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djymedia.com/Content/biglogo.png
【都江堰市融媒体中心】
http://www.djymedia.com/content/2022-02/15/011099.html

等待处理…

瑶台盛景青城山

本报记者 刘晓 文/周新联 赵国喜 向力民 图
点击量:643    我要评论 (0条评论)

提起青城山,人们想到的是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十大洞天之一、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在众多头衔里,最吸引我的便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简洁、朴素的宫观和遍布全山的亭、台、阁、榭,通过精心设置的石道、桥梁连接在一起,随处可见楹联匾额、书画题辞和诗文碑刻。在我看来,这些散布于山水间的古建筑群和有关于它们的故事传说,才是属于这座道教名山的诗情画意。

山水之间

要了解一座名山,似乎应该从它的名字入手。有一种说法是青城山林木葱郁,枝繁叶茂,就好像一座绿色的“城郭”,故名“青城山”。另一种说法则说“青城山”原名“清城山”,这是因为古人认为“清都、紫微,是天帝所居的地方”,也就是神仙居住之处,所以名为“清城山”。唐时,清城山上发生了佛道之间地盘之争,于是,唐玄宗下诏“观还道家,寺依山外”。诏书中将清城山的“清”字写成了没有水旁的“青”,自此,“清城山”更名为“青城山”。不管是“青”还是“清”,青城山终归是因为它的清幽而闻名于世。

不巧选中了一个细雨连绵的日子来到青城山。远远望去,山中已是轻雾缠绕,给人寂静、飘渺之感。沿着狭窄而曲曲弯弯的山路,我一手撑伞,一手举着相机记录所见所闻。脚下铺设的青石阶梯略微有些湿润。顺着蜿蜒的山路拾阶而上,两边的树木多而茂盛,这满目青翠让身处其中的人更感清幽、静谧。据记载,青城山约有346种植物,超高的绿化面积也带来了含氧量极高的空气。正因如此,它才被誉为“天然氧吧”。

青城山除了“清幽”,还有那山水间的众多文物遗址值得人去探寻。早在2013年,青城山古建筑群便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文物遗址年代判定为清代至民国。具体建筑包括天师洞、朝阳洞、真武宫、圆明宫、玉清宫、五洞天及接仙桥、天然图画、上清宫、山荫亭、凝翠桥10处景点。这些古建筑群大都顺应自然,在环境清幽和地势险绝处建造,且灵活布局,不强求严格贯穿的中轴线,而在隐、藏、幽、奇上下功夫,使建筑融入自然,与大自然浑然一体。抬眼一看,峰峦叠嶂、如烟如雾,眼前的青城山仿佛是一座超脱尘世之外的仙山,清幽葱茏、峰峦迭起,悬崖溪谷、宫观仙境皆掩映于繁茂古老的苍木之中,无处不洋溢着清灵秀气。轩榭亭廊、殿阁楼台若隐若现,仿佛是苍天之上、浮云之中的一座天上宫阙、琼楼玉宇。也许这正应了那句话:“来自于自然,又归于自然。”

诗情画意

唐代诗人杜甫诗曰:“自为青城客,不唾青城池。为爱丈人山,丹梯近幽意。”又有“丈人祠西佳气浓,绿云拟住最高峰。”宋代诗人陆游诗曰:“我登青城山,云雨顾在下,月色缟岩谷,欲睡不忍舍……”岑参、钱起、贾岛、张咏、张俞等历代名家游览至此,均有题咏。从诗句中不难看出大家对青城山的情有独钟。循着诗人们诗中所描绘的,我乘坐缆车抵达步云廊索道上站,步行至上清宫。不一会儿,楷书字体书写的“上清宫”三个大字便映入眼帘。建造于青城山第一峰、距峰顶约500米半坡上的上清宫,是青城山最高的一座道观,海拔1180米,始建于晋朝,今天我们看到的建筑是清代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重建的。设有老君殿、三清殿、道德经堂、文武殿和玉皇殿,还有麻姑池、鸳鸯井等传说遗迹。听宫内师父说,中国人常说无事不登三宝殿,三宝就是指道家三清。在上清宫三清殿内便是太清道德天尊、玉清元始天尊和灵宝天尊塑像,相传他们是由太上老君丹田之气衍化而成,分别代表了过去、现在、未来。

与上清宫齐名的还有天师洞。走进这座始建于隋朝大业年间的宫观,只见其三面环山,一面临涧,古树参天,沉稳幽静。天师洞右下方有一小殿,名为三皇殿,内有轩辕、伏羲、神农石像。洞门前有一株古银杏树,高约50余米,胸围7.06米、直径2.24米。相传东汉末年,张道陵曾在此讲经传道。这银杏乃张天师手植,树龄已达1800余年。此外,天师洞外还有三块高数丈的巨石,犹如刀削斧劈。相互间距只有一尺余,洞内还有石梯可行人,客来客往通天一线。相传,当年天师张道陵来此降魔,忽然电闪雷鸣,天昏地暗,巨石从空中飞来,张天师心知妖魔作怪,奋力挥剑一劈,巨石突然开裂顺地滚落,分为三块,形成了一条深邃的岩缝,居然造就了一处奇异景观。

登青城山必经的还有位于龙居山牌坊岗山脊上的天然图画坊,这是一座十角重檐式的亭阁,始建于清光绪年间。两峰夹峙,亭阁矗立于苍崖立壁、绿荫浓翠之间,亭阁后常有丹鹤成群,唳于山间的驻鹤庄。右有横石卧于两山之间的悬崖上,被称为“天仙桥”,传为仙人聚会游戏处。因风景优美,游人到此仿佛置身于画中,所以此处才被称为“天然图画”。

宫观设计

说到青城山古建筑群,除了与山色相融相衬,妙处还在于宫观设计。作为重要的民间建筑,也是一种特殊的公共建筑,青城山古建筑群兼有宗教性建筑、纪念性建筑和游览性建筑的特点,是风景、建筑和文物古迹的综合统一体。

道教用以祀神、修道、传教以及举行斋醮等祝祷仪式的建筑物,汉代称“治”。今青城山即为汉末所建青城治,晋时称仙馆,隋唐以后称“观”或“宫”。一直以来,道观建筑一般都有常规法式,但青城山的道观建筑,自有其独特的风格。不管是选址、总体构成,还是平面布局、建筑空间处理和艺术特色等,似乎都与众不同。

据了解,道教宫观建筑的基本组成,可概括为神殿、斋堂、客舍、园林四个部分。神殿是道观的主体建筑和中心,天师洞的三清殿就最具代表性。它采用重檐歇山式屋顶,高12米,殿宇阔25米,进深12米,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坐西向东,横列五间,正中三大间为三清殿堂。两旁各一间房,右接祖堂,左连斋房。该殿共用大石28根,其中前排6根各高4米,以石狮等瑞兽石雕为底座,气宇恢弘。殿堂上空开一个八角方形楼井,名无极殿,既通风透光,又使人产生玄妙无极的敬重之情,全无压抑之感。檐前有垂带踏道12级,高1.8米,两旁石栏回护,上刻“天籁婴灵”群雕,排列有致,与内山门及东斋堂、西客堂,形成庄严雄伟的四合院。斋堂,位居大殿左侧。集书画、联额、诗词、雕刻为一体。客舍,处于偏静处单独设院,但接待客人的客堂一般居大殿右侧。院坝中刻有太极图及十二生肖图,象征道生万物。该殿虽系民国十三年(1924年)重建的木石穿斗结构建筑,但由于规划得体,工程精致,是道教全国重点宫观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听闻道家还多有传统的“风水术”,风水经典《宅经》亦被收入《道藏》,其选址注重环境生态。如天师洞背靠混元顶,左有青龙岗,右有黑虎塘,前方地势开阔,远处有三狮六凤,符合“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的“四灵兽式”布局。方位东向略偏北,正对气口。山有来脉,水有活源,符合“枕山、环水、面屏”的模式。其外山门“五洞天”更集中了青城山建筑的精华,从五洞天到集仙桥,步步引人入胜。内山门骑建在高高的陡坎上,通过长长的石阶贯入建筑群,使两层建筑在立面上显现四级三层的壮观景象。

在我看来,这正是营建者善于以建筑小品和自然景物的结合组织空间,控制视野,形成导游线,把天然景物烘染得更有特色,让清幽的山谷变成了精彩的园林空间。这也成就了青城山人文景观与自然风光的彼此增色。

上一条:没有了
下一条:没有了
分享到

© 2018-2024 都江堰报刊
ICP备:蜀ICP备18036256号-1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