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时节,蒲阳街道红火社区的任家山一身绿装,漫山遍野的李子树上硕果累累,一个个翠绿的“大珍珠”挂满树枝,漫步林中,果香四溢、令人垂涎。这百余亩“好李”正是红火社区坚持走绿色发展路,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真实写照,一个个“小李子”正为乡村振兴源源不断地注入“大活力”。
“小李子”大收益 助农鼓起“钱袋子”
7月26日,随意步入红火社区的一个李子园可见,农户们或穿梭在李子林间熟练地采摘果实,或利索地分拣刚从树上采摘的李子,火热的丰收景象让园主黄国辉喜上眉梢。他告诉记者,今年是果园李子树第二年挂果,每亩地要收4000余斤,按均价10元批发,每亩收入达好几万元。
说起李子种植,黄国辉觉得选择返乡创业这条路是走对了。他和妻子原本就在做水果批发生意,一直就想有一条自己的种、销产业链。2018年,两人在妻子家乡红火社区租了近百亩地,从此走上李子种植路。据黄国辉介绍,目前,果园内主要种有凤凰李、青脆李、冰糖李和蜂糖李,成熟期分别在6月底早期和7月底晚期,正好与李子上市高峰期错峰,售价也会高一些。
黄国辉深知,李子种植离不开技术支撑,于是自创了一套“种植经”。他说,最初自己也只是种植“小白”,通过四处“取经”,才钻研出李子树的病虫害治理、修枝、蔬果等经验。“我们在种植前专门邀请农业专家到地里考察,发现这里地形以坡地为主,气候、土壤、光照特别适宜发展李子产业。”
眼看着李子收益越来越好,附近的居民也跃跃欲试。这不,红火社区居民任永初也在自家10余亩地里种上了玫瑰李、五月翠等品种的李树,已连续两年尝到丰收喜悦的他说:“以前山坳里到处都是杂树杂草,大家都外出打工,这些地就荒废了。现在好了,有种植大户带着我们发展乡村特色产业,还有合作社帮助我们销售,真是为我们增收致富谋了一条好路子。”
据了解,除了积极发挥种植大户的示范带动作用,红火社区还组织开展“土专家”“田秀才”种植技术培训,加强与种植大户合作,积极发展李子种植产业,构建“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成立都江堰红火火李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等全产业链服务,扩大产业规模,为群众增收致富拓宽道路。
“小李子”大作用 融合发展红利多
近年来,红火社区依托李子产业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走上了农旅融合发展之路,让农户享受到了融合发展的“二次”红利。每年春天,李花竞相盛开,任家山“春雪”漫山,绵延十里,吸引了络绎不绝的游客到此赏花、观光、休闲、春游,带动当地农户吃上了“旅游饭”。一时间,李子树变成“摇钱树”,用红火社区党总支书记石成洪的话说就是:“李子个头不大,却发挥着大作用。它盘活了农村闲置土地,为乡村振兴注入发展活力。同时,随着李子产业的持续发展,更多农户享受到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
石成洪认为,乡村振兴离不开以促进农民增收、农业提质增效为核心的产业振兴,只有找准乡村长远发展的道路,增强“自我造血”能力才是走好乡村振兴路的前提。他说:“通过‘取经’,我们发现要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关键在于做好乡村产业‘特’字文章,把握好‘特’和‘融’两大着力点。”
近年来,社区将绿色发展和乡村振兴结合起来,以猕猴桃、三木药材、茶叶、李子园“四大”特色产业发展作为前置条件,以项目为支撑,推动各类园区转型升级,倡导“一区一园”或“多区一园”等发展模式,发展特色鲜明、功能完善、宜业宜居的乡村社区。目前,社区栽种猕猴桃2852.4亩,年产量1401吨,年产值近300万元;三木药材6200亩,年产值约200万元;优质绿茶400余亩,年产值约80万元;李子130余亩,年产值约500万元。
从曾经的“致富无门”到如今的“用心发展本土特色产业”,红火社区发展特色产业极大促进了社区集体经济增长,促进了居民增收。一直在李子园打工的红火社区居民石朝茂高兴地说:“以前打工要跑多远,如今在家门口就可以打工挣钱,现在李子园要除草、疏果、采摘就找我们,几步路就走到了。”
据了解,下一步,红火社区将积极招引项目落地,有效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完善乡村功能,拉动社区经济协调发展,优化乡村道路布局结构,持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助力乡村振兴共同富裕新城建设,力争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目标。(本报记者 黄代凤 韩晓曼 实习记者 李灵奇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