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晓 文/图
我的家乡在四川省都江堰市石羊镇,我们这里是后蜀主孟昶的妃子花蕊夫人的故里,当然,还有一样特别出名的东西那就是川芎。而今天我要给大家说的我家的小康故事就和这川芎有着莫大关系。
我是1966年生的人,从小在农村长大。22岁时,成家后的我开始外出打工、养家糊口。那些年,去过的地方挺多,深圳、北京、昆明等等。在一些加工企业打工,如在皮鞋厂干一线。辛苦不说,钱还挣得少。人嘛,在外漂泊总是想家的。我也不例外,在外打工的日子久了,就总盘算着要回家乡找点事做。但我一个没什么文化和技术的农民,想要在农村干点能挣钱的事还真挺难。思来想去,最后我决定回乡种花。那时我做生意没有经验,只会辛苦种花,然后自己跑去各地销售。虽然也能挣点钱养家,但并不成气候。不过,也得益于那时的积累,让我对发展种植业这块有了一些意识。
种川芎是2015年开始有的想法。你想,整个四川省的川芎产量占全国的90%以上,而全省川芎的主产地就在咱们川西坝子这一片。都江堰市是川芎的原产地,有上千年的川芎种植历史。我们石羊镇产的川芎就是其中的极品。从小我就听老一辈人说,马祖寺一带产的“菊花心川芎”移栽到外地大多难以成活,即使引种成活,品相和药效也不及原产地,颇有点“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感觉。而咱们四川著名的药膳“川芎肘子”就必须要用这种菊花心川芎烹制才算正宗。2006年,都江堰市川芎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称号。依托上海灾后援建,都江堰市搭建了万余亩川芎生产聚集区。我就想吧,守着这么好的资源,为啥不在这上面做点文章呢?
大致规划和设想了一下,2016年,我把家里仅有的7万多元存款投进去,租了30多亩地,开始在当时还叫金花社区的这一片种川芎。但也是运气不好吧,川芎种下去的头一年,就遇上了水淹田地、遭受虫害。田地里颗粒无收,钱是全赔进去了。说实话,当时备受打击,十分灰心,一度都不想干了。但好在社区党总支书记周建康找到我,他告诉我,对于我这样的回乡创业农户,咱们石羊镇党委、政府是非常认可和支持的。在政府工作人员的指导下,我借助“农贷通”平台申请到了无息贷款,解决了第二年生产和租地的资金缺口。为了让我这样的农户免于再遭受水患,政府又对田地周边的生产道路、灌溉沟渠进行了整治提升,还请来农技专家指导我们做好病虫害防治、土壤改良等田间管理工作。其实,现在回想起来,当时咱们当地党委、政府对我的帮扶还远不止这些。我们社区的川芎种植“老手”沈友斌就是社区介绍给我的“师父”,种植技术上的问题都是他给我指导、把关。也得益于这样的一对一帮扶,我的川芎越种越好。到2018年,种植面积已达百余亩了,当年的收益大概就有50多万元。可以说,我用3年时间就实现了收入的接连翻番。当时,跟着我一起种川芎的老乡也有20多个,所以我们就成立了都江堰农禅川芎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想的是能带动周围更多的农户跟着我一起种川芎,一起挣钱!
然后,再说到去年,我的“川芎事业”迎来的新的发展阶段。四川修治堂药业有限公司落户石羊镇,他们计划用5年时间在我们这儿建立起以川芎、石菖蒲现代标准化药材种植、深加工和文旅康养为核心的川产道地药材全产业链。背靠大树好乘凉,这道理谁都懂。我相信依托“公司+农户+合作社”这一合作模式,未来我们的川芎种植产业会发展得越来越好,大家的荷包会越来越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