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时代的先民主要的粮食作物是什么呢?从至今八千至七千年的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大地湾文化和李家村文化以及至今七千年到五千年的仰韶文化,考古学家发现,先民们的主要作物是粟和黍。
《诗经·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彼黍离离,彼稷之穗”“彼黍离离,彼稷之实”中的稷,即为粟。全诗以西周被灭亡后的都城,昔日繁华的宗庙宫室已被战火夷为平地,虽黍稷仍然冒昧茂密生长,却已物是人非,诗人发出知音难觅之憾,世事沧桑之叹。后来,人们也把亡国之痛、兴亡之感称作“黍离之悲”。
在《诗经》中,黍出现的次数占各种作物名称的首位,有十五篇之多。可见黍在周代已是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黍为一年生草本,高可达一米,生长周期短,适宜黄河流域以及干旱地区种植。从《诗经》时代到唐宋时代,一直是中国人的主食。
春秋时期,鲁哀公用一盘桃子和一小碟新鲜的黍招待孔子,孔子怀着恭敬的心情先食黍,再吃桃子。鲁哀公笑着说:“黍是用来擦拭桃子的,不是用来吃的。”孔子闻听,面不改色地说:“黍是五谷中最好的东西,是祭祀时的上等食物。桃子是果品最低下的一种,祭祀时根本不用。”孔子食黍敬黍,以示黍为五谷之首。
黍还是粽子的滥觞。屈原投江而死,楚人为纪念他,以菰芦叶包裹黍米饭祭祀,因形状如三角,被称为“角黍”。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谷四·粽》中载:“古人以菰芦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棕榈叶心之形,故曰粽,曰角黍。近世多用糯米矣,今俗五月五日以为节物相馈送。或言为祭屈原,作此投江,以饲蛟龙也。”角黍也出现在诗歌中。北宋词人周邦彦《齐天乐·端午》有:“角黍包金,香蒲泛玉,风物依然荆楚。” 清代诗人赵翼《连日竞渡再赋》有:“竞渡传从楚岁时,为投角黍吊湘累。”
和其它作物一样,黍后来也发展成许多不同的品种。《大雅·生民》中的“秠”“秬”就是黍的不同品种;《豳风·七月》中的“黍稷重穋,禾麻菽麦”和《鲁颂·閟官》中的“黍稷重穋,稙稺菽麦”,都说明古代的黍品种众多。其中,“重”为后熟品种,“穋”为早熟品种;先种为“稙”,后种为“稺”。
作为古代最重要的粮食作物,黍从商周以来,被大量的文字和文学作品提到。甲骨卜辞中黍字就出现了三百多次,历代诗人中的黍更是不少。孟浩然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描绘的是怡静闲适的农家生活场景;李白的“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描绘出一派丰收的景象和欢快的气氛,衬托出诗人兴高采烈的情绪。
黍去皮后称黍米,籽粒有粳糯之分。粳性一般供食用;糯性用途广泛,可磨面作糕点,也是酿酒的最好材料。杜甫有诗“衰年催酿黍,细雨更移橙”。在元代的文学家陶宗仪所编撰的丛书《说郛》中就收有酒谱一书,里面谈到陶渊明做彭泽县令的时候,命令官府的田地都种黍,然后用黍酿酒,酒酿好了,就用头上戴的葛布头巾来过滤,足见陶渊明爱酒之情。
随着小麦被传进中国,尤其是清朝玉米的传入,南方水稻的广泛种植,黍的主粮地位被取代,被拉下了主食餐桌。如今,仅在新疆和华北平原等地还有野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