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城天下幽,就为了这一“幽”字,从古至今,多少人慕名前来。即便是挑剔的人来到这里,都会被其清幽、清静抚慰,被青城山厚重的历史文化所吸引。对于偏爱人文景观的游客来说,笔者认为去青城前山是享幽、问道的不二之选。而要说前山给人留下印象最深的,不得不提到“建福宫”。在这里有被称为“青城山一绝”的长联,有明末庆符王与陈妃至死不渝的爱情传说,更多的则是让人收获无为而治、乘物以游心的洒脱与超然物外的心境。因此,它也成为人们游览青城山的起点,不可不游的第一宫观。
胜地寻踪
沿清溪上行,看到“西蜀第一山”的匾额后,建福宫就近了。坐落在青城丈人峰下,位居青城前山山门左侧,古木葱茏在云峰岚气怀抱中。见到它的第一眼,心中所想便是“清幽”二字。
诗人陆游曾在他的诗句中这样描述当时的建福宫:“黄金篆书榜金门,夹道巨竹屯苍云。岩岭划若天地分,千柱眈眈在其垠。”想来,这建福宫的选址与设计也是巧妙。宫前有溪流穿过,溪水清澈见底,四季不绝。四周林木苍翠,浓荫蔽日。炎夏盛暑之时,人们游览至此顿感清凉,大有如入仙境之意。或许正因如此,它才成了青城山著名的道教宫观,同时也是游览青城山理想的休憩之所。
据记载,建福宫始建于晋代,原址在青城天国山中,唐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奉敕迁于今址。建福宫原名为“丈人祠”。南宋时,因成都制置使范成大的奏请,赐名为“会庆建福宫”,取古谣“帝以会昌,神以建福”之意,简称“建福宫”。如今在宫门处仍书写着这样一副对联:“吹笛天寒玉华更控青鸾住,缘云路近杜老倩除白发来。”这副对联的寓意是指建福宫的位置乃仙气云集、文人向往的胜地。历史上有很多文人都来拜过宁封真人,像李白、杜甫都来过。为何众“大咖”都愿意到青城山呢?也许是因为青城山青壁深幽的自然环境,符合道教见素抱朴、清静无为的宗旨,也许是因为进而出仕、退而求道的精神是国人互为补充的精神境界吧。今天再来看,建福宫完全掩映在一片翠绿的苍楠之下,仿佛与世隔绝,又因邻近山门而与世相通,确有些避世之所、仙气云集的味道。
踏入宫内,只见殿宇金碧辉煌,院落清新幽雅,配以假山,点缀亭台,宛如仙宫。宫内主祀青城主神宁封真人及杜光庭。现有大殿三重,分别供奉五岳丈人、太上老君、东华帝君等神。宫前有清溪和缘云阁,宫后有赤城岩、乳泉、水心亭、梳妆台、林森洞等名胜古迹,还有长达394字的清代青城山著名长联。光是听到这些介绍,便让初入其中的游人对这座宫观有了无限的探寻热情。
前世今生
听宫内师父介绍,今天的建福宫均为清代光绪年间(公元1888年)重建,近年又大规模扩建。尽管如此,重建后的建福宫其规模仍远逊于唐宋时期的会庆建福宫。那么,为何建福宫原名丈人祠?它又是在什么时候改名“会庆建福宫”的?会庆建福宫是在什么时候毁弃的?相信每一位游人心中都会冒出这一连串的问题,并带着问题去探寻建福宫的“前世今生”。
南宋淳熙二年(公元1174年),成都制置使范成大上奏朝廷曰:“按《河图括地象》,岷山之精,上为井络,帝以会昌,神以建福”,大意是以中国原生的易经八卦和星宿分野之说来昭示国家当会兴盛隆昌。昌者,庆也,故奏报朝廷并得以赐名“会庆建福宫”。据闻,为了核实今日之建福宫是否就是唐宋时期的会庆建福宫,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在建福宫以东200米处曾开展了一次考古调查试掘。经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由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四川工作队、成都市文管办和都江堰市文物局组成了三家联合考古工作队,试掘了100平方米。出土有铭文题记的“建福宫藏殿供具”字样的石供具瓶柱1件,大型须弥座石基址1处,以及若干莲花纹、兽面纹瓦当和滴水、釉彩琉璃瓦及其饰件等残损文物。根据考古调查成果和文献古籍以及1956年在今建福宫曾出土一方《青城山会庆建福宫飞轮道藏记碑》所载,初步判定该处南宋后期的遗存即为“会庆建福宫遗址”,现已经都江堰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都江堰市文物保护单位。
遗憾的是,由于文献记载的缺失,会庆建福宫消失毁弃并无文献可考。但是,根据当年的考古调查发现,会庆建福宫遗址表面覆盖有一层厚达3至5米的砂砾堆积层。该堆积层为突发的一次性滚落和冲积而成,沉积物性质颇似泥石流或是山崩滑坡等自然灾害造成。早年四川大学考古系教授林向掌握的成都地区历史地震灾害资料中有提到南宋后期理宗赵昀宝祐三年四月(公元1255年5至6月)间成都曾发生大地震。众所周知,青城山正好就处于龙门山断裂带上,地震的影响和破坏强度必然甚于成都,这或许正暗合了会庆建福宫消失毁弃的真正原因。
青城一绝
提到建福宫,不得不说的便是有着青城一绝之称的青城山长联。该联由四川通江人李善济于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所撰,全联共394字。上联描绘青城山“纵横八百里舆图”景色,于绘景中抒情;下联以“上下四千年文物”为中心,于咏史中寄意。这副长联上款题“宣统二年春月游青城联”,下款题“通江李善济撰书”,原题于天师洞,后移至建福宫,正楷恭书,字大如拳,显宏大磅礴,据说是迄今全国名胜古迹镌刻悬挂的第一长联。这副长联描述了享有“天下幽”盛名的青城山秀丽幽深的景色,而与青城山有关的人物、故事、传说,作者都一一写进其中,可谓情景交融,记事抒情。
当然,在建福宫里,流传千年的故事与传说还不少。就拿建福宫二殿“丈人殿”中主祀的五岳丈人宁封真君和杜光庭来说,相传宁封原是黄帝手下一名制陶官员,后辞官归隐于青城山。在中原统一以前,有另一部落首领蚩尤作乱,百姓受难。蚩尤能兴云雾,不好对付。黄帝为战胜蚩尤,统一华夏,不远万里来到青城山,向宁封拜师学道,在宁封的帮助下打败了蚩尤,统一了华夏。由此黄帝便封宁封为“五岳丈人”,封青城山为“五岳丈人山”,所以东方朔的五月朝真图序中讲的“拜青城为丈人,著庐山为使者”之出处就来源于这里。而杜光庭为唐代著名道士,写书著作,留下了许多宝贵的道教经文,时人誉之为“扶宗立教,海内一人而已”,被后世之人尊为天师,即杜天师。杜光庭隐居青城山时完成了30部著作,共计250多卷,为一时之冠。因此,时人著书立说时便假托杜光庭之名,后来便戏称为“杜撰”,杜撰一词沿用至今。杜光庭在青城山修道时还完成了中国第一部武侠小说《虬髯客传》。2004年9月27日,一代武侠小说宗师金庸先生游历青城山时,曾亲往祭拜。
当然,众多传说中,还有一段颇为凄美的爱情故事。从建福宫楠木林右侧上山即可抵达梳妆台,相传这是明末庆符王陈妃遗迹。传说庆符王屯兵于此,希望重振大明江山。后来,他带兵出山征战,清晨陈妃于此处梳头,眺望奏凯归来的庆符王。不料庆符王战死,陈妃也自尽。后人为纪念他们生死不渝的爱情,在此建梳妆台。中国道教协会前副会长易心莹曾于此题诗:“水月山花万种愁,镜妆高处晓云收。迷离蝴蝶传金粉,宛转峨眉想玉钩。香草有情台畔绿,溪光无语庙门秋。江颜寂寞知多少?不及荒寒一墓丘。”
其实,于我这般普通游客而言,藏在诗书文献中的那些前世今生,似乎都是过于遥远的故事。大家真正能触摸到的历史,或许就藏在这一件件留存至今的文物和它们背后那些动人的传说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