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卫健委发布信息,我市经过省级评估和国家级专家复核,顺利通过全国健康促进县综合评审。这是继我市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青城山镇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镇复审后,再次摘得的一块国家级“金字招牌”。
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提升城市品质;优化城市健康环境,为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筑起安全保障;举办重大赛事,营造健康促进氛围……近年来,我市不断探索新模式,建立新机制,持续高效推进全民健康水平提升。如今漫步在绿道上,感受春风拂面的温暖,聆听着岷江的滔滔水声,在都江堰这座会呼吸的城市,随处可见人们幸福的笑脸。
硬件提升 持续优化健康环境
家住南桥社区的瞿大爷,每天早晨沿着锦江绿道都江堰段快走两圈。用他的话说:“要走得出毛毛汗,运动半小时以上,才能达到锻炼的效果。”三月春光美,绿道周围贴梗海棠争奇斗艳、红叶李发出新芽,早起的人儿结束晨练陆续回家,年轻人走上绿道出门上班,伴随着朝阳的升起,城市又迎来明媚的一天。
每天早晨,家住银杏街道蒲阳路口的张姐,就会约上好姐妹在健康主题公园打打柔力球、跳跳健身操,开启了一天的运动模式。水文化广场上,在舞曲的伴奏下,人们尽情地享受着运动带来的健康与快乐;在彩虹大道和沙西线交叉口的“都市之光”广场,太极拳钟师傅正在纠正弟子们的一招一式……近年来,我市瞄准建设高品质健康城市目标,有序实施锦江绿道、金马河绿道、天马绿道、七里诗乡绿道等建设,给市民增添了一个个锻炼身体、休闲娱乐的好去处。用钟师傅的话说:“出门就是绿道,走两步就到了公园,新建的菜市场菜品种类多,生活品质提升不少。”
据悉,自创建工作开展以来,我市积极推进棚户区改造、农贸市场新建、排水管网体系改造、污水处理站提标扩容技术改造等工作;开展“拆墙增绿”,共拆除违建80处3.1万平方米,增加公共绿地7700平方米,生态复绿48万平方米;新改建旅游公厕66座,环卫工人休息房11座。石羊镇马祖社区朱家湾林盘,改建整治后的新场景吸引了很多游客,村民陈广文农家乐生意红火,“农村改厕后,整体环境提升了,人们的健康也增加了,我们吃上了旅游饭,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宣传引导 让健康意识深入民心
成都双遗马拉松将文化自然灌溉遗产与健康绿道有机结合,打造了“最洗眼、最洗肺、最洗心”的健康绿色赛道。赛事吸引了世界多个国家的3万余名跑者报名参赛,带动了1万余名市民参加跑步运动,为全民健身、全民健康的普及与推广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山好、水好、空气好的生态优势,让越来越多赛事选择落户都江堰。已连续举办多届的“香港赛马会”杯为国内外众多健身爱好者搭建了沟通交流、缔结友谊的舞台,双遗马拉松、世界体育舞蹈大赛、中国足球甲级联赛、国际中印瑜伽节等重大赛事活动的成功举办极大提升了我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在银杏街道惠民社区,市民积极参加普惠学堂,不仅能学到党的理论知识,还能通过健康知识讲座,提高健康认知。居民秦女士告诉记者:“以前为了减肥不吃早餐,把身体都拖垮了。现在我知道只有科学的饮食、适量的运动,才能真正达到减肥的目的。”
据悉,我市每年集中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宣传月活动,通过LED显示屏播放短视频、现场发放宣传资料、展板介绍、专家义诊、健康知识宣讲等方式,让健康知识走进学校、企业和社区,进一步强化群众健康意识,传播科学健康知识,营造良好社会氛围。自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共举办健康知识巡讲1000余场,参加群众11万人次。如今在我市,“三减三健”已成为人们追求的生活方式,人们从最初简单地认为不生病、不残疾就是健康,逐步了解健康包括几个关键的要素,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生活环境、必备的医疗条件才是现代社会的必需。
顶层设计 绘制大健康“版图”
在创建国家级健康促进县的过程中,我市通过建立“政府重视、部门配合、专家指导、全社会参与”的健康促进模式,建成健康促进机关30个、健康促进社区38个、健康促进医院16个、健康促进学校24个、健康促进企业4个、健康主题公园1个,2020年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28.27%,比2019年提升5.43个百分点;社区居民吸烟率为20.84%,同比下降0.47个百分点。2020年,健康绿道七里诗乡绿道被成都市评定为最成功的示范绿道,同时,我市荣获 “2020中国净水百佳市”榜首和“2020中国百佳富氧县市”第3名。
构建民生幸福智慧治理新城,打造健康之都。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办好人民满意的卫生事业,优化医疗资源布局,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健全县域医共体网络,深化名院名科名医培育工程,密切与上海瑞金医院、川大华西医院等高水平医疗机构合作,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到2026年,每千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4人以上、人均预期寿命超过83.6岁。
目标既定,蓝图绘就,路线清晰可循。接下来,我市将以成功创建国家级健康促进县为契机,继续以满足广大人民幸福美好生活愿景为己任,将建设“健康都江堰”深度融入“率先建成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率先建成国际化生态旅游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统筹谋划,以“精”提质塑城,以“美”赋能营城,实现了生态环境健康、城市发展健康、群众共享健康的有机统一,让可感可及的改变浸润市民心田。(本报记者 缪英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