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djymedia.com/Content/biglogo.png
【都江堰市融媒体中心】
http://www.djymedia.com/content/2021-08/20/010284.html

等待处理…

都江堰精华灌区康养功能区:建成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和国际田园康养旅游目的地

——专访都江堰精华灌区康养功能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唐彬

本报记者 宋正刚
点击量:719    我要评论 (0条评论)

岷江水流淌数千载,经都江堰灌溉成都平原,润泽天府之国。自宝瓶口以下东至龙泉山、南至华阳的农田自古传袭自流灌溉方式,土地肥沃,文化丰厚,被誉为承载千年天府农耕文明的精华灌区。传承千年文明,谱写时代新篇。都江堰精华灌区康养产业功能区紧紧围绕打造城乡融合改革试验先行区和生态价值转化示范区目标,强力推进融合发展,着重发挥比较优势,全力整合集成,着力在产业功能区核心起步区构建“林田水院、价值转化、产业体系”三位一体的高品质科创空间,取得了一个个丰硕的成果。

1月12日召开的市委十四届十二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深入分析了新发展阶段都江堰面临的宏观环境和时代特征,提出了一系列远景目标,在系统擘画都江堰未来发展基本思路、主要目标的同时,又结合当前实际,明确了各项工作的具体思路,为全市各级各部门提供了具体的行动指南。都江堰精华灌区康养功能区坚定不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把学习贯彻市委十四届十二次全会精神当做核心工作、首要任务来落实,在“两个率先”新征程中争先进位。

“市委十四届十二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的召开,为我们绘就了蓝图,我们将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落实新思路、奋发新作为、共创新成效。”近日,都江堰精华灌区康养功能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唐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十四五”期间,都江堰精华灌区功能区将坚决落实中央、省委、成都市委和我市重大战略安排和决策部署,以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重点改革任务为引领,优化空间布局,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推动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建成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和国际田园康养旅游目的地,擦亮“精华灌区”金字招牌。

 

记者:都江堰精华灌区康养功能区如何深刻理解市委十四届十二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的会议精神和工作要求?

 

唐彬:市委十四届十二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承前启后、统筹全局,重点研究了全市“十四五”规划以及2035年远景目标,提出了“十四五”时期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描绘了都江堰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明确了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为我们做好“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十四五”规划建议》擘画的都江堰市未来发展愿景,尤其是八大战略发展主线,形势研判精准、目标思路清晰,是一个有魄力、有担当、高屋建瓴、催人奋进的务实规划;市委常委会确定的2021年十一项起步工程,既高度契合上级精神和宏观形势,又符合现阶段都江堰市客观实际,充分展现了市委常委会越是艰辛越向前、越是艰难越担当的政治品质与为民情怀。这次会议对于全市上下坚决落实中央、省委和成都市委的重大战略安排和决策部署,有机衔接“两个率先”和建设“三区一地”整体要求,再接再厉、勇毅笃行,努力开创都江堰“十四五”发展崭新篇章具有重要意义。

 

记者:都江堰精华灌区康养功能区将怎样贯彻落实此次全会精神?

 

唐彬:市委十四届十二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以来,我们多次召开党工委会议,传达学习会议精神并研究贯彻落实措施。2021年,功能区将密切围绕都江堰市打造“西控”区域农商文体旅融合发展的增长极和成都重要的国际旅游消费中心目标,聚焦成都市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市委11项高质量发展“起步工程”和市政府 “十大行动”,补短板抓落实,把功能区宜居生活品质转化为长远发展的持久竞争优势,把新场景新业态新产品的创造培育深化为引领功能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确保在成都都市现代农业产业生态圈综合评价进入前四名。

在具体举措方面,按照“1234”片区提升发展思路,着力构建“产业功能区+产业社区+产业园区+产业项目”的四级产业体系。

完善一套保障机制。坚持统筹兼顾与集成赋能相结合,以系统化思维提升功能区长远发展韧性。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通过竞争激励方式实行对资金和政策动态管理。严格落实都江堰市“十四五”规划,全面整合各级各类可支配的涉及产业融合、基础和公共配套设施项目资金,启动天府大道沿线“四线一厂”、聚源镇110KV变电站以及重点区域绿道、蓝网等约50亿元的基建项目建设,全面提升功能区基础配套水平,有效串联功能区内散落的林盘景区、大地景观和产业园区,形成至少1处百亿级产业集群和2处十亿级产业集群。

培育两大市场主体。坚持经济效益与公共属性相结合,以市场化逻辑培育好平台公司和集体经济组织。发挥功能区所属国企的功能平台和建设主体作用,瞄准行业龙头引进城市合伙人、战略合作者,积极推动平台公司、央企国企、专业公司和金融机构的多方合作,建立投融资、规建管一体的开发模式,提升平台公司的造血更新能力。在核心起步区率先探索功能区直管社区的扁平化管理模式,引导集体经济组织“股份制”改造,并与社会投资方建立长效利益联结机制,充分激发农业主体积极性,进一步提升集体经济组织基层治理能力和参与市场化竞争的能力。

打造三块示范片区。坚持价值创造和多元体验相结合,以场景化思维营造“三生融合”的乡村体验新空间。按照片区综合开发思路,引进有实力社会投资方,先期完成1115亩核心起步区的基础配套、林盘保护修复、产业提升和场景营造,全面提升科创空间平台建设,合理布局院士工作站、专家大院等科创主体,形成以科技支撑、农商文旅体养融合为特征的12平方公里城乡融合发展示范片区。加快完成驾虹农产品加工中心建设,完善“最美田园路”的标识标牌系统和基础配套建设,确保国家级田园综合体顺利通过农业农村部的综合验收,形成以优质粮油果蔬为特色的36.6平方公里现代农业示范片区。积极推动石羊镇万亩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加快花蕊里灌县川芎产业园项目、青城湖康养项目和巴川康养中心项目的产业用地供应,促成早日建成见效,形成以川芎产业为特色的10平方公里田园康养示范片区。

聚焦四项重点任务。坚持重大项目和重要环节相结合,围绕产业生态圈建设和产业集群打造,加快推动重点任务攻坚克难。聚焦重大项目招引攻坚,瞄准北京世纪金源、深圳华晟基金等目标企业,积极招引落地青城湖下湖综合文旅项目、青城湾研学教育国家级营地等十亿级重大项目,增强功能区在成都市农业生态圈内的产业竞争优势。聚焦驾青线产业廊道建设,通过对沿线10个重点川西林盘的人居环境整治和新兴消费业态植入,串珠成链,打造“灌区十景”,形成功能区产业链主要延伸廊道。聚焦全域土地整理项目试点,率先推动功能区核心区内5个川西林盘整理,年内完成不少于5宗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并争取将土地入市的部分收益统筹用于核心区建设,形成“封闭运行、自求平衡”的良好发展局面。聚焦生态惠民建设,积极推进以水权交易、新业态植入、新场景落地为主要抓手的“蓝网工程”建设,确保蓝网工程核心区和功能区核心区“双心合一”,打造水润天府、安逸闲适、宜居宜业的生态惠民示范区。

 

记者:生态资源和环境价值是都江堰精华灌区康养功能区的核心优势,下一步计划将如何转化生态价值,做好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乡村表达?

 

唐彬:一是筑牢生态价值绿色本底。严守生态红线、绿色底线,加快实施精华灌区生态建设和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川西林盘保护修复工程和大地景观再造工程等,大力推动功能区生态保育和生态修复,着力塑造“蓝绿交织、景城相融”的生态本底。二是摸清生态价值内在潜力。采用综合生态价值和经济效益的生态GEP指标体系,确定可用于量化交易的生态资源,建立生态资产核算账户,编制全面反映经济发展的资源消耗、环境代价和生态效益的生态资产负债表,并进行分类核算,为生态环境绩效评估考核、补偿和转化等提供重要依据。三是搭建生态价值实现平台。健全生态环境资源权益交易制度,努力争取搭建“绿色产权交易所”,率先探索构建林田水湖等生态资产定价、交易体系,重点加快建立碳汇交易、水权交易等生态资产市场,以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争创生态价值转化示范区。

在生态价值转化路径方面,进一步优化完善顶层设计,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和路径,提高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效率。实施创新驱动,打造农业科创空间品牌。聚焦核心起步区,按照“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商业化逻辑”,打造“一中心两平台”高品质农业科创空间品牌,搭建高质量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增强功能区集中度和显示度。将立足农业本底,构建价值转化利益联结机制。引导投资方和集体经济组织算好“经济效益账”“社会效益账”和“生态效益账”三本账,探索形成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长效利益联结机制。将立足价值转化,着力提升产业发展能级。围绕生态农业、田园颐养、乡村旅游,精准制定针对头部企业的产业扶持政策,探索设立精华灌区乡村振兴发展基金,兼顾“落地率”“开工率”“投运率”等关键指标,加快成势见效。

上一条:没有了
下一条:没有了
分享到

© 2018-2024 都江堰报刊
ICP备:蜀ICP备18036256号-1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