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前明月光……低头思故乡”,轻吟诗仙李白《静夜思》,推窗眺望,明月银辉泻地,我仿佛正和吴刚畅饮桂花美酒,和嫦娥仙子品尝珍馐月饼。
可能你不相信,我上初中以前,还没有品尝过月饼。但这却是事实。四十多年前,在农村不知道月饼为何物的孩子,不只我一个。
上初中一年级时,某天下午最后一节课,生活委员走上讲台宣布一个好消息:今天每人发两个月饼,提前祝老师、同学们中秋快乐!
我第一次听说月饼,很惊奇,问同桌:“这馍馍怎么叫月饼?”
同桌微笑着不答,分开一个月饼,递给我一半,说:“尝尝味道怎样,祝中秋快乐!”
第一次品尝月饼,觉得月饼的味道格外甜美。于是,我决定把两个用黄油纸包着的月饼带回家。
放学路上,我不断地从书包里拿出月饼来看,放到嘴边嗅,最后忍不住将“伍仁”月饼上“伍”字下的一横抠出来享受了。过一会儿又将另一个月饼上“仁”字的一横抠出来解决了。可惜抠出的这丁点儿东西,填牙缝都不够,舌头不住卷上翻下。
回到家,我告诉母亲学校发月饼的事,并把两个月饼交给母亲。
母亲接过月饼,高兴中带着一脸的沉重,“唉……”轻轻地叹口气说:“你和姐姐吃一个,我和你爸、哥哥他们吃一个。”
姐姐高兴地拿起那个抠吃过“伍”字下一横的月饼,迫不及待地一分为二,给我一半。
我正要大口将月饼吞灭,见姐姐又将她的那半块月饼一分为二,把其中一半给母亲。
我心里“咯噔”一下,脸上霎时火辣辣的。然后我也将我的那半块一分为二。
母亲没有接我和姐姐分出来的月饼,说自己不喜欢吃甜食,告诉我们她明天星期六要去八角场看望外婆,那时的星期六不是假日。
我也想外婆了。外婆家门口的羊马河有很多鱼,院子里酸酸李子也熟了吧。外婆家还养有几箱蜜蜂,母亲最喜欢喝蜂蜜水。她刚才 怎么说不喜欢甜食呢?
星期六,我放学回家。母亲已从外婆家回来,告诉我星期天外婆要来我们家。我高兴极了,虽然不能到外婆家,但很快会看到外婆,明天星期天正好不上学。
星期天,我早早起床,匆匆吃过早饭,拿上自制的鱼竿,来到院子门口的清凉河钓鱼,为的是在那里迎接外婆。外婆每次到我家都要带点儿零食,今天说不定要给我带点儿喜欢的酸酸李子。
扬竿垂钓,鱼标很快就往水里钻。不久,我就钓了几条鲫骨板儿鱼、沙沟子鱼。
心想事成,大约十点左右(公社广播站高音喇叭九时整停播),见到外婆和小舅舅远远走在清凉寺边凹凸的清凉村大路上。我使劲将鱼竿插在河边上,一路小跑着来到外婆面前。
外婆很高兴,果然从小舅舅提着的竹篼里摸出一把酸酸李子。
我接过酸酸李子,用掌心随意揩擦几下,迫不及待送进嘴里。
路上,意外的是外婆又从怀里掏出一个东西给我,用纸包着的。
我打开一看,哇,是月饼,再仔细一看,居然是我先前给母亲的那个月饼,“仁”字下边的一横被我抠吃掉了。
霎时,我高兴的心情突然涌起酸甜苦辣。这是一个会走路的月饼啊,它从生活委员的手里,走到我的手里,再走到母亲的手里,又走到外婆的手里,最后走回到我的手里。
回到家,我将月饼递给母亲,说是外婆买的。
中午,一家人围在饭桌上。母亲高兴地将外婆“买”来的月饼一分为八,整齐地放到盘子里,端上饭桌,正好一人一份。桌上还有一大碗油炸小鱼,自家的泡鸭蛋,自家酿造的糯米酒,自家种植的茄子、海椒等蔬菜。
桌上虽然只有一个切开的月饼,但它斟满着思念,镶嵌着牵挂,芳香着希望,镌刻着亲情,书写着欢乐,饱满着团圆。一桌八个人每人品尝着其中的八分之一,十分高兴。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外婆让小舅舅朗诵一首中秋古诗。接着,我也朗诵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岁月深远,那个黄油纸包着的月饼历久弥香,愈发醇香浓烈,特别令人回味。
那一年,1978年,我十二岁,第一次品尝月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