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djymedia.com/Content/biglogo.png
【都江堰市融媒体中心】
http://www.djymedia.com/content/2021-08/13/010212.html

等待处理…

疫情防控前沿阵地的
“侦察兵”

——小记市疾控中心
流调人员王林

点击量:365    我要评论 (0条评论)

近日,新华社客户端以《首例出院、连续无新增 成都防疫背后的故事宽严有道》为题,关注成都在又快又严阻击疫情的同时,坚持以人为本、弹性治理的张弛有度。溯源、核酸检测、流调、锁定重点人群、管控重点区域……疫情发生后,成都这座拥有2000万人口的大城市快速反应。8月7日上午,成都本轮疫情确诊病例第一例治愈出院,截至8月8日,成都已连续11天无新增本土确诊病例。

连续11天无新增。当我们暗自松了一口气的同时,这背后是很多人,是他们在默默付出,守护这座城市,守护你我。让我们一起走进防疫背后的故事,今天故事的主人公是都江堰市疾控中心流调人员王林。

7月27日傍晚6点,王林正在厨房做饭,接到领导电话,“立即到单位,有密接排查,人数较多。”越重要的消息,领导话语越简洁。王林火速赶到单位,准备好相关表格、资料,穿戴好防护衣,立即赶往指定隔离酒店。

当晚8点,密接人员车辆到达隔离酒店。由于人员较多,采样后,王林和同事们便开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追踪次密。从晚上9点到凌晨3点,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完成了第一轮调查,基本排查出这批人员的密切接触者。数据量很庞大、繁杂。由于密接人员大多是同事,调查出来的名单和信息有交叉内容,他们需要从众多的信息中进行梳理,并要在第一时间将名单整理出来提供给镇街,追踪到人,再由卫生院进行转运。

“你好,请问你去过哪里,你都接触过什么人?”虽然就这么两句话,但是想要获得有效、真实的信息,却需要流调人员有缜密的心思和惊人的洞察力。对方的语气、语调,或者一个迟疑,背后都需要流调人员像福尔摩斯般给侦查出来。王林负责现场调查及信息整理,除了要掌握所有现场调查信息,还要将所有信息进行统计、录入、分析,对于不明确的信息,及时返给负责调查的同事进行补充流调。

天终于亮了,第一个通宵就这样过去了。由于成都各区(市)县都是连夜进行的调查,人员有大量交叉,王林和同事们不停收到成都其他区(市)县的协查信息,同时将有效信息反馈给对方。

截至7月28日晚6点,整整24小时,王林和同事只休息了半小时。28日晚,所有的密接及次密均已追踪到位并顺利转运到隔离酒店。同事们终于可以休息了,王林的工作再次进入到下一个阶段,整理每个人的接触情况,并告知对应酒店采样时间、收集检测结果、计算解除隔离时间等。

7月29日,由于连续2天没有休息,王林开始出现拉肚子、呕吐症状,可按要求,每隔4个小时要更新上报数据,同事都让王林回家休息,可想到总体情况只有自己最了解,她硬是撑了下来。

连续几天几夜没回家,可苦了4岁的孩子。王林是重庆人,因为工作繁忙,母亲来都江堰帮忙照看孩子,可母亲心脏做过手术,不能太劳累,所以白天母亲带孩子,晚上孩子挨着王林睡。没回家的夜晚,孩子半夜哭醒找妈妈。这时候,王林内心就会有忍不住的酸楚。

可只要一接到电话,不管是白天、还是夜晚,或者周末,接到协查函,一到工作岗位上,王林仿佛又穿上了无敌铠甲,披挂上阵,浑然忘我。工作量大,细碎繁琐,王林说这些她都不怕。她只希望:“我们在流调的时候能得到人们的理解和支持,不要因为我们反复地询问而生气,因为我们需要掌握每一个细节,只有提供了准确的信息,我们才能跑赢病毒的传播。”(本报记者 缪英 文/图)

上一条:四川教育收费“十条禁令”这些费用严禁收
下一条:没有了
分享到

© 2018-2024 都江堰报刊
ICP备:蜀ICP备18036256号-1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