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高质量构建“五大新城”,阔步迈进中国式现代化强市新征程的关键之年。全市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及成都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省委和成都市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牢“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总抓手,按照“讲政治、抓发展、惠民生、保安全”工作总思路,聚焦做优做强郊区新城功能、产业建圈强链、“四大结构”优化调整、智慧都江堰建设、幸福美好生活等重点目标任务,高质量构建“五大新城”,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抓发展、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保安全,促进市域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力争2023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
聚焦扩大有效需求,全面确保经济提质向好
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深入贯彻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着力提升项目投资实效,全面促进消费复苏,持续加强对外经贸合作,推动市域经济质效提升和平稳运行。
强力夯实项目投资支撑。聚焦“三个做优做强”“产业建圈强链”“构建‘五大新城’”等重点任务,做实“六个一批”项目清单,深入实施项目投资攻坚大会战,全年新签约引进重大项目12个以上(其中30亿元以上项目2个),固定资产投资保持正增长;实施产业项目招引促建攻坚,加强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推动农夫山泉等项目签约落地、山东大树等项目加快建设、威马克户外运动装备等项目竣工投运;实施重大基础设施和公服配套项目攻坚,推动都江堰市供排水系统提升PPP项目、水务一体化建设工程等项目落地建设;实施片区综合开发项目攻坚,积极引入成都市属国企和实力央企等城市合伙人重点实施灌县古城——紫东片区城市有机更新、青城山医旅融合示范区、聚源中心镇(大学城)、天府好水产业园四大片区开发,加速形成项目投资聚集地和区域经济增长点。
强力推动城市消费复苏。打响“五大IP”生态旅游度假品牌,深化“云上都江堰”“数字青城山”建设,联合上戏打造大型舞剧《拜水都江堰》,培育公园式生态消费场景,推出滑雪运动、雪地定向越野、绿道骑游等体验项目,办好首届跨年“天府熊猫光影节”,全年接待游客量超28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380亿元;深入推进成都旅游消费中心建设。差异化打造“三大主力商圈”,引优育强六善、青城宋品等高端酒店群落,实施民宿农家乐品质提升行动,持续培育文旅融合消费新场景,发展首店、名店、流量等“潮消费”,引进国际免税购物项目,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90亿元以上;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支持为房地产企业提供金融贷款;精准开展“都江堰生活方式”品牌全球营销,加强13.7万平方米闲置商业用房策划包装,发布第二批“都江堰市高品质商业地产投资机会清单”,力争成都市支持落地“保交楼”金融服务、建立土地储备“蓄水池”等举措。
强力引流做强开放经济。抢抓川渝同湄公河五国之间地方合作首批试点政策利好机遇,扩宽与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合作领域,加快推动中泰(四川)生态农业产业园建设。强化外贸主体孵化培育,服务提升外贸龙头企业,支持鼓励传统外贸企业利用跨境电商平台拓展业务,全年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到位2000万美元,外经贸进出口额达14.72亿元以上。深入推进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深化与上海、杭州等东部沿海城市产业协同发展,联动阿坝州等毗邻地区探索园区共建,携手高新区、青羊区、温江区、彭州市等城市新区、中心城区、周边区(市)县开展联合招商、共推项目落地、共享发展资源,大力培育飞地经济。
聚焦重点片区牵引,全面推动做优做强郊区新城功能
突出重点片区和项目集群引领带动,以功能为核心引领产城融合、职住平衡,构建城市经济重要增长极,推动都江堰世界旅游目的地重点片区成为成都市24个重点片区“示范区”。
率先实施巴蜀文旅走廊重要枢纽建设。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总牵引,实现天府国际机场、双流国际机场异地值机,协调重庆至都江堰市的城际旅游高铁恢复开通,加速推动成都都市圈环线高速公路都江堰段“二绕”至“三绕”连接线建设,加密成灌快铁运行频次,适时开放聚源站点,规划建设都江堰、青城山旅游交通枢纽(TOD)。建成投运M—TR旅游客运专线,加快推进都—四轨道交通、青城大桥、G317改线工程建设,改造提升重要旅游通道,加快形成世界遗产旅游环线。沿世遗文旅主轴科学布局国际美术馆、艺术馆、音乐厅,打造都江堰水文化博物馆,规划建设全域旅游综合服务中心,优化设置旅游驿站、应急医疗救助点,投建城市休闲运动商业中心。
精准推动重点片区综合开发。高水准编制都江堰世界旅游目的地重点片区发展规划以及重点片区教育、医疗、文化、综合交通、市政公用等专项规划和重要节点城市设计,重点依托都江堰景区—玉堂窑—熊猫谷—芒城遗址—青城山景区等世界级旅游资源构筑世遗文旅主轴,突出基础设施、生态设施、公服配套、产业导入“四个优先”,综合考虑地上、地下、云上三大空间,高标准实施灌县古城——紫东片区城市有机更新、青城山医旅融合示范区等片区开发,有序推进重点片区内10大项目集群76个重点项目建设,完成投资106亿元。
深化重点片区改革创新赋能。抢抓成都市支持“三个做优做强”重点片区建设、聚焦产业建圈强链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等政策机遇,争取更多契合世界旅游目的地的项目平台、政策资金、试点示范优先布局。健全多元利益联结机制,支持市属国企与城市合伙人、行业领军企业深度合作,全面参与重点片区综合开发。优化调整青—都景区管理体制机制,实现景区一体管理、资源统一经营。深化国家旅游科技示范园区试点,完善智慧文旅服务体系,培育智慧景区、数字营销和旅游电商平台示范企业。
聚焦产业建圈强链,全面构建城市经济顶梁柱
坚持以产业建圈强链为抓手,实施三次产业集群培育壮大行动,优化“5+N”产业生态,做强实体经济支撑,全面构建更具竞争力和发展韧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经济总量再上台阶。
培育壮大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大力发展世遗文化旅游产业,推进熊猫家园核心区、灵岩山国际禅文化旅游区、大熊猫国际博览园等标志性项目建设,招引中旅集团、华侨城等链主企业,培育壮大世遗体验、主题游乐、时尚消费等文旅新业态。加快发展“文旅+医养健康度假”产业,突出打造引领性、带动性高能级龙头项目,重点推进华西五粮液青城山国际康养中心项目加快建设,促进华西高端精品医院、旅游医疗应急救援与国际健康管理中心、五粮液高端森林康养度假酒店早开工早建成,招引华西妇幼、泰康人寿等链主企业,引进健康医学院士工作站,构建高端医旅产业生态圈。积极培育“文旅+数字文创和软件信息”产业,规划建设环东软学院·青城智谷,招引网易数字产业园,创新发展元宇宙数字文旅产业。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和总部经济、会展经济,积极搭建和用好各类线上线下供需对接平台,依托科创空间、专业楼宇、川西林盘等载体,聚集发展检验检测、研发设计、商务服务、金融投资、物流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现代商贸、文体旅游等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化提升。全年招引文旅及“文旅+”链主企业2家以上,文旅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9%,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5%。
培育壮大绿色制造产业集群。实施食品饮料产业强链补链行动,探索组建天府好水产业投资基金,加快推进元气森林、旅装区补水管线等重点项目建设,精准招引中国食品工业发酵研究院、中国水科学研究院等领军企业、创新平台。实施旅游装备产业建链强链行动,精准招引探路者、三夫户外、铭星冰雪等装备制造领军企业,打造川西户外运动装备补给、适应性训练等一站式服务集散地;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行动,加快推进中车绿色智能网联交通产业园建设,支持重点存量工业企业融链发展,培育壮大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先进制造业;实施绿色制造强基倍增行动,持续推进经开区南区综合开发、北区二次开发,提高园区单位用地面积产出率。全年新培育规上工业企业10家、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5%,园区亩均税收增长6%以上。
培育壮大都市现代农业产业集群。聚焦乡村产业振兴,实施特色种植业强链延链行动,深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完善城乡新型产业用地管理政策,积极招引中粮集团、正大集团等链主企业,延伸优质粮油、猕猴桃、川芎等特色产业精深加工、冷链仓储、预制菜链条,推进一产业“接二连三”;聚焦“天府粮仓”建设,实施8000亩腾退低效苗木恢复粮食种植项目,建成1.5万亩高标准农田开展精华灌区现代化改造提升,围绕“十化同步”,着力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数字化、景区化“五化”建设,持续提升耕地“容积率”,打造8个万亩粮经复合产业园,整合其中4个组团打造1个十万亩产业园,构建“1+4”粮经复合产业园区发展格局;聚焦建设和美乡村,推动农商文旅体医融合发展,精心打造青山药谷、灌区映像稻香公园等融合示范项目,提升金胜粮果联动产业园,积极发展林盘总部经济,培育“长林盘文化体验带”等新型乡村消费场景。全年一产业增加值增长3.5%,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6亿元,乡村旅游综合收入突破70亿元。
聚焦创新驱动发展,全面激发经济发展活力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打造教育优市为引领推动创新策源地建设,优化提升政策供给和国际营商环境,厚植创新创业沃土,着力塑造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
打造高质量发展创新策源地。大力推进教育优市,规划建设聚源中心镇(大学城),争取成都工贸学院等院校加快落户。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链主企业、龙头企业整合产业链上下游创新资源组建创新联合体,争创落地一批产业创新中心、工程实验室。深化校院企地协同创新,依托东软学院搭建东软创新科创中心,联动驻市高校打造环高校知识经济圈,推动创新成果就地转化,提高驻市高校毕业生就地就业率。用好都江堰青城山研究院新型智库,打造都江堰高质量发展的城市名片。深入实施质量强市和标准化战略,推进省级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和省级知识产权强镇建设,引导重点优势企业争创成都市市长质量奖。
大力实施人才引领发展行动。深入实施“人才新政”和“古堰英才计划”“产业建圈强链人才计划”,加强决策咨询首席专家、“李冰式”创新创业团队、产业领军人才、科技创新人才、基层治理人才和都江堰工匠等战略人才力量建设。持续完善人才引育留用生态,支持驻市高校聚焦重点产业链开设学科(专业),建设李冰引才工作站、李冰人才公园和专家小院,探索将人才评审权赋予“链主”企业等市场主体。将青年放在城市发展的C位,提升城市“青和力”,优化人才安居服务,实施青年干部专业能力提升培训,设立“新堰工”城市荣誉榜,锻造“五个走在前列”新时代堰工队伍。
有效稳定壮大市场主体。深化国资国企增效改革,持续优化国有资本投资布局,全面盘活国有闲置资产,力争2023年青都旅游公司实现IPO上市、都投集团完成AA+双评级。开展“链主”企业专项培育和垂直整合行动,梯度培育企业“上规、上榜、上云、上市”。实施民营企业雁阵培育行动,持续推进“个转企、小升规、下上限、分转子、子升总、规转股、规升总”,新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单项冠军”企业,全年净新增市场主体4200家。
构建稳定公平可及营商环境。牢固树立“马上就办、办就办好”的责任意识和“无事不扰、有求必应”的服务意识,建立市领导包干联系服务机制,开展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对在建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开展常态化关心服务。深化“放管服”改革,探索推进“极简审批”“容缺+承诺”服务,拓宽“川渝通办”“跨省通办”范围,提升政务服务“一网通办”能力。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搭建工程建设项目监测督办平台,推动业务部门事项审批流程、审批时限实时监控提醒。加快建设“智慧都江堰”,依托“天府蓉易享”,搭建“都江堰市惠企政策智能服务平台”,实现惠企政策的集中汇聚、精准查询、主动推送和高效兑现,努力实现企业办事“不跑路”,持续开展“企业茶叙时”“政企早餐会”活动。
聚焦深化对外开放,全面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
发挥“三遗之城”国际品牌优势,建立全方位、常态化、效能化区域协同发展体系,强化对外交流合作,持续提升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对外交往活力度和显示度。
扩展国际合作新格局。主动承接国家主场外交及其配套活动和重大涉外会议,加强涉外礼仪与接待外语培训,争取更多国外高级别团组来访。持续深化与世界遗产城市、国际友城、“一带一路”沿线旅游城市、大熊猫客居城市、已加入国际组织等交流合作,拓展非洲城市合作伙伴,壮大国际“朋友圈”,举办“嘟嘟PANDA走世界”“外国驻蓉领团都江堰行”等对外交流活动,持续开展“让世界了解都江堰”主题推介。
织密区域协作新网络。坚持以共建巴蜀文旅走廊为着力点唱好“双城记”,深化与重庆万盛、大足、武隆、铜梁等地文旅开发合作,携手重庆南川打造成渝地区非毗邻区市县合作典范。落地落实与阿坝州七大方面55项具体合作事项,拓展与康定市脱贫攻坚合作领域,支持青—都景区与九寨沟、黄龙、四姑娘山等景区强强合作,携手共建“川西旅游黄金走廊”。主动融入现代化成都都市圈建设,务实推动与天府新区、青羊区围绕产业建圈强链开展战略合作,共促区域联动高质量发展。
打造赛事节会新品牌。借鉴“达沃斯”“乌镇”经验,实施产业会展活动平台培育行动,提升完善现有会议型酒店周边配套,延链发展策划运营、广告设计、设备租赁、现场服务等配套产业,培育1—2家国有控股会展链主平台企业。加强与国际大会及会议协会(ICCA)等会展业高端公共平台合作,引进中国网络视听大会等高端展会、艺术节、音乐节、电影节落户,争取参与承办“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城市绿色发展与乡村振兴论坛”,精心办好“都江堰国际论坛”“双遗马拉松”“都江堰放水节”“熊猫超级山径赛”“世界体育舞蹈节”“中国·都江堰(虹口)漂流节”等精品会展节庆、赛事论坛。
聚焦幸福美好生活,全面建设雪山里的公园城市
遵循“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智慧治理”,补齐公服短板,加快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彰显雪山里的公园城市特性。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低碳转型。厚植绿色生态本底,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空气优良天数不低于314天,推动引大济岷工程都江堰段、国家储备林等重大生态工程,开发川西林盘、天府绿道、造林管护等碳减排项目,稳妥推进碳排放权、用能权、用水权等生态资源市场交易,探索组建“生态银行”,争取EOD试点,促进生态价值多元转化。优化调整“四大结构”,以城市功能为导向优化空间、配置资源,引导人口和产业向重点片区集聚。持续推进传统工业绿色化转型、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园区外工业规范化发展,支持创建绿色工厂和绿色工业园区;合理规划建设充(换)电设施,开通城市观光巴士,建设步行骑行等主题化慢行系统,构建“轨道+公交+慢行”三网融合绿色交通体系;持续提升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强化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打造青—都景区、宝瓶社区等近零碳排放示范点。
提升城乡居民生活品质和收入水平。围绕经济发展和民生急需,加快推进青城大桥改建、快铁都江堰站前广场等民生工程,适度超前布局重大功能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实施高品质公共服务倍增工程,开工建设滨江小学、芒城小学、芒城中学,加快建设疾控中心二期、中医院二期,积极引入成师附小、树德中学、华西医院等名校名医院领办,推进青城山、沿江等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建设,改善提升群众家门口的好学校、好医院。深入实施就业创业“三个一批”和技能提升行动,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全年城镇新增就业6500人以上,技能提升培训不低于5000人次,全市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覆盖率分别保持92%、98.5%以上。有序促进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合理增长,多渠道增加财产性收入,拓展经营性收入来源,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第三次分配。
提升城市智慧安全治理水平。围绕智慧蓉城“王”字型架构和智慧都江堰“1+4+5+N”总体思路,完善市、镇(街道)两级城运平台标准版建设,组建智慧蓉城都江堰市运行中心,围绕“公共安全、公共管理、公共服务”三大领域,构建城市体征体系、事件枢纽系统、融合指挥系统功能,提升城市一张图、数据资源体系赋能支撑能力,实现“一网统管”。升级改造“雪亮”“天网”感知源6000余路,整合各类视频感知源4000路,初步实现城市运行态势实时感知。持续深化党建引领社区“微网实格”治理,打造“善治有我”微网实格品牌。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完善应急救援体系,强化城镇燃气、危化品、城乡消防、地灾、粮食等重点领域安全监控体系建设。健全金融债务风险防范机制,严控新增政府隐性债务,确保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
做好2023年经济工作,必须坚持和加强党委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重点围绕做优做强郊区新城功能、“五大新城”高质量成势、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强市,完善市委经济工作决策部署落实机制,落实“四敢”要求,健全动态监测、跟踪分析、效果评估、终端问效、考核通报闭环机制,确保中央、省委、成都市委决策部署和全市经济工作要点不折不扣落到实处。 (转自《每日都江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