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8月9日,记者来到天马镇,放眼望去,一大片青绿的水稻让人心旷神怡,沉沉的稻穗让人充满对丰收的向往。从去年开始,天马镇按照市农业农村局关于精华灌区恢复水稻种植试点项目工作要求,积极动员15个社区农户腾退低产劣质果树、苗木,最终通过市级验收,恢复水稻种植面积1423.33亩。
“以前这一片都是些品质不高的果树。”天马镇农业畜牧业服务站站长殷菊敏告诉记者,去年,该镇积极争取四川农业大学和益民集团的支持,通过复垦,形成了50亩水稻新品种试种基地,引入水稻新品种6个,其中不乏高产高质和多彩高价水稻品种。
在金胜社区,笔直的水泥路刷成了天蓝色,河沟里的水碧绿清亮,大片大片的稻田呈现出深浅不一的绿色,旁边栽种的丝瓜开出大片大片的金色花朵。据了解,金胜社区具有栽种猕猴桃的悠久历史,其出产的优质猕猴桃闻名海内外,在防止耕地“非粮化”工作开展中,社区群众探索出了“粮果联动”的新路子,利用猕猴桃生产周期变化带来的“空闲期”和“间距空间”,探索“粮果套作”新模式,实现了猕猴桃基地增产增收。去年,猕猴桃基地套种土豆、胡豆,今年夏天又尝试套种大豆。大幅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单位产出效益,示范带动农业高质高效。“从去年情况来看,仅是套种土豆一项,一亩地就增收2000余元。”小平家庭农场负责人伍小平自豪地说,“我们所做的工作,就是要诠释公园城市的乡村表达,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是一派美田弥望、茂林修竹的景象。不少当地人开起了民宿,游客徜徉在田园美景中,感受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巨大变化。”
在向荣社区,社区党委副书记、村委会副主任王晋阳对记者说:“我们在防止‘非粮化’中,需要破解3个难题,一是经济价值的问题,二是农村劳动力不足,三是自流灌溉体系修复。”去年以来,向荣社区两委积极开展实地走访调查,对社区内“非粮化”田块情况进行摸排复核,摸清底数,明确耕地“非粮化”现状。标识每一块“非粮化”耕地的承包户、位置、面积、类型等信息,确保不落一户、不漏一地,以组为单位同步建立耕地“非粮化”问题台账。根据摸排的耕地“非粮化”底数,社区两委召开多次“非粮化”整治坝坝会,在充分听取和征询群众意愿的情况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对“非粮化”的具体情况进行多角度、深层次的分析研判,与社区全体村民共同研究制定了符合社区当前实际的整治方案,逐步展开社区耕地的“非粮化”整治工作。
如今,向荣社区1组、2组的田地里,都种上了水稻。“我们种一季水稻,再栽种1至2季蔬菜,不仅实现了‘稳粮保菜’的目标,收益也很不错。”一位农户这样对记者说。为解决农村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向荣社区两委还动员在外地发展的本地“种植大户”回乡创业。“我们现在用上了机械化栽秧,无人机灭虫,大大减少了人工成本,不仅解决了劳动力足的问题,还提高了单位产出效益。种植大户也进一步加大了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王晋阳说。
为实现天马镇粮食生产能力保持稳中有增,推动品种结构不断优化、产品质量稳步提升,殷菊敏表示,下一步,该镇将继续加大耕地“非粮化”整治力度,加强日常巡查和管控,坚决遏制新增“非粮化”种植面积,逐步有序引导腾退“非粮化”作物。同时,通过建设保粮稳菜基地让大型企业入驻,以“农业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小农户”利益链接模式增加农户在种粮方面的收益,今年将启动万亩粮经复合园区建设,从堵和疏两个方面有效防止耕地“非粮化”。 (本报记者 宋正刚 韩晓曼 实习生 李灵奇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