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便捷的出行关系群众切身利益。2022年,我市围绕四川省交通运输厅、成都市交通运输局下达的农村公路建设目标,狠抓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通硬化路工作,全年硬化村通路30公里,进一步解决了群众出行难、运输难“最后一公里”问题,让老百姓出行更加便捷、舒畅、安全。
路畅业兴 助力农业产业发展
“变化太大了,以前这条路是泥巴小路,我们收的菜籽、小麦根本无法用大车运出去,即便用推车都不好拉。现在路修好了、硬化了,大车开进来,一车就拉完了。”说起自家农田前的这条新建的水泥路,石羊镇清水社区村民肖勇笑得合不拢嘴。他家近4亩田地就在路边,曾经的泥泞土路让播种、收割的运输受阻,如今这条新建成的4.5米宽的水泥路给大家带来了新的希望。
据悉,清水社区幅员面积2.9平方公里,户籍人口3056人。社区内共有4000余亩耕地,以粮油川芎轮作生产为主。社区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杜刚告诉记者,道路不通、不畅一直是制约当地农业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2022年,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通硬化路工程在当地的实施则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借助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通硬化路工程的实施,我们社区去年共新建、改建了4条路。新建了连接8组和5组的区间水泥路260米,两条通组路加宽了,一条通组路增加了错车道。路通了,更加利于老百姓的生产、收割和农机具的进出,为我们社区农业产业发展夯实了基础。”
路通民乐 补齐农村交通短板
除了解决运输难的问题,通过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通硬化路工作的开展,我市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短板也得以补齐。在石羊镇古城社区,新建、改扩建的道路就让当地群众的生活与出行变得更加便捷、舒畅和安全。
在古城社区12组王家院子,记者遇到了刚从地里干完活儿准备回家的村民王建全。在他看来,家门口这条平整、干净的硬化路给他和乡亲们的生活带来了大变化。“这些年,生活水平提高了,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汽车。但我们院子这一片的路太窄,而且没硬化,汽车根本就开不进来。大家都只能把自家的车停在很远的空地上,好不方便嘛!”王建全说道。
就在2022年底,连接古城社区12组、13组的道路改扩建完成,路面硬化后不泥泞了,路扩宽可以错车了,这让村民们感到十分满意。乘势而上,古城社区也有了新动作,“这条路修通、扩建、硬化后,我们古城社区环境也得到了有效提升。我们就发动村民积极参与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在家门口打造一些绿化节点,休闲小拐角,让老百姓享受到更美好的生活环境。”古城社区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段福勇说道。
因地制宜 助推乡村高质量发展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2022年,我市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通硬化路工作共涉及蒲阳街道、玉堂街道、聚源镇、天马镇、青城山镇、石羊镇6个镇(街道)、24个社区、35条路,共计新建道路、扩宽及增设错车道、路面整治合计里程约30公里,总投资约1000万元。
“这些路都是村民聚居点、村民小组的出行道路,属于农村公路的毛细血管网络。所以,我们以满足群众的出行及耕作需要为出发点,采用《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四级(Ⅱ)类公路标准来实施建设。”据市交通运输局规划建设科科长谢华安介绍,混凝土路面宽度设计为4.5米,对因基本农田、房屋等地理地形限制的道路采用3.5米宽路面,增设错车道、对平交道口进行改造的方式进行修建。“此外,我们还通过建立市交通部门行业监督、镇(街道)属地监督和社区群众社会监督的三级质量监督体系,派遣技术过硬、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负责指导建设等举措,进一步强化施工质量监管。”谢华安介绍,目前,涉及道路已基本完工。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通硬化路工作的开展,有效解决了群众生产、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将为我市持续构建乡村振兴共同富裕新城提供助力。(本报记者 刘晓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