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作为一名研究乡村振兴课题的基层党校青年教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发挥我们的专长,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言献策。
一、深刻领会报告精神,找准方向,锚定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三农”问题摆在全党工作的首要位置,全面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启动了乡村振兴战略,促进了农业农村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把农村建设作为一个整体,坚持农业和农村的优先发展,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城乡要素的流动。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实施“三农”战略的总方针,坚持这一总方针,就必须始终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头等大事。我们要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好,要完成的最大的任务还在农民身上,因为最广泛、最牢固的根基还在农民身上。要着力补短板,强弱项,解决发展中的不均衡和不充分问题。要使农村得到全面的发展,就必须把改革作为一件重要的法宝,全面实施“四化”战略,其深度、广度和难度都与“脱贫”不相上下,需要强化顶层设计,采取更有力的举措,凝聚更强大的力量。加快推进农业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富国的转变,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二、持续推进乡村振兴,多措并举,全面发展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在打赢脱贫攻坚战、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及农业农村现代化工作重心转移的背景下所产生的重大举措。
持续夯实基层组织建设。巩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党发挥领导核心地位的重要标志。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工作机制,切实打牢基层组织基础,提高党的领导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的能力和水平,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全面顺利实施奠定坚实的组织领导力量;要把各级党委、政府的主体责任全部落实到农村,要健全党的领导干部队伍建设,健全干部队伍的考评与评估,充分调动村民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和内发性,从而更好地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深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夯实民生物质基础,着力构建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体系,不断推动农村多元产业发展,适应市场发展需求,完善农业产业价值链和利益链,不断提高现代农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优化升级;要重点发展和建设新的乡村工业职能,立足于市场的需要,充分发挥当地交通、人脉等资源,增加乡村优质服务供给,形成乡村新的消费吸引力;要积极开拓新型的乡村工业,深入开展“电子商务服务一体化示范平台”建设,大力发展多种农业经营方式,把网络技术推广到农产品电子商务,要充分发挥农村的资源优势,推动农业产业化向多行业、多业态延伸,促进新型农村新型业态的发展。
大力提高科技赋农水平。要实现高质量的农村发展,各级政府必须把科技创新放在重要地位,积极探索农业先进技术成果的转化与推广。鼓励高校、农业研究所建立一批标准化、程序化的技术转移协议,为农业科技企业提供技术服务;要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和载体建设,包括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科技创新中心、农业品种观测、检测、省级企业科技研发中心、各类农业龙头企业、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等,为打造一批乡村振兴农业示范基地或高水平的科技示范户的实施,提供一系列高质量服务。
深入挖掘培养乡村人才。不管是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着力培养一大批致力于脱贫致富和乡村振兴的人才,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证和强有力支撑。要加速培育“懂农业”的管理人员,以科技知识为基础,大力培养“懂农事、爱农事、爱乡风”的农村工作人员,合理引导农业经营主体充分利用线上、互联网资源,学习农业生产技术;要加快农村人力资源的培育,各级政府要建立系统的培训、规范的管理和政策支持的“三位一体”的培训体系,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组织和动员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党的农业方针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