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djymedia.com/Content/biglogo.png
【都江堰市融媒体中心】
http://www.djymedia.com/content/2021-08/10/010187.html

等待处理…

八一聚源高中喜获火星探测任务
大挑战创意设计奖

点击量:613    我要评论 (0条评论)

7月24日至29日,由中国教育学会、国家航天局、北京市八一学校主办的“逐梦火星”航天科技教育活动在北京市八一学校举行。我市八一聚源高级中学作为四川唯一一所代表队受邀参加此次活动。通过激烈角逐,八一聚源高中取得火星探测任务大挑战创意设计项目最高奖项——设计奖,被授予“百所航天特色学校开发百节航天主题课程活动基地学校”称号。

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荣誉的背后,是八一聚源高中一直秉持科创兴国的理念,是老师的坚强信念与无懈付出,更是学生对自己所学知识的运用和成果展现。

三年孵化科技教育成果

“能取得优异的成绩,离不开大家的努力与付出。”八一聚源高中副校长梁国良感叹道。据他介绍,八一聚源高中创办于1957年,已有60多年的建校历史。近三年来,学校借助都江堰市成为国家课改实验区这一平台,始终致力于走内涵发展道路。在课堂改革方面,提出“因势利导的三阶教学模式”,成为四川省级课题,受到国家课改中心的重视。在课程建设方面,秉承“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大力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施行五育并举的学校教育。

为推动学校特色发展,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学校还为高一、高二年级学生开设了机器人、流行软件等各类选修课40多门,依托科技社团、校园科技节为载体,为学生创设更多成长平台。“这次参赛所获奖项就是我校科技教育成果的又一次展示。”梁国良介绍到,在此之前,八一聚源高中就曾先后获得成都市第36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团体一等奖、四川省机器人大赛二等奖、全国首届少年军校国防科技运动会一等奖等奖项,“这些活动不仅开拓了学生视野,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更是培养了学生崇尚科学的品质。”

“活动让我们真正感受了一次航天科技的盛宴。”作为参赛带队老师之一的物理老师赵国良感触颇深地说道。据他介绍,本次活动分为现场比赛、学习活动和非现场的火星幻想画三部分组成。现场比赛、学习活动分别为火星探测任务大挑战和PBL航天课程学习。比赛项目主要以团队形式完成任务挑战、航天项目学习和结合任务进行情景剧展示活动,解决地外星球生存挑战问题(水、土壤、环境、能源、电磁防护等)。赵国良说:“我们结合主题设计了机器车熊猫二号,让它执行穿越障碍区、采样任务、重启温室的任务。同时,在熊猫二号里设计了一个满足人类生存的水、氧气、食物、保温、防辐射等的熊猫基地,再以舞台剧、情景剧的表演形式,结合火星车执行的任务表演一个合理有趣又能科普宣传的舞台表演。”

记者看到,赵国良所说的熊猫二号形如一只憨态可掬的“大熊猫”,共分为三层,最上面一层是微生物层,可以循环产生氧气供人类呼吸,中间一层是宇航员的居住层,最下面一层是水循环和物料循环。“最具创意的一处是熊猫的手臂和腿,我们给它贴上了太阳能板,用来发电。这个作品之所以能获得设计奖,除了因其造型具有都江堰地域特色,很‘吸睛’外,还有就是我们设计的‘四环生态圈’完全适用于人类在外太空生存,它是一个集科学性、创造性与实用性于一体的作品。”赵国良说道。

持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据悉,比赛结束后,北京市八一学校还组织了航天课程的学习。八一聚源高中学生在后续学习中表现惊人,实践动手能力在18所学校中异常突出。特别是在离子推进器PBL项目式课程中受到授课教师的高度赞誉,制作的离子推进器模型飞行高度高达18厘米,创下了新纪录。在水火箭项目学习中,八一聚源高中学生超标准(项目导师只要求做1只)做出2只水火箭,在测试比赛中,2只水火箭都成功发射并且射程排名前三。

活动中有个震撼体验的环节,一张火星表面照片全新亮相,它是由参加活动的学生模拟数据通信和搭建后共同拼图完成的,让同学们在模拟火星探测接收的情景当中激发航天热情。高二学生潘丹是八一聚源高中派出的7名学生之一,参加活动深感机会难得、受益匪浅,她说:“这次活动是一个不断学习和创新的过程,我们运用之前学过的知识去完成任务,其间涉及化学、物理、手工等知识,既开发了我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又让我们更加了解航天科技知识。通过参加活动,我越来越喜欢选修的机器人、流行软件课程了。”

张月作为机器人、流行软件课程的授课老师,一直坚持以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科技兴趣的教学模式,她说:“学校于2019年就开设了以机器人课程流行软件课程为代表的特色选修课,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老师,我的课程都是以PBL项目式教学形式为载体,以两次课程为一个小结,一节课学习、一节课拓展,这样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体验知识、享受学习乐趣。”张月表示,智能机器人是现代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发展的综合体现,是中小学技术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的良好载体。将智能机器人教学纳入课程,可以让学生加深对计算机、电学、力学、机械原理、数学思维等知识的了解与运用,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与动手能力。学生在学习机器人知识的同时,既可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又锻炼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让学生走出去参赛是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学习机会,我们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全面丰富学校的创新文化内涵,着力打造具有鲜明元素的办学特色,继续施行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为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提供更好的平台,办人民满意的学校,进一步助推都江堰教育事业百花齐放。”梁国良充满信心地说道。(本报记者 黄代凤 韩晓曼 文/图)

上一条:梦想从这里放飞!市青年创业园为青年插上翱翔的翅膀
下一条:没有了
分享到

© 2018-2024 都江堰报刊
ICP备:蜀ICP备18036256号-1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