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媒体人夏钦的文学处女作《苏东坡密码》(云南美术出版社,2022年1月),选择叠床架屋的苏东坡为研究主攻方向,在前人已经嚼烂了的地方,试图开垦出一片崭新的“处女地”,其迎难而上的勇气以及标新意识值得嘉许。其作上篇《困境中的苏东坡》以《1082:从“苏轼”到“苏东坡”的人生蝶变》《“乌台诗案”中的舆论场》两文组成,选题最具慧眼,当是全书精要所在,尤其以后文的研究方法最为新颖警策。作为一种破译“苏东坡密码”的方法,舆论场这个崭新的宣传舆论学词汇,就这样和“乌台诗案”这个古典的文化冤狱事件完成了无缝对接。
作为一个新鲜的词汇,“舆论场”被准确定义最早可以追溯到1993年。在1993年3月由经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宣传舆论学大辞典》里,编者对“舆论场”如此定义:舆论场是包含若干相互刺激因素,使许多人形成共同意见的时空环境。无数个人的要求、愿望、主张、态度,只有在一定场的制约下,经过多方位的交错、协调、组合,才能形成一致意见。舆论是场的产物。舆论的社会场是由人类社会行为和社会结构决定的。每个人都处在一定的利害相关、联系较多的小社会里。他们在特殊时机会突然陷入容易引起思想共鸣的环境,因而产生对社会问题或重大事件的思想爆破力。场的刺激、烘托、容纳、怂恿,使带有爆破力的思想迅速传播,很快被众人所接受,形成广泛的社会意见。
由于“舆论场”具有相当的专属性和特定使用语境,因此至今尚未完全进入公共视野。作为资深媒体人,夏钦对“舆论场”的定义是非常谙熟的,他长期潜沉于对苏东坡的研究,思想意识和观念的偶发碰撞使这种破译的创新成为了一种可能。他敏感地意识到:“乌台诗案”发生、发展和最终落幕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特定的“场”。要破译事关东坡一生转折的这个密码,“舆论场”作为一个崭新的工具,完全可以今为古用。由是,他带着这个新方法,重返“乌台诗案”现场,为我们呈现出了一个全新的“乌台诗案”观察视角,新闻学、传播学和舆情处置等新鲜的词汇出现在“乌台诗案”的时代解读案卷之中,给人一种耳目一新之感。
作为一种破译方法,“舆论场”的形成、发展、高潮和落幕,必然对应着“乌台诗案”的始末。夏钦置身“乌台诗案”的历史案卷之中,不仅仅作为一个东坡纯粉试图从文学、史学的角度,进入东坡的内心世界,也要作为一个新闻官或者说干脆就是新闻发言人,复盘整个“乌台诗案”的每一个精要而微妙的细节,以为它的舆情处置、舆论引导和新闻发言做出理性而可行的参考。因此,案情的回溯、舆情的酝酿、舆情的发酵、舆情的较量和舆情的处置,都在新闻官的复盘考虑之中。对这个已知结果的事件的舆论引导,使既为作家又为新闻官的作者,在这样的破译里,有了很强的主动性和从容性。这条宏大的舆论场主线分析的价值就在于,它要呈现出苏东坡这个生命个体在这起事件中经受的折磨、痛苦和磨炼,为他找到那条幽微的、在这样巨大的人生困境中一奋而起的隐秘副线。
基于这样的方法,作者势必要对王安石主导的激进变法带来的舆论影响进行评估。这场由强权体制推进的变法,没有进行多少舆论造势做铺垫就匆匆上马,引发了大多数人对变法的评价,其中就包括苏东坡。新闻官的立场,在这里,是偏向持反对意见的大多数民众的。当然,作者也对推动负面舆情的官僚体制进行了批判:一场声势浩大的变法,没有遵循宣传先行的原则,使身在官僚机构内部的众多官员都难免要站在反对的一方,东坡即便通过文字讥讽变法,又何罪之有?
新旧两党的观点交锋所掀起的舆论波澜,毫无意外地成为舆情的发酵点,东坡看似偶然实是必然地要卷入到这场观点交锋中来,并成为旧党的代表人物,也是民间舆论场的代言人。主流舆论场的控制人,是改革主导者的宋神宗和改革实行者的王安石的合体。这场交锋,尽管以代表皇权的新党获胜,但还没有到完全封堵民间舆论场的地步,东坡在这个阶段的激烈发声,表现为他向神宗所上万言书。
真正的较量来自于民间舆论场被主流舆论场的全面监控,这也意味着强势皇权的一方要对旧党代表人物动手了。东坡的不幸在于,他不仅名高震相,而且有举旗招部、云集影从的强大号召力以及影响力,更因为他有着当时独一份的舆论武器:他的《苏子瞻学士钱塘集》(增订后为《元丰续添苏子瞻学士钱塘集》)的出版。用今天的眼光来看,他不仅是自带流量的超级大V,还是自持舆论利器的领袖人物。在两个舆论场较量时期内,这样的领袖人物是相对安全的,而一旦舆论环境变迁后,这样的领袖人物便不可避免地要成为舆论斗争的牺牲品。《苏东坡密码》的妙处就在于,它在精密剖析了舆情的酝酿、发酵和较量后,还原了宋神宗要对作为“民间舆论场”策源地的东坡“杀鸡儆猴”的微妙心理过程,以及作为改革实行者王安石暮年对主流舆论场小心翼翼、笑而不答的细节,堪为全书亮点,值得标出之。
看起来,东坡个人魅力及其作品力量形成的渲染力,是构成民间舆论场的要素。它们合力产生的诱惑力、鼓动气氛,能增强民间舆论场的感染力,使舆论提前形成或出现威加四海的趋势。它们是反对变法的旗帜、彩色气球、口号声、标语牌、战歌、鼓乐、掌声,它们的声音越大、影响越大,对主流舆论场形成的震动就越大。也因此,主流舆论场要监控、管制和全面扼杀民间舆论场的动机就越迫切。至此,以崭新的舆论场作为一种方法,破译“乌台诗案”中的“苏东坡密码”,就呈现出了一条完整清晰的舆情演进图。我们今天用舆论场的崭新术语,来解释“乌台诗案”中的相关细节,完全没有时代变迁和语境变异带来的违和感,反而呈现出了一种亲密的融合性和高度的适用性,这就见出了作者夏钦采用今天的工具,返回到这个事件的现场进行阐释创新的价值。
作为一种破译方法,将“舆论场”引入“乌台诗案”,无疑是夏钦对研究苏东坡的一种创新,也是这部作品的可贵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