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djymedia.com/Content/biglogo.png
【都江堰市融媒体中心】
http://www.djymedia.com/content/2022-07/12/011988.html

等待处理…

身残志坚勇创业 勤劳致富好榜样

——小记乡村振兴人才张泽均

本报记者 缪英 实习生 马雨馨 文/图
点击量:372    我要评论 (0条评论)

乡村振兴,人才是根本。产业兴旺,人才是保障。近年来,我市猕猴桃产业保持良性发展,区域公共品牌价值不断提升,离不开一大批优秀的种植户和专家技术人才的努力,他们怀揣对土地的深切情怀,在创新中谋发展。今年39岁的张泽均身残志坚、勤劳勇敢,承包了20亩土地种植猕猴桃,带动10多位残疾人齐创业,为70多人提供就业岗位,成为了我市乡村振兴路上不可或缺的力量。

“站”起来 迈开大步创业

张泽均是都江堰市猕猴桃产业园所在地天马镇金胜社区人,大专毕业,2007年从事餐饮业,2008年4月到工厂打工,在5.12汶川地震中腰椎受伤,导致膝盖以下无知觉。彼时,25岁的张泽均,熬过两三个月的低谷后重燃生活的斗志,他不断地告诉自己,一定要“站”起来。

重燃信心,积极复健,张泽均在社区的帮扶下,开了三年的便民超市,累积了创业资金。2016年,张泽均将目光瞄准了家乡的猕猴桃产业,坚持走农业创业路线。“我观望了好几年,发现猕猴桃种植户都很有情怀。在政府的关心下,品牌越做越好,作为农民的儿子,回到土地搞种植,心里也觉得分外踏实。”

说干就干的张泽均,一口气承包了20亩地。家里人给予他大力支持,平时锄草、浇水这些农活请工人干,疏果、套袋这些细致活父母、妻子齐上阵。在一家人的齐心协力下,张泽均仅猕猴桃这一项收入每年就能达到20万元以上。勤劳致富,一家人过上了小康生活。

勇尝试 粮果套种丰收

再过不久,猕猴桃树下套种的大豆就可以收获了,站在自己田地里,想象着丰收的场景,张泽均眼里是止不住的笑意。

去年,在国家严禁耕地“非农化”、防止土地“非粮化”政策背景下,市农业农村局提前谋划,积极调整优化农业种植结构,腾退低效苗木,扩大优质粮食种植面积;扎实有力地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推进保粮稳菜基地建设,全面推进石羊“粮药”轮作、聚源“粮油”轮作、天马“粮果”轮作等成都市粮经复合产业园区建设。都江堰市猕猴桃产业园、天马镇政府和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成都市农林科学院等单位开展合作,实行粮果套种。

一呼就应。去年秋天,在专家指导下,张泽均在自家猕猴桃园里种上了土豆、胡豆等粮食作物。据都江堰市猕猴桃协会会长晏志强介绍,胡豆的根部长有根瘤菌,该菌能固定空气中的氮,是农作物生长所必须的肥料;秸秆可通过自然转化成为土壤中的有机质,能疏松土壤,给土地补充养分。今天五月初,土豆、胡豆相继收获。张泽均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土豆套种亩产可达3000斤,胡豆亩产达到700斤,每亩地平均可增收2500元左右。

树榜样 传递向上力量

创业不易,残疾人创业尤其不易。一路走来,张泽均说要感谢很多人。创业初期,市残联给予资金支持;市农业农村局提供技术指导;猕猴桃协会提供免费培训和仓储场地,发放公用品牌使用证等;公益组织主动上门帮扶,通过直播带货助力猕猴桃销售。张泽均说,他尤其感谢的要数师傅王凤生。

高级农技师、都江堰工匠王凤生,种植猕猴桃二十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他收张泽均为徒,手把手传授技艺。“高温天气,每株猕猴桃每天水分蒸发达到30斤,所以隔两三天就要浇一次水。”王凤生的悉心教导,张泽均都一一记在心上,默默在心底储存能量。

这些年,张泽均把社会给予的温暖化作一道道光,照亮他人。起初,他成立合作社,吸纳了10多位残疾人加入,共享资源、寻求发展。村民向德成手部残疾,在张泽均的带动下,去年猕猴桃收入达到15万元。向德成告诉记者:“张泽均脑子活、想法多,他成立合作社后,经常邀请专家到田间地头作指导。技术有保障,收成好了,我们收入也上去了。”

为了树立品牌,进一步提高猕猴桃品质,2020年,张泽均获批挂牌成立了“都江堰市好爸爸家庭农场”,目前正在争创成都市级家庭农场。今年2月,“穗鑫猕”注册商标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

“乡村振兴永远在路上。无论现在还是以后,产业兴旺都是乡村振兴的重点之一。”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表示,围绕产业兴旺目标,不仅要引进实干和开拓精神的优秀人才,更要培养像张泽均这样脚踏实地、勤耕土地的本土人才,依靠这些优秀的人才来引领、培育、发展好特色产业和优质产业,让乡村振兴战略真正落地落实。

上一条:没有了
下一条:筑牢旅游安全防线
分享到

© 2018-2024 都江堰报刊
ICP备:蜀ICP备18036256号-1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