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djymedia.com/Content/biglogo.png
【都江堰市融媒体中心】
http://www.djymedia.com/content/2021-10/19/010508.html

等待处理…

绿色打底 都江堰市绘就雪山下公园城市新样本

本报记者 邓洁 文/朱荣 图
点击量:393    我要评论 (0条评论)

数据看变化

2020年,都江堰市空气优良天数达323天

森林覆盖率升至60.28%

建成绿道246公里

新建小游园、微绿地20处

城区绿地率达到39.47%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7.4平方米

荣获国家生态市、2020中国最具绿意百佳县市、2020中国净水百佳县市、2020中国百佳富氧县市、2021绿色发展优秀城市等殊荣。

近年来,因为雪山,成都频频登上热搜。在近日国新办举行的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发布会上,成都被生态环境部点赞,并以成都为例,介绍了我国生态环境质量、大气环境质量改善取得的实实在在的成绩。“雪山下的公园城市”已经成为成都一张响亮的名片,杜甫那句“窗含西岭千秋雪”已成了成都阳台外的一道常见的风景,这证明了成都的生态环境治理成效显著。

都江堰市作为全球为数不多的“三遗”之城,生态得天独厚,承担着成都平原主要水源涵养地和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功能,在成都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中承担着重要的使命和责任。近年来,都江堰市上下齐心、真抓实干,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全面探索在成都“西控”区域率先打通“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转换通道。

空气优良天数达323天,森林覆盖率升至60.28%,建成绿道246公里,新建小游园、微绿地20处,城区绿地率达到39.47%,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7.4平方米……如今,都江堰市山水常绿,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全域生态绿色品质跨越提升,城市宜居宜游环境持续改善,产城融合的生态价值高速转化,“公园中建设城市”的脉络特征愈加清晰,一幅人城境业和谐统一的大美公园城市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从设计到施工

高标准打造公园城市示范片区

公园城市的建设,都江堰市得天独厚的优势显而易见。今年8月,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正式发布了《2020年成都市森林资源与林业生态状况公告》。数据显示,2020年底,全成都市森林面积达864.30万亩,其中,都江堰市森林面积达109.24万亩,位列成都各区(市)县森林面积之首。柏条河、蒲阳河、江安河等9条主河纵横交错穿行而过;高山、中山、低山、丘陵和平原呈阶梯分布,素有“六山一水三分田”之说,可以形成错落的山地体验;位于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结合部的中央,依靠龙门山脉,拥有龙池—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龙池国家森林公园、大熊猫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都江堰—青城山世界文化遗产以及“熊猫、道、山、水、田、林盘”等特色生态文化资源,景点绿道趣味盎然,道路体系畅通发达;先后荣获国家生态市、2020中国最具绿意百佳县市、2020中国净水百佳县市、2020中国百佳富氧县市、2021绿色发展优秀城市等殊荣。可以说,都江堰市建设公园城市,不仅是响应成都建设新发展理念公园城市示范区的伟大实践,也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部署既出,落实在地。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路径,离不开探索与思考。都江堰市是如何作为的呢?据了解,都江堰市出台《都江堰市率先建成美丽宜居公园城市行动计划(2019—2021年)》“三年行动计划”,科学制定了都江堰市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基本原则、工作目标和主要措施,建立了公园城市建设组织保障机制和重大项目库。迅速启动《都江堰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修编,围绕践行新发展理念,从基础与特征、布局与策略、公园场景和行动计划对都江堰市公园城市建设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构建了“绿道蓝网、水城相融、清新明亮”的生态城市格局。编制《都江堰市绿道总体规划(2018—2035)》《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都江堰市建设总体规划》《都江堰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示范片区建设近期行动方案》等公园城市顶层设计,规划了近期(到2025年)11处公园城市示范片区、市域各级绿道420公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5%,远期(到2035年)29处公园城市示范片区等远景目标。

坚持生态优先

绘就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基底

秋高气爽,驱车行驶在都江堰,举目皆是美景:城区绿意浓郁、生机盎然,大大小小的广场公园点缀其间;乡间青砖白墙、花红草绿,美丽乡村绽放新颜……抬头是醉人的蓝天,远望几处雪峰藏在碧绿的群山身后,山下的岷江水湍流不息,红色的玉垒阁在蓝天映衬下灵韵十足,层林尽染的山体在秋风的吹拂下摇摆。近年来,都江堰市的蓝天白云成了市民、游客微信朋友圈的常客,碧水清波成了周末度假的理想去处,都江堰市用实际行动交出了一份生态环境改善的满分答卷。

据成都市都江堰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都江堰市大力实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持续推进压减燃煤、治污减排、控车减油、清洁降尘、综合执法、科技治气等六大治气行动。2018年以来空气质量实现“三连增”,2020年优良天数比2017年增加77天,PM2.5浓度同比2017年降低35.2%,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位居成都市前列。

纳入国家专项办“问题清单”的76个风景名胜区违建别墅问题项目已全面完成整治,拆除面积21.38万平方米;342个纳入常态化整治的灾后农房联建项目已整治到位、拆除各类违建7万平方米;关停整治“散乱污”企业149家。针对群众投诉最多的噪音、油烟污染等热点问题,部门联动重拳出击开展专项整治,热点环保类问题投诉持续下降,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满意度不断提升。2017年以来,实施生态复绿48.3万平方米,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0.26%,森林面积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居成都各区(市)县之首,自然保护地管理能力被国家七部委评定为优秀等级。

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我市持续加快水生态保护和修复力度,强化水土保持,保障河湖生态水量,规划建设覆盖精华灌区的蓝网体系,加快构建“绿道蓝网、水城相融、清新明亮”的公园城市生态格局,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全市出境断面水质达标率100%,集中饮用水水域水质优良率100%,污泥无害化处置率100%;11个考核断面水质均达到Ⅱ类及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获评小康杂志“2020中国净水百佳县市”第一名。

“生态佳”迈向“生态+”

坚定不移走好绿色发展之路

让绿色成为都江堰市高质量发展的主色调,让生态成为都江堰市的“第一品牌”。在构筑起成都平原主要水源涵养地和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同时,优越的生态环境也成为都江堰市打造全域旅游样板、获得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天府旅游名县、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三块金字招牌的“法宝”,一个绿色发展、创新发展、高效发展的良好环境正在形成。

位于成青路旁的“七里诗乡”景区,近年来已成为市民游客热门打卡地,每逢周末和节假日,这里总是游人如织。曾经备受“脏乱差”困扰的荒芜之地,如今通过建设30公里田园绿道,串联起近30个林盘院落和旅游点,更催生出两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效益显著。游客接待量连年增长,村民尝到甜头,开始主动参与发展乡村旅游。这只是都江堰市将生态文旅资源转化为绿色发展势能的一个缩影。

“绿道林盘已成为催生旅游商贸的‘引爆点’,将资源转化成为实实在在的资产。”据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市贯通绿道网络,有机串联5A景区、宜居城区、精华灌区和45个重点林盘;充分利用现有村道、机耕道、河堤道等进行绿道改造,建成音乐绿道、赛事绿道、滨水绿道等三级绿道246公里,呈现出七里诗乡绿道、原乡绿道、川西音乐林盘绿道等一批特色网红绿道;全线贯通锦江绿道都江堰城区段及郊野段,同步实施绿道沿线景观小品、消费场景植入,完成仰天窝广场景观打造,建成李冰纪念馆,打造了“自拍熊猫”公共艺术品,充分彰显绿意沁润、休赏俱佳的大美城市景致。

与此同时,依托高标准建设产业功能区,都江堰市加快构建康检疗养、生态旅游、文化娱乐、旅游装备制造、食品饮料等绿色产业体系。元气森林等都江堰造“四川好水”品牌加快呈现,年均文旅项目投资迈入100亿元大关,引进六类“500强”企业24家,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到60.6%,区域经济发展质量持续提升。

“十三五”期间,都江堰市每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4.01%。绿色低碳生活理念深入人心,成为新风尚。全域旅游发展实现创新突破,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天府旅游名县、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等荣誉称号被陆续捧回,连续三年入选“中国县域旅游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市”,全市旅游综合收入年均增幅达25.4%。2021年6月16—17日,在由新华网主办的第七届绿色发展论坛上,都江堰市被评为“2021绿色发展优秀城市”。“生态+”效应逐步让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焕发新的活力与魅力,坚定不移走好绿色发展之路。

不断优化人居环境

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聚源镇聚兴苑院落大门曾经锈迹斑斑,围墙斑驳破损,雨棚摇摇欲坠,道路坑坑洼洼,车辆乱停乱放……我市以惠及民生为重点,在广泛征集业主意见的基础上,对聚兴苑实施了安装视频监控设备、规范停车位(棚)、硬化院内道路等一系列硬件治理,通过一个多月的土建改造施工,这个修建于上世纪90年代、只居住了30户业主的小院落变得焕然一新,院落文化墙修葺一新,环境秩序、治安防范、人文风貌等方面也得到了全方位提升,如今再走进这个院子,处处透出的是整洁、舒畅,真正实现了旧貌换新颜。

“在高标准推进公园城市示范片区建设中,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围绕满足市民与游客对美好生活和生态旅游的需要,以公园城市建设引领社会治理创新和品质功能优化,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布局、共建共享,构建‘城市级—功能区级—社区级’三级公共服务设施体系,一步步把公园城市的幸福化为市民触手可及的日常。”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说道。

2016年以来,我市新建小游园、微绿地20处,成功申报省、成都市园林式居住小区、园林式单位11个,新增立体绿化约2.1万平方米,新增城市绿地124公顷。2020年底,实现城区绿地率达到39.47%,绿化覆盖率达到44.1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7.4平方米。2020年,都江堰市规划建设了51条“回家的路、上班的路”幸福社区绿道,构建起15分钟社区生活服务圈;完成17条背街小巷环境品质提升,打造背街小巷示范街巷2条,老旧院落改造4个;完成银杏街道壹街社区片区1个公园城市示范街区打造,“百个公园”示范工程走马河下段带状公园(凤凰城段)已完工开放。“300米见绿,500米见园”“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的美好设计,让“诗和远方”近在眼前,市民足不出市就能尽享山水田园之美,让市民在生态中享受生活、在公园中享有服务。

同时,成都地铁S9快线、“三绕”高速、都江堰至四姑娘山旅游轨道交通、M-TR旅游客运专线等一批公园城市建设项目正加快实施。快铁公交化、高速公路、旅游快速通道连接成都主城区“半小时”交通圈,实现了与成都的同城化发展。

按照《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都江堰市建设总体规划》:到2025年,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形态基本构建,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框架基本建立;到2030年,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全面建成,幸福美好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到2035年,生态型、高质量、人本化、有韧性、可持续的特质充分彰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成为全国样板,共同富裕走在全国前列。目标既定,站在新的起点,都江堰市将在持续探索形成“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发展之路上不断努力。

上一条:没有了
下一条:没有了
分享到

© 2018-2024 都江堰报刊
ICP备:蜀ICP备18036256号-1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