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新时代工匠精神,是社会发展的呼唤,更是国家强盛的需要。对正在奋力构建“五大新城”、精准推进科学复兴、建设新时代现代化强市的都江堰市来说,工匠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工匠精神,其实就是精益求精的精神,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极致追求,是不断创新的主动实践。近日,从市总工会获悉,经基层单位和个人申报,通过初审及资格审查评审委员会组织专家初审、现场评审、综合委员会综合评审、社会公示,2021年“都江堰工匠”名单正式出炉。
●普什宁江机床有限公司数控铣工 戢才林
戢才林是在四川普什宁江机床有限公司车间干了20年铣工的普通职工,在日常工作中,他努力学习、钻研,对加工零件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更新加工工艺,自制倒角器,大大减少了加工和打磨时间;在提升效能上,他带动小组开启“一人双机”模式,让车间总产出明显提高;在抢制口罩机的政治任务中,他不分昼夜坚守岗位,连续奋战60多天,共抢制口罩机300多批次。曾荣获2007年成都市百万职工技能大赛“优胜选手”称号、2008年成都市“青年岗位能手”称号。
●紫坪铺开发公司水力发电厂运行值长 曹建高
在天府沃土,有这样一个人,他始终不忘治水初心,牢记安全使命,每天与轰鸣的机组和冰冷的闸门为伴,用责任和担当坚守在电厂运行第一线,守护万家灯火,确保工程安全。他叫曹建高,是紫坪铺水力发电厂运行值长,参加工作以来,他8年如一日坚守岗位、精细巡检、精心操作、精益运维,确保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安全就是他毕生为之奋斗的事业。在工作之余,他潜心学习掌握设备关键技术,创新工作方法,为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在防洪、供水和电网运行安全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是2020年度“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国网都江堰供电分公司龙池所外勤班班长 陈思旭
陈思旭是都江堰供电公司外勤班班长。1995年,陈思旭进入乡镇电管站学习,立志成为一名技能过硬的农电“内行人”,他在都江堰供电公司,无论是外线施工还是班组管理,都样样出彩,因为热爱所以专注,因为选择所以坚持。26年间,夜以继日的努力及成千上万次“实战”,已然练就他一身真功夫,如今的他,已经成为农电队伍中的佼佼者。曾荣获2013年“成都市百万职工技能大赛”个人农电配网一等奖。
●普什宁江机床有限公司数控车工 杨恒
杨恒日常工作以小巨人数控车加工为主,被车间同事皆称为“杨槽”。杨恒喜欢钻研高精度零件的加工技术,在加工钢丝轮套的大导程内螺纹时,运用自身专业技术,满足加工的特殊要求,通过3天的准备和加工时间,节约了90%成本。模块化编程也是他的强项之一,自主编制了程序模块,自动进行加工。新冠疫情防疫阻击战中,杨恒牺牲个人时间,每天坚守岗位超过12小时,同时操作2-3台数控车床,月均产出大于1000小时,积极配合车间及公司完成了上级下达的任务。曾荣获成都市“技术能手”称号。
●水电十局公司机电安装分局结构厂焊工 付克彬
自1999年参加工作以来,从初级工到现在的高级技师,付克彬历经了22个春秋。他在技术上追求完美,不断学习总结,在焊接各类超大型水工金属结构产品上总结出了一套完整的焊接工艺,擅长焊接材料、焊接顺序、预热方法和温度的有效控制。解决了异种钢焊接、复合钢焊接、不锈钢焊接中出现的裂纹问题,为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付克彬主导完成过几十项国内外大型电站金属结构制作,为企业金属结构制作在国际市场上树立了良好的口碑。曾荣获2014年成都百万职工技能大赛“都江堰市技术能手”称号。
●华都核设备制造公司普车组组长 刘克江
在四川华都核设备有限公司华龙一号控制棒驱动机构机加工车间数控车床旁,经常看见一个忙碌的身影,他就是刘克江。担任普车组组长的刘克江,工作中总是挑战“不可能”,用自己过硬的技术能力完成了工作中一项项艰巨的任务。空余时间,刘克江喜欢和公司技术人员在一起反复进行技术研讨,功夫不负有心人,以前只能靠进口的控制棒驱动机构驱动杆,如今已经能够自主加工,跨过了核电国产化的一大障碍,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并且在该领域多次荣获“优秀生产奖”“重要贡献奖”“技术质量能手奖”等荣誉称号。
●裕能车匠汽车服务公司技术总经理 刘裕
他叫刘裕,成都市技术能手,都江堰市裕能车匠汽车服务有限公司技术总经理,师从中国钣金之父、大国工匠王洪军,学习车身不破漆面修复方法,经过潜心学习,2011年攻破了CMT钎焊国际焊接的难题。在回乡创业同时团结都江堰市青年创业企业、互帮互帮传递工匠精神,用其专业的服务态度和优良的服务品质受到了行业内的一致好评。从普通学徒,到行业领军者,10年奋斗时光,成就了他人生的华丽蜕变。
●沈福记食品公司监事 沈加蓉
餐桌上的烟火气是中国人家的归宿,不同地域的人们总能运用各自的智慧追寻生活本味。沈福记包子铺,都江堰人从小吃到大的老字号,无论是皮面的发酵、肉馅的选择、味型的把握、花纹的捏制,都是匠人对于美味的极致追求。白案一级厨师沈加蓉说:“皮子要蓬松细腻,馅儿必须松软新鲜,口味还要多种多样,和、发、醒、揉、压、擀、包、蒸,一步都不能差,全凭手感,这样做出来的包子才叫巴适。”沈加蓉做了一辈子包子了,这是一门老手艺也是一门真功夫。
●潘家饭店负责人 潘伟
他叫潘伟,今年42岁,成都市“创业带头人”,是一名厨师,入行已经有26年,研究美食是他最大的爱好。2004年,他有了自己的饭店,空余的时间多了,一道道新菜被他研发出来,从简单的泡菜制作到新菜研发,潘伟始终立足生态、环保、健康的理念,通过新颖的烹饪方式追求菜品的极致口感,让普通的食材展现出了独具特色的风味。老佛坛、凉粉烧牛肉、手抓牛排、蔬菜豆腐等拿手菜,更是得到顾客一致青睐。
●兴艺园园艺公司高级技师 李泽云
取山水灵韵,赋巧思于创作,将自然与艺术融合。李泽云,成都市“川派盆景大师”、都江堰川派盆景传承人,凭着对盆景的天生热爱和独到见解,他用一双巧手,打造出一片独具特色的川派盆景示范园。李泽云认为盆景是中国的国粹,是中国对世界文化的贡献,而川派盆景,始于东汉,盛于明清,经过时间的浸润,最终成为中国盆景五大流派之一。他认为:好的盆景应该造型有姿、立意有境、可养可赏。未来他要用自己的双手打造出更多独一无二的川派盆景,把这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工艺竹雕产业合作社竹雕工 张彬
张彬,一个地道的都江堰人,内敛稳重的个性赋予了他一双巧手,作为聚源竹雕领军人物高尚远的再传弟子,张彬很好地继承了川派竹雕构图饱满、深雕细刻的雕刻技艺。以刻刀作笔,用竹材作纸,刻雕挖凿间,苍生万象活灵活现,人生百态尽收眼底。1999年,张彬开始学习竹雕,这一学就是20多年,因为热爱,所以从来也不觉得累,雕刻艺术需要传承和创新,小时候,在前辈的熏陶下,张彬对雕刻情有独钟,现在的他,愿望很简单,就是希望有更多人能够通过他的作品了解竹雕这门手艺,将这门古老而珍贵的中国传统文化代代传承下去。其作品曾获得四川省首届农村手工艺雕塑类优秀奖。
●茶溪谷家庭农场总经理 王小琴
王小琴,从小生于青山间,长在绿水旁,古堰的山水灵韵不仅赋予她以柔情,更让她对这里的一草一叶深深眷恋。为了坚守这份初心,她来到蒲阳街道,用10年时间,把1200亩荒山变成茶海青山。茶山是她的坚守、茶叶是她的追求,这一片古老的东方树叶,从神农尝百草的解毒之物,到皇宫贵胄的争先恐后,再到影响世界的贸易往来,茶已经融入到所有中国人的血液当中,而她的毕生所愿就是把茶做好,把这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其大胆创新“黑金花”黑茶制作技艺,从工艺到饮用方式创新突破,有效传承了黑茶制作传统技艺,为都江堰市的茶文化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曾获得“四川省首届川茶金花”“2020年成都市劳动模范”“十佳返乡创业女带头人”等荣誉。
●马椅子竹编农民专业合作社社长 马娇
竹对中国人来说是非一般的植物,千年的传承,让竹渗入到了中华文明的方方面面,诗词、美食、乐器以及各种生活用具,数不胜数。在都江堰市有一个一生与竹结缘的家族,普通的竹子在他们的手里幻化成为一个个珍宝。成都市“菁工巧匠”青年岗位能手、成都市“百佳创客明星”称号获得者马娇闻着竹子味道长大,梦想成为最好的竹编工艺人,作为青城马椅子第四代传人,从以前的竹椅、竹亭、竹房、竹家具、竹工艺装饰到现在的竹雕、烙画……马娇只干一件事,就是传承创新竹艺和竹文化。其个人作品荣获“四川省农村手工艺优秀奖”。
●黄英茶艺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 黄英
黄英,一个从小就对茶叶深深着迷的专业茶艺师,“全国武林斗茶奖”获得者。为了能将故乡的茶文化传承下去,多年来,黄英专心致力于培养茶艺技能人才,立志为都江堰茶文化的推广和茶产业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2001年,黄英创建了问道茶社,她秉持“茶中问道,廉美和敬”的茶道精神,将满腔热情尽付于学生培养,为的就是让更多人年轻人关注茶文化、热爱茶文化,让中国传统茶文化代代传承。
●青—都局游客咨询服务中心导游管理所所长 季春艳
“我们作为讲解员,就是要用更加生动的话语将都江堰的故事讲述给游客!”她叫季春艳,在景区工作已经30年了,从在一线为游客讲述都江堰故事开始,到现在专注于培训、跟听其他讲解员,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年轻的讲解队伍。因为热爱,所以一直坚守于这份职业,用心讲解是她的工作,而努力让游客了解都江堰更是她义不容辞的责任。季春艳希望将自己几十年的讲解经验和知识毫无保留传授给“后来人”,努力让他们在讲解领域开拓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同时,让更多人能够了解都江堰这座千年古堰。曾获得成都市导游大赛“优秀指导老师”称号、全国“优质人气景区最美代言人”年度总决赛季军。
●幽澜文化创意有限公司董事长 唐蓉
都江堰市是唐蓉的家乡,在外面闯荡久了,发展好了,总想着为家乡做些什么。2019年唐蓉便回到了都江堰,并在这引以为豪的家乡,创立了现在的四川幽澜文化创意有限公司。一直以来,她坚守“挖掘保护天府文化”的初心,担当“弘扬天府文化,传承李冰精神”的使命,经过她和团队的努力,一起出版发行了修订版《青城山道教志》,在各大国际活动亮相并获得肯定,她一直致力于让都江堰市民及广大游客更加了解都江堰的历史文化。
●市猕猴桃协会会长 晏志强
“我们不仅要让咱们都江堰的猕猴桃走出去,更要努力让它成为风靡全球的水果。”作为都江堰市猕猴桃协会会长的晏志强,积极发挥行业协会桥梁和纽带作用,使都江堰市猕猴桃品牌声誉大幅提升。在他的带领下,全市猕猴桃企业、合作社、果农纷纷加入联盟,并成功打破了自营外贸出口“零的突破”,都江堰猕猴桃陆续销往欧盟、东盟。2020年“都江堰猕猴桃”品牌价值评估达21.84亿元,位列全国猕猴桃产区第三名。晏志强坚信:“有理想,才能干实事!”曾获得2020年“四川省劳动模范”“都江堰市第八批拔尖人才”等荣誉。
●仙果寨家庭农场负责人 王凤生
他是一位敢为人先的“现代农民”,一位热衷猕猴桃种植的“土专家”!王凤生从事猕猴桃种植已有17个年头,如今,已经完成了从一位普通农民到全国猕猴桃行业知名种植能手的蜕变。猕猴桃种植是一门技术活,修枝、施肥、病虫害防治、疏花疏果这些过程,稍有不慎,就会导致猕猴桃产量、质量下降!王凤生花费了10年时间参与到猕猴桃溃疡病的防控和猕猴桃设施栽培技术的研究中,其在全国首创的猕猴桃避雨栽培技术,有效破解了世界级难题“猕猴桃溃疡病防控”,该技术已被四川省农业厅列为全省主推农业技术。王凤生造福了千千万万猕猴桃种植户,他自家的猕猴桃果园也年年硕果,他已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猕猴桃种植“状元”。
●市农业农村局猕猴桃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 黄昌学
黄昌学,都江堰市农业专家,一生致力于研究猕猴桃产业技术发展。面对全国肆虐的猕猴桃溃疡病,他第一个提出并实践大棚防控溃疡病技术,并在胥家猕猴桃园区进行推广,为全国猕猴桃溃疡病防控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2018年,黄昌学被派驻凉山州喜德县洛都村开展精准帮扶工作,用自己的毕生所学为大凉山探索出了一条产业脱贫之路。
●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饲养员 曾文
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曾文是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饲养员、大熊猫人工育幼核心技术骨干,他给人的最深的印象就是熟悉各年龄段的大熊猫饲养管理技巧,饲喂存活大熊猫幼仔150余只,完成100余只大熊猫幼仔断奶,并实现存活率100%。参与大熊猫繁殖交配工作1000余次,能够独立完成人工取换仔、人工采奶等核心技术工作。13年来,曾文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好每一项工作,用实际行动为大熊猫饲养繁育事业谱写出了华美的乐章。曾连续6年荣获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优秀员工”称号,2012年获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岗位能手”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