林绘图、青城山苦丁茶加工厂印的“最新版青城山全景导游图”虽然标注了青城山的山峰,却有些简略。两个地图结合在一起,就更容易游览青城山了。
沈老师说:“你看这几种资料,它们标注的都是概况,详略却各有不同,都有自己的侧重点。”确实,地图也是一个时代的变迁,比如“最新版青城山全景导游图”就新加了青城后山,“青城本无前后山之分,今谓后山,是指以泰安寺为中心,以五龙沟、飞泉沟等自然景观为主的风景区。”
说起游览灌县的当年旧事,沈老师也有深刻的印象:“早些年到灌县不像今天交通方便,坐车要一两个小时,游兴却很浓。这里看看,那里瞧瞧,受益匪浅。古人说行万里路,在路上,看到的风景有时就和书里写的有差异。最开心的是,逛青城山,登山之后就品尝美食,老泡菜、白果炖鸡,让人念念不忘。”
确实,沿着古人的足迹走进灌县,再看看杜甫、岑参、贾岛、陆游、范成大、文同等题咏的词句,细细体味其中的妙趣,与当下的风景再对照,就能生发出更多的感慨来:原来古人看山看水,也是各有门道的,更是每个人性情的写照。
看着这几种地图,不免想象着当年沈老师的旅行过程,这岂不是沈老师的“灌县旅行小史”吗?这种旅行,在今天随着交通工具、道路的变化,也变得越来越便捷。逛都江堰、青城山,一日游似乎足矣,但也只是走马观花看一看罢。要想深度游,则更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然而这样的收益也很大呢。(朱晓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