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碧空如洗。车行山岭,仿佛在知了的音乐会中穿行,两旁滴翠的大树纷纷往车后退去。远处,淡淡的雾霭中,黛青的二峨山连绵起伏,山脚下,几处白色的楼房从一大片一大片低矮的红枫林深处渐渐显露出来。这里就是向峨石花社区,安涛的绣娘工作室就在这里。
自从她的作品《荷韵》获得成都市蜀绣创意大赛一等奖后,很多人知道了安涛,慕名而来看她做刺绣。
安涛坐在绷架后,右手的拇指和食指轻轻捻着蚕丝线,中指微起,无名指和小指在左手的协助下,轻松地将蚕丝拆解分成两部分,紧接着又熟练地再拆解分开,一根看似普通的蚕丝线有十六支细线,安涛把它拆成四股,再将其中一股穿进绣花针里。这个准备的过程就很需要耐力和眼力,自然,也需要一双巧手。
这是一双圆润灵活的手,指尖舞动,那纤小的绣花针就变成了一支彩色的画笔,它一上一下地穿行着,渐渐地,一片嫣红的花瓣就跃然于白色的丝织品上。安涛安静地坐着,娴雅得如同仕女图中的古典女子。屋外蝉声喧闹,却对她没有丝毫影响,时光在她的指尖缓缓流过,一朵花,一片叶,一只鸟……就栩栩如生地出现在丝织品上了。
墙上挂着她的作品,深谷的幽兰、水上的鸳鸯、莲台上的观音、憨态可掬的大熊猫……每幅作品都那么自然亲切,那么朴素生动。笔者在一幅《布袋和尚》的作品前站了很久,远看时以为它是一幅墨色的中国画,简单、写意;近看时却总觉得和尚的眼睛在说话,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过去,他都笑眯眯地凝视着你,仿佛要一语道破禅机。问周围的人,他们也说有同样的感受,这真是一种奇妙的体验。
能把蜀绣做到如此形神俱佳一定花了不少工夫吧!
安涛小时候喜欢画画,这个爱好为后来当绣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那时,每逢过年,家里都会买来很多年画贴在墙上。小安涛很喜欢年画,做完作业总会拿出铅笔对着年画在白纸上描线,还照着年画涂色。一位长辈看了非常惊讶地说:“这孩子不简单,画得跟那墙上贴的差不多了……”小安涛很受鼓舞,慢慢地,看了什么漂亮的花花草草都想画上几笔,她的画也越来越好了。
二十多年过去,命运仿佛有一双大手安排安涛遇见自己喜欢的事情。2009年,妇联组织全市的姐妹们学习蜀绣,还请来中国刺绣艺术大师吴玉英授课。安涛非常高兴,不仅小时候的爱好有了用武之地,自己还能掌握一门历史悠久的技艺,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啊。况且爱人很支持,两个孩子都长大成人了,完全没有后顾之忧。那一年她还在玻璃厂上班,每天利用下班时间去学习蜀绣,常常一坐就是几个小时,她痴迷地学习着,比一般学员进步快得多。一位学员告诉她,以前在别处学习,交过一万多元学费。安涛很受感动,认为妇联安排她们学习,不仅不交钱,还免费提供食宿,自己一定要把手艺学好。
十多年过去了,安涛坚守初心,每天都在工作室里辛勤地绣着作品,毫无保留地教着其他姐妹。附近的女孩子想学,一到节假日就围着看她工作。安涛也会认真地教她们绘图以及学习最简单的针法。向峨学校开设拓展课,请她去教孩子们学习蜀绣,原本老师们还担心现在的孩子没接触过针线,可能不愿意学,没想到学习效果非常好。安涛热心地教着所有愿意学习蜀绣的人,她心中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认为蜀绣是四川特有的传统手工艺,文化底蕴深厚,自己一定要把这个技艺传承下去。
十多年来,她的作品在很多地方展出,深受人们的喜爱。她的其中一幅作品被珍藏在离堆公园的锦江书画院,供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观摩欣赏。她为家乡都江堰争得了荣誉,也为蜀绣的发扬光大做出了贡献。
离开石花社区时,不知从哪里飘来李宇春的歌声:芙蓉城三月雨纷纷四月绣花针,羽毛扇遥指千军阵锦缎裁几寸,看铁马踏冰河丝线缝韶华红尘千帐灯,山水一程风雪再一程……
那是一首名叫《蜀绣》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