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虹小学位于天马镇驾虹社区,从远处看,在阡陌纵横的田野间,几栋白墙灰瓦的川西建筑和周围的民居融为一体,走得近了,朗朗的读书声不绝入耳,墙上张贴的耕读诗句、柱子上悬挂的耕读楹联、陈列室展出的耕种农具,无一不彰显着这所学校的独特之处。
这座有着67年办学历史的学校,生长在田野间,扎根于土壤里,以“善美河畔、行知教育”的办学理念和“躬耕乐道、励志虹梁”的校训为引领,形成了一所以“耕读”为核心的“田野上的学校”。
“耕读”升级 科学培养探索型人才
新学期迎来新气象。校园内海棠花红艳似火,桔子树上挂着累累果实,杜鹃花正含苞待放。“等到了三月,桃花、李花、樱花都开了,与田野里的油菜花相互呼应,那时的校园将更美丽。”驾虹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杨永祥介绍,为迎接新学期,新的工作计划已拟定,教师风采已上墙,耕读书吧、耕读讲堂正在打造中,全校耕读课程建设已升级至2.0版本——科学培养探索型人才。
在菌菇实验室内,身着白大褂的同学们正在用显微镜观察菌丝是否存活,从植物中提取细胞观察其活性,找来土豆、南瓜制作细胞繁殖培养基,营养液装管、高温灭菌……一系列操作流程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实验室虽不大,但实验器材按标准配置,孩子们在严谨的操作流程下进行实验,在实践中求取真知,在探索中发现奇妙、拓宽视野。
2020年,驾虹小学基于耕读文化的特色课程开发实践研究获得国家级立项。目前,学校已自主编撰三本校本课程,并经常邀请四川农业大学教授到校指导。该校科学老师张慧敏不仅向孩子们传授数学、科学等学科知识,还结合冬奥会、宇宙飞船等科普知识,给孩子们畅谈当今日新月异的发展,让孩子们树立远大志向。张慧敏说:“孩子们会参与细胞繁殖的整个过程。通过让他们亲手体验、亲手操作,培养其善于观察、乐于探究、勇于探索的精神。”
乐学乐教 将“乡愁”种在孩子心中
在学校微田园中,一年级的小朋友正在老师的指导下锄草,红扑扑的小脸蛋上洋溢着欢乐;二年级同学正在种油菜、芹菜,为给蔬菜保温,孩子们悉心为它们铺上了一层塑料膜;冬美人、蓝石莲、小球玫瑰……三年级的同学正在给多肉锄草、浇水。
“浇水应一次性浇透,施肥不要碰到它的根叶。”学生郑域翔告诉记者:“通过劳作,我了解了农事劳动的辛苦,激发了自己的感恩之心。”
“腹中怀帷幄,挥笔耕乾坤。”“耕读传家,既学做人,又学谋生。”围墙上的收获感悟栏上是孩子们一笔一划认真书写的劳作感悟,耕读的意识一旦播种,将来定会青葱繁茂。
《围炉夜话》中说“耕所以养生,耕所以明道,此耕读之本原也”,古人亦云:“晴耕雨读,昼耕夜读。”将耕种与读书有机结合。“新学期,学校将更加重视耕种与读书的结合,耕指导读、读促进耕。”杨永祥告诉记者:“我们还要加强乡愁的情感教育,让孩子增进对土地的感情,长大后学成归来建设家乡,成为乡村振兴主力军。”
“双减”“双增” 耕读传家阡陌藏志
在竹编室内,同学们巧手翻飞,正在老师的指导下制作竹编,五角星、平安扣、水果篮、瓷胎,更有竹编和葫芦相结合做成的装饰摆件,竹制灯笼、竹编云彩飘荡在头顶……学生们制作的竹编制品可谓精美。
2021年9月,国家“双减”政策落地后,驾虹小学在响应“双减”的同时,也积极策划“双增”即“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增加学生技能、技艺的培养”。学生的家庭作业内容变为了观察幼苗的生长,学校的课外兴趣班拓展到27个,确保每个社团都有专业老师带领,且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每周五下午4点,学校里到处是孩子们欢乐的笑脸,孩子们或是跳绳、跳舞,笑声飞扬;或是安静地画画、竹编,培养专注力;抑或是走到劳动基地,陪着菌菇一起成长。
“‘耕读传家,阡陌藏志’指引学生用耕读传承良好家风,在阡陌纵横的田野里也应拥有远大志向。”杨永祥表示,2022年是我市第二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建设的初始年。驾虹小学全体教师将以耕作者的身份,坚持立德树人的宗旨,践行“五育并举”的理念,进一步落实“双减”政策,推进“五项管理”要求,优化课后服务,全力构建多元的耕读文化特色课程体系,深挖耕读教育内涵,用耕读促进学生成长、教师成功、学校发展。(本报记者 缪英 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