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djymedia.com/Content/biglogo.png
【都江堰市融媒体中心】
http://www.djymedia.com/content/2022-12/16/012910.html

等待处理…

从二十大报告领悟乡村全面振兴实现路径

作者 中共都江堰市委党校课题组 罗明东
点击量:1753    我要评论 (0条评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乡村振兴战略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全局性和历史性意义。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没有农业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富强,没有农民安居乐业,国家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

一、健全完备乡村产业体系,持续增强内生动力

在乡村产业发展中,要发掘乡村功能价值,强化创新引领,突出集群成链,培育发展新动能,聚集资源要素,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乡村传统资源的再配置。传统农村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主要是从满足农业生产的角度进行配置的,由此形成了农村的三块地:农用地、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乡村功能的多元化,要求对农村土地资源进行重新优化配置,发展乡村旅游、休闲体验和康养等新产业新业态,实现乡村的多元价值。

乡村资源禀赋再发掘。随着乡村功能的拓展,乡村的资源也将由过去的水土气象、地理区位、交通条件扩展到生态环境、民俗民风、传统文化、历史遗迹等,形成大资源观。乡村产业的发展,不仅是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可以对人文社会资源进行开发,通过对各类资源的立体式的开发,形成丰富多彩的产业体系。

乡村传统资源与现代要素的再融合。乡村产业体系发展,是对现代城乡居民生活需求的顺应。只有引入现代的理念、科技和元素,乡村产业发展才能实现与市场需求的匹配。

二、大力培养乡村实用人才,奠定良好人才基础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人才振兴,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在新征程上发挥其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助推器”与“领头雁”作用,对于带动农民群众更坚实走好致富路、走上乡村振兴康庄大道有重要意义。

建立健全人才培育的体系制度。要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上下功夫,结合学校实际,使专业设置更加符合“三农”工作发展需要,既实用有效,又具有前瞻性;要引导和鼓励各级各类教育教学机构及相关领域教师积极下沉到农村基层,揣着问题去,带着答案回。

创新整合人才培育途径方法。应积极开展针对农村实用人才的系统培训,为其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同时通过开展常态化跟踪指导服务,为农村实用人才提供到生产一线施展才华的舞台,更好地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改善优化人才培育的社会大环境。大力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面向农村实用人才的信息服务体系,建立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城乡贯通的农村人才市场体系,促进人才合理有序流动。

三、不断推动乡土文化繁荣,激活振兴不绝源泉

乡土文化是乡愁的重要载体。农村要留得住乡愁,必须振兴乡土文化。同时,只有重视乡土文化、挖掘和利用好乡土文化,不断推动乡土文化繁荣发展,才能使其成为乡村振兴的不绝源泉、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的精神动力。

保护传统文化。着力解决乡村传统地域文化规模、结构、效益的不均衡,要用现代的、灵活的、市场的形式和载体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潜在价值,让乡村文化保护与乡村文化产业培育相得益彰,实实在在地增加农村群众在物质与精神上的双重幸福感和“获得感”。

优化公共文化供给。公共文化资源应集中在农村地区,弥补农村公共文化设施供给的不足,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中树立牢固的地位。加快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综合文化广场、农村风俗民俗展示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建立健全乡村文化科学研究体系。打造乡村文化人才形成机制,为乡村振兴提供必要的人才储备和必要的软环境。不断提高乡村群众自身的文化素养和能力,培养一支知识渊博、技术精湛、富有创新精神、热爱新时代乡村文化的队伍。

四、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彰显高质量发展成色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乡村振兴,关乎农业农村现代化。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需要协同推进,乡村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走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协同推进道路。

构建农村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推动农业企业循环式生产、种养加产业循环式组合,加快培育产业链融合共生、资源能源高效利用的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

推动农业发展绿色全面转型。以减污降碳提质增效为目标,聚焦绿色发展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重点通过“三加强、一打造”,推进发展绿色农业、循环农业、低碳农业。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利用、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强农业生态保护修复、打造绿色低碳农业产业链。

健全农业农村生态治理制度。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完善体制机制,引导市场、社会等多方积极参与,建立农村生态治理的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奖惩机制,强化农村生态治理制度约束。

上一条:没有了
下一条: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开启依法统计依法治统新征程
分享到

© 2018-2024 都江堰报刊
ICP备:蜀ICP备18036256号-1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