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日前,大熊猫国家公园都江堰管护总站龙池管护站站长朱大海和一名巡护员按计划开展巡护工作,前往人工洞穴察看红外线相机拍摄情况以及为相机更换电池和储存卡。自2019年大熊猫国家公园都江堰管护总站与大自然保护协会(TNC)大熊猫野外产仔人工洞穴建设及后续红外线相机监测合作项目启动以来,共建成6个人工洞穴,为大熊猫及其同域动物生存繁育提供了有效的庇护场所,成效明显。
记者跟随朱大海到达第一个人工洞穴,只见洞穴有两个出入口,上方长满了杂草和苔藓,仿佛是天然雕刻而成。朱大海说:“该区域内很少有天然岩洞,野生动物想在野外找到洞穴很难。我们就是要营造自然环境,让野生动物尽快适应。”据了解,6个人工洞穴分布在大熊猫栖息地的不同海拔区间。近一年时间里,红外线相机监测画面显示,大熊猫、四川羚牛、川金丝猴等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对洞穴的利用很好,在洞穴里及周边活动痕迹频繁。
在每个人工洞穴处还设置了“简易水坑”,水坑中间放置了一根木棍,这是为大熊猫及其它野生动物提供的饮水点。目前,这样的饮水点已建设9个。据朱大海介绍,水源对动物都有天然的吸引力,如果野生动物在饮水点长时间停留,有助于了解野生动物的更多信息。木棍的作用不仅可以清理水坑中的枯枝落叶,还能保护不慎落水的小动物,使其能顺着木棍爬到岸边,以免溺亡。
大熊猫国家公园都江堰管护总站相关负责人表示,野生动物人工洞穴建设项目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内属首创。接下来,双方将对人工产仔洞进行深入研究,在地理位置的选择和修建方式上作一些改进,使洞穴更科学化,让野生动物能更好利用人工洞穴繁衍生息。大熊猫国家公园将按照“人退猫进”原则,实施生态修复,持续改善野生动物栖息地自然环境,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龙门山生态屏障功能。
(本报记者 缪英 王义 见习记者 黄文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