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设置在路边的一些传统垃圾收集点,可能大多数人印象中是不干净,夏天有蚊虫和恶臭。不过,在我市,这种传统的垃圾收集方式正在逐步被淘汰。从去年开始,我市加快推进智能地埋式垃圾收集点建设。截至目前,全市已有21处智能地埋式垃圾收集点投入使用。借助智慧手段,垃圾分类有了新风向,民生幸福智慧治理新城建设更添了新举措。
本报记者 刘晓 文/图
封闭无味更环保
“现在的地埋式垃圾桶就没有异味。密封得这么好,周围也不见苍蝇、蚊虫。平时,古城区来来往往的市民、游客特别多。建了这样的垃圾收集点,对城市形象也是一种提升。”说起自家商铺附近的智能地埋式垃圾收集点,古城区商家芶月很是满意。记者看到,这个设置在古城区幸福路一侧的地埋式垃圾收集点,表面上和普通四分类垃圾箱没啥不同,但当工作人员打开一侧的配电箱,按下升降按钮后,垃圾箱的“秘密”这才显现。原来地面下的深坑里还藏着4个垃圾收纳桶。
据市综合行政执法局环卫中心作业科科长张剑介绍,每个投放口下面都是一个“巨无霸”垃圾桶,放置它们的地下深坑内还有防水保护、防沉降和密封防臭等隔层,深坑内还配备了生物除臭装置。“在相隔时间内,地下装置会自动喷洒除臭液与垃圾气味分子中和反应,达到除臭和防止臭味外溢效果。因此,这个地埋式垃圾收集点具有释放城市空间、防疫消杀、除臭去味等特点,这样的垃圾收集点更加环保。”张剑说道。
清运延时超省力
同一时间,在设置于江安河东路上段的地埋式垃圾收集点,记者看到,负责垃圾转运的工作人员正操作一侧的升降开关,让埋入地下的垃圾箱升至地面进行垃圾转运。在将垃圾箱内的垃圾换运至清运车内后,工作人员将垃圾箱放置回原位,并降入地下。“其实操作很方便,升降都是按钮控制,而且垃圾桶都是滑轮设置,转运过程也很省力。”环卫工李川江说道。
据负责该点位垃圾清运的信诚环卫的项目经理夏杰亿介绍,除了清运的便捷,地埋式垃圾收集点清运频次也有减少。像这样设置在城区里的垃圾收集点,以前平均每天收运频次大概在4至8次,自去年地埋式垃圾收集点建成后,收运频次反而有所降低。“传统四分类垃圾箱一个的收纳量在240升,四个桶加起来收纳量才960升,而地埋式垃圾收集桶一个桶的收纳量就是660升,收纳量是传统垃圾箱的近三倍。以前垃圾箱暴露在外,我们收运得很勤,遇到夏季高温天,餐厨垃圾容易腐烂,气味也更容易扩散,频次还要高一些。此外,地埋式收集桶自身有除臭杀菌的功能,相对来说清运的频次可降低了一些,节约了人力、物力。”夏杰亿说道。
智慧治理有保障
地埋式垃圾收集点除了具有景观化、密闭化、无害化的特点,更重要的是具有智能化功能。比如,露在地面的投放桶是智能感应开启,当设备感应到垃圾箱内产生烟雾或者温度过高时,便会自动对垃圾箱进行灭火作业。
推广地埋式垃圾收集点是我市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及品质提升的一项重要举措。目前,我市已建成21座地埋式垃圾收集点,分布在城区4个街道和青城山、玉堂等涉旅镇街。张剑表示,这21个点位布局的区域都是我市重要的游客聚集地,点位人流量大,周边环境品质高。传统环卫收集容器既与周边环境不协调,又易引起“邻避效应”。地埋式垃圾箱的使用将有效满足市民、游客日常的投递需求,避免垃圾爆桶现象发生。
张剑告诉记者:“下一步,我们计划将地埋式垃圾收集点的智能系统接入综合行政执法局的数字化管理平台。届时,当垃圾装满后,便会自动发出警报,后台接到指令后,可以即时通知点位上的工作人员及时进行清运,我们也借助这些举措的实施为我市建设民生幸福智慧治理新城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