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djymedia.com/Content/biglogo.png
【都江堰市融媒体中心】
http://www.djymedia.com/content/2022-02/18/011102.html

等待处理…

事实诗意与尾部张力

——品王富祥短诗两首

点击量:371    我要评论 (0条评论)

王富祥的诗歌有着鲜明的自我特点,简洁,流畅,诗意,情感与表达的张力一般在诗歌的尾部呈现与爆发。陈仲义在《现代诗:语言张力》中提出:“诗歌的事实诗意,有别于传统诗意,传统诗意以意境为基础,与意象、境界、韵味不可分离,事实诗意则是以事实为本位,直触真切易感的现场和与之相对应的内心图景。”王富祥的诗歌把事实诗意与尾部张力结合得很好,开始用大量平淡的事实铺排,到最后一刻才突然转折与迸发“尾张力”。

《黄山松》的第一节是简单平淡的事实铺排——“听黄山的保洁大姐说:/这棵松有四五十年了/就长在刀劈的崖石上,一条很窄小的缝是接地气的惟一根源”。简单,铺排,直叙,平淡,平淡得像一杯白开水,甚至让人怀疑这是否是一个不够老到的诗人之口语叙事。但别急,我们来看诗人如何完成他诗歌的递进与转折。

第二节,递进开始了——“我猜想这棵松树刚探出头走向社会时,也想长直/也想有阳光照耀/也想土壤肥沃养分充足/但这棵松树的背景,只是贫瘠的岩石”。第二节我们可以大致确立诗人的诗歌立意,隐喻透露出悲悯。通过递进的方式,诗人将意象的“黄山松”繁衍并延伸出多种意涵:诸如少年,梦想,坚持,努力,不放弃,永远向前,仰望星空,不认命。主体的“黄山松”既是主角,亦是配角,词义的主角与意涵的配角相互支撑、碰撞、交混,为完成词语的张力运动做准备。

第三节,张力突然迸发而出——“只能弯着腰/匍匐,谦卑,不争宠/四五十年,骨节硬朗。/活出了范儿”。核心意象“黄山松”爆发出了新的内涵与张力:有骨有节,有风有范,文人风骨,世人称颂。语境在诗的末端突然明亮起来,这样段落排列组合相互扭结与推动,使末端进入到超过前面两段所指的更高更亮的空间,这就是诗歌语言的张力与爆发力。整首诗极为简短,却能巧妙表达出诗人崇尚高风亮节,不卑不亢立于人间的胸怀与风骨。

《老家的烟囱》则是一首具有自然气息和大地关怀的乡村田园诗。王富祥善于抓住乡村的细节,在细微处彰显并饱满诗歌的张力,他的乡村诗在抒情性之外还散发出细腻温柔的弹性,表达了诗人独有的乡村田园情怀。这首诗以细腻微末的情绪铺排出柔韧的张力。

第一节同样是简单的直叙铺排——“总是奶奶执铲上灶,母亲烧火/我们细娃儿都是厨房的旁观者/奶奶和母亲/使山村的烟囱薪火相传”。画面感与画外音迅速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熟悉的乡村田园,熟悉的乡村土屋,熟悉的炊烟与土灶,画面细腻,情感朴素,传统人文氛围浓厚,外延出诸如春节、返乡、团聚、过年的意涵与画面,情感在这里非常朴实地落地,人物与环境营造出一种可以自由延伸的诗意惯性。

第二节开始意象夸饰,生动有趣,诗意跳动——“老家的烟囱,又把云喂养/直至喂肥,喂得大腹便便/云彩便有了人间烟火气”。具有想象力与夸饰的语言让诗歌有了趣味,不生涩,全诗的核心句“老家的烟囱”,“烟囱”因为它的乡土、延伸、田园乡村符号化的属性特征而有了诸如回归,人情味,温暖,亲切,接纳,传统,乡土温度等等的引申义,表达出作者对故乡的眷恋,对人间烟火气的喜爱,对童年乡土温情的无限回忆与向往。

第三节同样迸发出张力与情感——“云总是要走的/云随着风,无论走好远/这片云都是有根的云/不会断线。无论怎样飘/总被烟囱牵挂着”。作者用隐喻手法将文本的立意缓缓托出,漂泊的游子就是那云朵,亲情的温暖正是那烟囱,始终牵盼,始终怀念,永远也不会断线。情与景,形与象,安静与移动相互叠加并碰撞,诗情与画意,情感与记忆,都落下脚来。

总体而言,王富祥的诗歌表达手法娴熟,有着自我的独特表达方式,简约而不简单,浪漫的抒情之外,是深藏于心的悲悯与持重。

附王富祥诗歌二首:

黄山松

听黄山的保洁大姐说:

这棵松有四五十年了

就长在刀劈的崖石上

一条很窄小的缝是能接地气的唯一根源

我猜想这棵松树刚探出头时,也想长直

也想有阳光照耀

也想土壤肥沃养分充足

但这棵松树的背景,只是贫瘠的岩石

只能弯着腰

匍匐,谦卑,不争宠

四五十年,骨节硬朗。活出了范儿

老家的烟囱

总是奶奶执铲上灶,母亲烧火

我们细娃儿都是厨房的旁观者

奶奶和母亲

使山村的烟囱薪火相传

老家的烟囱,又把云喂养

直至喂肥,喂得大腹便便

云彩便有了人间烟火气

云总是要走的

云随着风,无论走好远

这片云都是有根的云

不会断线。无论怎样飘

总被烟囱牵挂着

(辛夷)

上一条:没有了
下一条:学习书法的那段日子
分享到

© 2018-2024 都江堰报刊
ICP备:蜀ICP备18036256号-1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