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市人社局积极鼓励和引导广大高校毕业生响应党和国家号召,踊跃投身基层。自2005年启动高校毕业生服务基层项目计划以来,都江堰市共招募服务基层大学生志愿者2253人,服务全市11个镇街、166个社区、8个镇街卫生院、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8所农村中小学校。在基层一线,高校毕业生志愿者处处彰显着坚守初心、担当使命的青春力量。四川省2022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都江堰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翟丹妮就是他们中的一员,她默默用爱与专业守护“折翼天使”。
10月13日上午10点,第三节课刚开始,都江堰市特殊教育学校聋生班教室内传来略有些小声的读书声,翟丹妮正在为孩子们上语文课。讲台上的她,面带微笑,绘声绘色地讲解着课文,不时鼓励台下的同学们试着“朗读”课文。课间休息时,翟丹妮和记者谈起了她和特教的情缘。在她看来,正是多年前和一群听力障碍者的“偶遇”让她走进了特教的世界。“2005年春晚上,一群听障姑娘表演了舞蹈《千手观音》,给当时读高中的我带来极大的震撼,这群听障姑娘们自强不息的精神点燃了我要从事特殊教育事业的梦想。”2006年,翟丹妮如愿考入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并立下了终身从教的誓言。
2010年大学毕业后,她来到都江堰市特殊教育学校任教。走进教室的那一刻,她才真正体会到特殊教育的“特”。“我带的第一届学生就是聋生班3班的孩子。这群平均16岁的孩子,因从小听力缺失,思维和认知能力都较普通正常孩子发展滞后,不愿意与老师和家长沟通,偏执情绪比较明显。”挑战难以想象,却未让翟丹妮气馁。为了快速和孩子们亲近,她开启了与他们同学习、同生活的相处模式。
“我们一同伴着晨曦在校园跑步,也一同秉着烛光在寝室谈心。这样的相伴大概持续了三年。”这三年间,她以校为家,为聋生解决了不少学习、生活和心理问题,搭起了聋生和家庭、社会沟通的桥梁。2011年5月,她带领聋生3班获得“都江堰市先进班集体”称号。同年12月,凭借日常管理的细致和勤于思考,在都江堰市首届班主任技能大赛中获得综合奖特等奖的好成绩。在翟丹妮快速成长的过程中,她所守护的聋生班的孩子们动手能力、吃苦耐劳精神和生存技能有了显著提高,“我的工作就是要尽心尽力帮助这些孩子为将来步入社会打下自立自强的基础。这些孩子毕业后有的升入了高中继续学习,有的进入了社会自立养家。我可以非常自豪地说,我的学生每一个都自珍自爱,自立自强。”
对于聋孩子,翟丹妮平等相待,细心指导;对于培智孩子,她更是用心陪伴,温柔教导。“对于培智孩子的教育,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语,我们都会一遍、两遍地教。我们要做的就是用一颗慈母般的心包围他们,静待花开。”从2014年至今,翟丹妮和同事们更是承担了为全市重度残疾儿童送教上门的工作。“我们的送教对象是因身体极重度残疾等原因无法到校上课的孩子,他们大部分家住偏远农村。我们分成12个组,每个组负责2至3名送教对象。”不论酷暑寒冬、道路不便,翟丹妮和同事们从未动摇那颗火热而热忱的心,8年来,她们先后送教育、送康复达360余人次。
在多年与特殊孩子的相处中,翟丹妮也愈发感觉到对待特殊孩子的教育光有爱还不够,得依靠专业的力量。从下班时间的挑灯夜读,到案头常常放着专业书籍,翟丹妮乐在网上分享学习感悟,倡导温故知新。她时时关注特殊教育的最新动态和前沿知识,以科学武装大脑,把理论作用于实践。为了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她提出并实施了“小团体教研”模式,该模式在康复教研教学中生根发芽,结出了累累硕果,走出了一条有都江堰特色的“教康融合”之路。
“你别看她人看起来温柔,但在工作中,她是非常严谨的一个人,对团队的要求也非常高。她带领我们申报成都市级课题《智障学生生活适应能力培养的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的研究》。这个课题连续两年被成都市评为年度考核优秀。大家都觉得在她的感染和带领下,实现了成长,团队也在共同进步。”同事李海燕这样评价翟丹妮。
对翟丹妮来说,她的青春就是无怨无悔为特殊孩子付出的时光,是12年扎根农村学校初心未改的热爱,更是坚信爱与专业可以带给这些特殊的残疾孩子“补偿缺陷,发展潜能”的信念。“我们每一位特教老师都秉承着一种爱与专业的精神来面对这些有特殊需要的孩子。这么多年,我们对这些特殊孩子的爱一直都在,而且这种爱会随着岁月的长流而不断地递增。因为了解他们,才更懂得他们,因为懂得他们,才更爱他们。我坚信,自己一定会成为一根拐杖,扶着特殊孩子们走得更远。”(本报记者 刘晓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