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智勇,一名普通的税管员,今年50岁,按老话讲,是到了“知天命”的年龄。说起他,周围的人嘴里会冒出两个字:好人。工作中,他几十年如一日,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家庭里,上有老、下有小的他担起了照顾家人、养家糊口的重任。他坚持照顾生病失忆的妻子;悉心照料家中的老母;主动抚养遇难朋友的女儿;遇到灾难时,他总是会第一时间挺身而出……是朋友眼中名副其实的“三好”男人。
朋友遇难托孤 他伸出援手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陈智勇的朋友不幸遇难,留下了年仅15岁的女儿。伤心的孩子面临着最现实的问题:学费、生活费、书本费谁来交?没了父亲,就没有了经济来源,学校放假后的穿衣吃饭,房屋损毁后的住宿也都成了要考虑的难事,孩子怎么能像当初一样安心学习?
陈智勇在朋友遇难后,第一时间找到了女孩,他对女孩说:“幺女别怕,再难的事有叔叔们帮你扛着!”于是,陈智勇组织起几个朋友,他动情地说:“我们活下来的人,就该担起这份担子!”大家决定每人每年拿出2000元,资助女孩上学、生活。
读初三的女孩正值青春期,对周遭的变化特别敏感。面对众人的帮助,女孩一开始是“抵触”的,总觉得别人的帮助是对自己的“可怜”,自己成了别人的“累赘”。每次陈智勇将大家筹的帮扶金交给她并叮嘱要好好学习时,她要不一句话也不说,要不直言“以后别来了”,要不回到自己卧室摔门反锁,一直不开。女孩眼神中透着的那股孤僻与抗拒,深深刺痛着陈智勇的心。陈智勇明白,这个年纪的孩子正处在青春期、叛逆期,如果不以父亲的角色加以引导,任其发展,人生可能会越走越偏,越走越失控。
该怎么办?陈智勇和朋友们商量,利用周末和寒暑假轮流带女孩出门游玩,找机会与她聊天、谈心,在她心情愉悦时告诉其父亲对他们这些朋友曾经的帮助,以此消除孩子心底的抵触情绪,纠正自己是累赘的错误想法。
在一次去游乐园的路上,陈智勇对小女孩讲述了年轻时她父亲咬牙帮助大家的往事:“那时候都穷,没吃的,要不是你父亲偷偷从家里拿来一些粗面馍馍分给我,我一个冬天都要挨饿。你张叔叔创业的启动资金就是从你爸那里拿的,你爸连借条都没要,为此你爸省吃俭用了两三年,直到你张叔叔的店生意好起来,你张叔叔在众人面前说过,那个店只要你爸一句话,随时转给他……我跟这些叔叔都是你爸的铁哥们,几乎都是受过你爸倾力帮助的,我们都把你当成自己的娃娃。”陈智勇情真意切的讲述令小女孩陷入了沉思。快到游乐园时,她突然开口:“陈爸爸,我的数学是短板,你能不能为我找一位数学老师补补课,我一定好好学,数学成绩肯定会有提升的。”那天,陈智勇鼓足万分勇气陪着自己的“新女儿”玩了一次从不敢登上的过山车,开心得像个孩子。
2015年,女孩大学毕业前夕,带着对找工作的迷茫寻求陈智勇的帮助。“陈爸爸,我的专业能力还是过硬的,在学校拿了不少奖项,但就是不知道怎么去找到合适自己的工作,专业笔试肯定没问题,面试怎么准备呢?”陈智勇耐心倾听着“女儿”的苦恼,细细询问、梳理着她的“自我评价”和求职意向,结合所学专业多方询问对口企业发展前景和用人标准,两个人的沟通电话常常一打就是一两个小时。渐渐地,她的求职路径清晰起来。确定求职企业后,陈智勇还不放心,又为“女儿”做起职业规划来,为她确定“提早准备、笨鸟先飞”的职业规划思路,分享工作中的常见难题破解对策,把自己曾经走过的弯路一一和她分享,长达7年的助学之路终得圆满。
当“女儿”进入工作岗位后,拿到了人生的第一份薪水,第一件事就是请陈智勇等帮助过她的人吃饭,还送了陈智勇一份礼物。饭桌上,女孩几度哽咽,端起饮料的手不住颤抖,感激之情难以言表:“没有众位叔叔的帮助,我现在肯定是一个社会闲散人员。那时候我任性不懂事,多亏了陈爸爸的开导,现在我长大了、工作了,作为你们的女儿,我为你们养老!”对陈智勇来说,当年这个决定牵扯着他大量的心血和不小的物质投入,但他从未想过寻求回报,现在孩子顺利毕业进入社会,他已心满意足。听着“女儿”颤抖的声音,他也激动起来,眼角泛起了泪花。
这些年来,陈智勇还先后帮助过3名大学生、1名农民和1名残疾人联系工作、实现就业,他却从不把这些付出挂在嘴上。他说:“社会给予我太多,而我所能做的只是一点点。”
妻子摔倒昏迷 他细心照顾
2015年夏,陈智勇正在工作,一个不好的消息传来:妻子上班时在楼梯摔倒昏迷,虽然脱离了生命危险,却因脑部受伤完全失去记忆。看到妻子连自己最亲近的人都不认识,他想找个没人的地方痛哭一场,但转念一想:现在能支撑这个家庭只能是自己的坚强。为了给妻子更好的治疗,陈智勇辗转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找专家问诊,为了能顺利挂到专家号,他头一天下午就会带上些饼干、面包从家里出发赶到医院排队挂号,往往一等就是到深夜。后来在年轻同事的帮助下,对网上挂号一窍不通的陈智勇硬是逼着自己熟练掌握了微信挂号操作。经诊断,专家告诉他这是罕见的挫伤性脑震荡,药物治疗只能起辅助性作用,需要长时间的自我恢复。
这次事故成了陈智勇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每天,他除了正常上班,最重要的事就是照顾妻子,陈智勇一边包揽所有的家务,一边悉心照护妻子。几乎每天晚上,做完家务后的陈智勇都会拿出家里的相册,一页一页翻动,指着照片给妻子讲述定格场景中的故事。从他们的相知相识到结婚生子,从纪念时刻到游玩记忆,常常一讲就是好几个小时,他多么渴望妻子的眼神由茫然变得温暖。
然而,一天又一天过去,妻子并没有如期望中那样记起往事,脾气倒是变得越发古怪,特别容易激动,常常因为饭菜不合胃口、餐具摆放没有如常这类小事而乱发脾气。陈智勇总是选择宽容,不与她斗嘴,耐心地解释,加倍地疼惜,对生病的妻子不离不弃、不厌不烦,每次吃饭前摆放餐具甚至都要细心观察妻子的反应。他说:“她是我最亲近的人,一日夫妻百日恩,现在她病了,我有责任照顾她一辈子!”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陈智勇心血的浇灌下,美好的花朵终于绽放。妻子的病情慢慢趋于稳定,并逐步恢复记忆。一天他照常推开门,下意识地将眼神投向妻子常坐的位置,妻子不在,他心里一慌,紧接着厨房传来一阵炒菜声,他疾步走入厨房,妻子笑呵呵地对他说:“准备吃饭了,今天都是你之前喜欢吃的,这几道菜一次性都让你吃到。你尝尝看,还是不是以前那个手艺。”听到这儿,陈智勇的眼泪再也忍不住夺眶而出……
母亲不舍老家 他设法陪伴
2014年,陈智勇的父亲因病去世,留下了年过七旬的母亲。母亲如果再住在老家,就只能用“孤苦无依”来形容,陈智勇决定自己再难也要将母亲接进城里住。
可是年纪越大的人,越舍不得离开自己生活了几十年的老屋,老母亲就想住在田园里的青瓦平房里,种种菜、养养鸡。陈智勇实在舍不得母亲一个人住在乡下,在不违背母亲意愿的情况下,想了个折中的办法:让母亲继续住在老家,自己每天打电话过去问候,每逢节假日带着孩子们回去陪伴。
此后,“叮铃铃”的电话铃声每天总在母亲家里响起。节假日时,总能看见陈智勇在老家帮母亲做家务,陪母亲聊聊天,做拿手菜给母亲吃。天气好时陈智勇还组织一大家子带着母亲去各地游玩,让辛苦大半生的母亲享受天伦之乐。
年迈的母亲有时特别想同孩子们分享自己院子里长势喜人的花草、蔬菜,陈智勇便为母亲更换了大屏智能手机。陈智勇自己也学着玩智能手机,他向年轻同志请教如何把手机字体调到最大,如何使用微信,如何拍摄和分享小视频。“自学成才”后,他又给母亲买来智能手机,帮母亲下载安装好微信,把亲朋好友都添加好,一遍又一遍教母亲使用微信录视频、打视频电话等。老人家上了年纪,一开始接触新鲜事物特别困难,有时候脾气上来了就赌气说不学了。陈智勇就动员其他亲人夸赞老人家思想新潮,给孙辈树立了好榜样。在“糖衣炮弹”的攻击下,现在老人家竟然还学会了给视频配上背景音乐,从此以后,家族微信群里经常可以看见母亲分享的各种农村生活视频,陈智勇等晚辈每次都积极评论点赞。现如今,老母亲虽然还是独居,但在老家住得惬意又有趣。陈智勇常说:“人生最怕的事就是‘子欲养而亲不待’,孝敬老人,看到老人家身体康健,真是一件无比幸福的事。”
陈智勇就是这样一个有情有义的人,这些年来,虽备受生活的煎熬,但他依然选择热爱生活。他是一个在平凡生活中书写不平凡的人,一个笑对磨难、执着坚守的人,竭尽自己所能,散发出光和热。
记者手记
“我们活下来的人,就该担起这份担子”“我是她最亲近的人,我有责任照顾她一辈子”“孝敬老人,其实是一件幸福的事”“当人民需要时,就得毫不犹豫地站出来”……他的每一句话尽显担当。好父亲、好丈夫、好儿子,朋友眼中的“陈三好”,用自己的行动抒写着新时代的铁骨柔情“好家风”。(通讯员 吴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