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正值猕猴桃采摘季,一步入位于天马镇的一家家猕猴桃家庭农场,阵阵果香便扑鼻而来。农场内,农场主们正忙着采摘、分拣、装袋、搬运猕猴桃,一派繁忙的景象满溢着丰收的喜悦。
家庭农场拓宽致富路
“我手里拿的猕猴桃是我们都江堰的红心猕猴桃,都江堰市水质好、空气好、土壤好,种出来的猕猴桃更甜……”8月26日,天马镇金胜社区的都江堰果美滋家庭农场内,农场主付艳红正在直播带货。她告诉记者,今年受干旱影响,猕猴桃个头较往年要小一些,但整体口感更好,很多顾客购买、品尝后反响都很好。
2010年,付艳红和家人一起打造了这个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型农场种植猕猴桃。从最初的20亩到现在的60余亩,经过10余年的精心打造,农场已初具规模,猕猴桃种植园中不仅有悬空式喷灌、生物防控、监控等设施,还有与生产经营相适应的办公设备及配套设施。据付艳红介绍,农场秉承“全域化发展,景观化打造”理念,依托天马镇金胜社区猕猴桃产业园良好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着力把果园打造成“花园”,农场周围栽植有柱型桃花、观赏李花,农场内还专门打造200余平方米花坛、500余平方米观光采摘道、80余平方米采摘休闲区,开展观光采摘、农校对接、亲子游等新型生产经营活动。
同时,农场积极发展电商,通过抖音、微信、淘宝等各种平台展示当地农副产品,参与自媒体制作分享,目前拥有粉丝近32万。在猕猴桃热销期间,付艳红每天通过直播带货,向各地网友宣传美味的都江堰猕猴桃。2021年,农场销售猕猴桃鲜果4万余斤、猕猴桃苗木2万余株、猕猴桃花粉12870克。
猕猴桃种植离不开技术支撑。多年来,付艳红积极参加都江堰市猕猴桃协会及各级政府团体组织的各类实用技术培训,不断积累先进经验,将丰富的种植经验与科学化的种植技术有机结合、不断改进。她坚持走绿色生态路,使用有机肥,采取物理灭虫法,改进种植方式,用水杨桃砧木嫁接红心猕猴桃,既解决猕猴桃的根腐问题,又解决猕猴桃溃疡病。除自身发展,付艳红还坚持把学到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通过抖音视频教学、实地现场培训等方式分享给周边乃至全国猕猴桃种植户。同时,农场坚持生草栽培,种养结合,实现了看得见的“有鸡”猕猴桃,现已纳入“国家(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管理,使农副产品安全可追溯,确保绿色无公害,受到了消费者的普遍青睐。付艳红开心地说:“2021年,农场全年毛收入超过80万,家庭人均纯收入高于本地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平均水平,这让大家很有干劲。”
农场套种结出致富果
今年,付艳红在猕猴桃下种了大豆,看着绿油油的大豆躲在猕猴桃下长势喜人,她眼里是止不住的笑意,“我们在猕猴桃地间种粮食作物,既增加收入,又解决耕地‘非粮化’问题,简直是一举两得。”
为防止耕地“非粮化”,在都江堰市猕猴桃协会引领下,猕猴桃种植户们探索出了“粮果联动”的新路子,利用猕猴桃生产周期变化带来的“空闲期”和“间距空间”,探索‘粮果套作’新模式,实现了猕猴桃基地增产增收。都江堰市猕猴桃协会副会长王永全告诉记者,去年,大家在猕猴桃下套种土豆、胡豆,今年夏天,又尝试套种大豆,大幅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单位产出效益,示范带动农业高质高效。
漫步天马田园中,一派美田弥望、茂林修竹的景象呈现眼前,蓝天白云下点缀着的一个个猕猴桃家庭农场将公园城市的乡村表达诠释得淋漓尽致。王永全表示,我市猕猴桃种植历史悠久,猕猴桃早已远销海内外,像果美滋这样以家庭农场模式发展猕猴桃产业的协会会员已有23家,东青、仙果寨、璐璐等家庭农场都是其中的佼佼者。王永全说:“都江堰猕猴桃作为国家农业部颁发的地理标志产品,协会一直在发挥带动作用,与农户探索不同发展模式,猕猴桃家庭农场就是我们探索出的一种独具特色的种植模式。”
给予优惠政策、配齐配套设施、授权使用统一的猕猴桃地理标志……为促进猕猴桃产业茁壮发展,都江堰市猕猴桃协会一直在努力。王永全认为,以家庭为单位更能充分发挥家庭成员的主观能动性,推动猕猴桃种植与销售的进程,为农户提供一条致富新道路。家庭农场的目标为追求效益最大化,使得猕猴桃从种销向观光、体验游等全域转变,克服了单一农业生产发展弊端,提高了商品化程度,同时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消费场景。王永全说:“相较于一般的农户,家庭农场更加注重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更加方便政府对其进行监管。它的发展壮大也有力推动了粮果联动发展,在防止耕地‘非粮化’同时,稳定和提高了粮食与蔬菜的自给率。”(本报记者 黄代凤 韩晓曼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