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djymedia.com/Content/biglogo.png
【都江堰市融媒体中心】
http://www.djymedia.com/Content/2021-12/07/010782.html

等待处理…

聚焦“五大新城” 打造品质、美丽、活力、和谐、温暖银杏

——本报记者专访银杏街道党工委书记陈凯

本报记者 刘晓
点击量:522    我要评论 (0条评论)

记者:市第十五次党代会召开以来,银杏街道如何学习贯彻会议精神?

陈凯:一是提升政治站位。把学习宣传贯彻党代会精神作为重要政治任务,第一时间安排参会党代表到社区宣讲,创作快板、评书等宣讲内容,组织“银杏星火”志愿宣讲队到院落、小区、企业开展微宣讲,制作“一图读懂党代会”H5在街道党员干部群众中广泛传播,以此推动市第十五次党代会精神在干部群众中入脑入心,切实把思想统一到贯彻落实党代会精神上来。

二是提升工作质效。邀请各界代表、贤达聚焦党代会精神,围绕经济发展、乡村振兴、社会治理、城市面貌提升等积极建言献策,谋划好明年及未来五年重点工作,为都江堰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贡献银杏力量。

三是提升精神风貌。凝心聚力抓好队伍建设,创办智慧治理银杏学苑,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与业务能力培训,通过学习提升干部职工精气神,争做“五大新城”的引领者、推动者,争做“科学复兴”的明白人、带头人,争做“新发展理念”的局中人和践行者。

记者:贯彻落实市第十五次党代会精神,奋力构建“五大新城”、精准推进科学复兴,银杏街道有哪些具体举措?

陈凯:聚焦“构建世界遗产山水文旅新城”,细琢城市沉浸互动式消费产业,打造品质银杏。着力“文化赋能”推动茶馆文化在闲游中的二次发力。依托原青城纸厂的文化留存和紧临蒲阳河的地域优势,打造品茶、听书、闲叙为特色的旅游街区。以规范、提能为重点,规范沿线商家茶座设置,引入社会资本对沿河品茶区进行二次开发,植入评书、川剧等文化元素,将原有传统的供本地居民休闲喝茶区域提升为延展市外、面向全民的沉浸式闲旅新地标。着力“夜间经济”推动特色产业在夜游中的创新提能。以“一街一品牌、一区一特色”为思路,对现有的钱江美域、银杏路、文荟路、壹街区、高桥夜市等特色街区进行再次打造,联合市综合行政执法局丰富街区灯光造景、互动照明,丰富街区特色化经营类别,打造特色化品质符号。推动“夜间+”模式,创新开发“夜游壹街”旅游线路,打造以夜市、夜展、户外演艺为特色的一体化产品。着力“筑巢引凤”推动区域文旅能级再上新台阶。围绕壹街区湖心岛、青城纸厂旧厂房等土地资源,加大文旅项目招引,挖掘青城纸厂文化脉络,整合道家、熊猫、康养等元素,培植本土文化与国际时尚相融合的创意基因。主动融入北区二次开发,完善“都—四铁路”沿线配套功能,全力促进壹街区一体化TOD综合项目开发,提升街道产业能级。

聚焦“构建生态优先宜居公园新城”,精耕城市立面慢行区风貌景观,打造美丽银杏。着力“景观提升”推进已开发房产项目周边景观植入。围绕辖区已开发未建成的堰山和畔一五期、山水颐墅、宁江大院四期、领地·观江府、雍泽公馆、润泽府、雲山府等房地产项目,主动对接服务企业,配合加强项目周边景观植入,建设舒适便捷的宜居城区。串联周边“两河三岸五园”,丰富健康运动、人文社交等休憩功能,形成“开放共享、移步易景”的公共空间,让会呼吸的城市功能更加彰显。着力“有机更新”推进城市慢行立面和老旧院落改造。结合店招行政审批权限下放“精美特”塑造城市立面空间,以店招亮化、橱窗美化、门店绿化为抓手,全要素推进城市立面改造,融合多方资源加强街头绿地、零散土地利用,增加城市街景绿化,提升辖区环境风貌;有序实施老旧院落改造,畅通群众沟通流程,不断推进既有住宅电梯规范增设,全力打造一批舒适便捷的宜居街区、小区。

聚焦“构建产业创新开放宜业新城”,深挖城市资源网络化营销路径,打造活力银杏。着眼“C位发力”积极推进“数字经济”先行先试。依托辖区现有的青创空间和青创群体,构建“政府搭台”“青年唱戏”的发力模式,整合市内外线下产品、门类资源,开发特色化本地网络运营平台,将城市服务、旅游推介、网络直播、休闲购物等植入其中,推动“数字都江堰网上云经济”的初步建立,催生面向全市辐射旅游网络经济新形态,培育区域“独角兽”企业。着眼“资源盘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梳理辖区土地资源约3000亩及约25万平方米商业资源,加大项目包装,精准招商推介。发挥紧邻青城山旅游装备产业功能区的区位优势,招引提升供需对路的社交体验型、重复消费型业态,在服务园区职住平衡、产城一体发展中拓展空间,提升服务业水平,打造融生活居住、公共服务为一体的中小服务业聚集发展区和休闲生活区,逐步改变人气不足的现状。

聚焦“构建乡村振兴共同富裕新城”,厚植郊野本底价值链转换通道,打造和谐银杏。着眼“城乡融合”深度推进百花、万岭生态旅游开发。推进辖区山地资源的旅游化转化,以特色网红打卡地为带动,打造集假日休憩、民宿打卡、户外活动、森林露营等功能为一体的近郊型山地旅游目的地。大力推广乡村旅游的事件营销、节庆赛事营销、联合营销等,引进优质企业、创业者和农民共同开发乡村餐饮、民宿、康养等项目。着眼“可持续发展”推动农民增收。探索“村企共建、融合发展、共建共享”创新机制,支持发展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民宿联盟等新型经营主体和创新创业孵化载体,推动竹笋二次加工等产业可持续发展,提升百花、万岭社区农民收入水平。

聚焦“构建民生幸福智慧治理新城”,赋能社区造血公益性服务体系,打造温暖银杏。着力“自我造血”探索社区企业输血社会服务新模式。依托街道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加强社会组织孵化培育,建成城乡社区发展治理“项目超市”,共同研制社区发展治理项目产品;支持发展社区社会企业,积极引导有条件的社会组织向社会企业转型,参与社区服务载体运营,实现“自我造血”。着力“回应关切”高标准推进民生实事办理。探索建立以本级财政资金为引导、社会资金为补充的民生实事项目资金筹措模式,健全志愿服务体系,联动社区、社会组织、社会企业等多方力量,扎实推进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落地开花,切实将“我为群众办实事”从口号转化为实效。

上一条:没有了
下一条:我市举行“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主题演讲比赛决赛
分享到

© 2018-2024 都江堰报刊
ICP备:蜀ICP备18036256号-1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