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2003年8月,共产党员李崎背上简单的行囊,只身踏上了重走长征路的路途,这一走就是18年。
李崎,一个普通农民的儿子,既不是官二代,也不是富二代,他仅仅是都江堰市融媒体中心一个普通的新闻从业人员,是什么精神和力量支撑着他十八年重走长征路?李崎告诉我,他还在学校读书的时候就常常被书本上那些长征故事所感动,所激动,如《金色的鱼钩》《七根火柴》《半节皮带》等,从小的梦想就是重走长征路,亲自感受红军长征的光荣与辉煌。参加工作后,李崎成了一名新闻工作者,心中重走长征路的梦想变得越来越强烈了。他曾将重走长征路的想法和计划告诉亲戚和朋友,大家都觉得有点不可思议,都觉得当年红军长征走过的地方都是穷山恶水的地方,凭一己之力能完成么。甚至有人认为,红军长征已成为历史,一个人重走长征路有什么意思呢?
这个时候,他的父亲,一个生活在农村的老共产党员坚定不移地支持他重走长征路,老人家说,去吧儿子,去把红军长征精神发扬光大。
直到今天,只要是节假日或年休假,他都要背上背包,行走在当年红军走过的路上,至今已走了十多万公里。大家都叫他“长征之子”。
重走长征路,李崎首先选择的是红军在贵州的路线。遵义会议、娄山关战役、四渡赤水,这些耳熟能详的地名和故事,曾经无数次地在他的脑海中出现过,但当他一旦亲自踏上这片热土,走过这条红色道路,亲临其境的感受仍然让他一次又一次地热血沸腾。特别是那些红军长征中住过的房屋、用过的枪炮、军号,墙上留下的标语口号,甚至一支斗笠、一盏马灯,都会让李崎激动不已。他一边看,一边写,一个新闻工作者的本能让他觉得必要把他在重走长征路上的感受用文字记录下来,让更多的人和他一样从精神上接受一次长征的洗礼。特别是在赤水河畔,望着滚滚而去的河水,毛主席四渡赤水出奇兵的神来之笔震撼了年轻的李崎。
在李崎重走长征路的行程中,他已是四次沿着当年红军在赤水河的行军路线考察学习,并将他的感想和体会写进他的《一个人的长征》一书中。
2004年春节,当千家万户的人都团聚在一起,喜气洋洋地包饺子、看电视、放鞭炮时,李崎一个人又行进在通往革命圣地延安的路途上。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他在心中朗诵着著名诗人贺敬之的诗句,大步流星地朝延安奔去。自此,十个年头的春节,李崎都是在长征路上度过的。
18年来,李崎利用每年的节假日,先后重走长征路、重访革命老区150余次,总行程近10万公里,走遍了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二、六军团)、红四方面军、红七军、红二十五军及北上抗日先遣队走过的地方,足迹遍及全国20个省市、300多个县市,500多个乡镇(山寨)的革命根据地和红色遗址。拍摄长征路上图片25000多张,收集红军长征读物6000余册,书画500余幅,红色革命实物300余件,访问老红军50多人,收集红军歌谣1000余首,走访了50多位开国将帅(含十大元帅)故里,考察过全国100多家红军长征纪念馆、红军烈士纪念馆、开国将帅陈列馆、红色博物馆及红色旅游景区。
2012年春节,当万千家庭外出的人都急匆匆地赶着回家和家人团聚的时候,李崎依然行走在长征路上,在大雪纷飞的寒冬再访川陕苏区,和老区人民一起过了一个特殊的春节。火炉前、炕头上,革命老区的老百姓拉住李崎的手连声说:谢谢!宁夏军旅诗人、红军后代赵太国感而作诗赠李崎:蜀中万家过龙年,李崎踏雪走巴山。纵横千里留足迹,苏区寻红已三番。
井岗山头,他仰望着“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的辉煌历史画卷;娄山关上,他领略了“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的苍凉与悲壮;雪山草地,他体验了“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的豪迈与英雄气概。从瑞金到遵义,从湘江到大渡河,从两河口到延安,举凡红军三大主力长征所经历的重要路线和地方,他都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走。更为可贵的是,三大主力红军之外的红军,如红七军、红二十五军及北上抗日先遣队走过的地方,他都一一重走,那些被时间逐渐淹没,已经淡出人们记忆的红色小县城、小乡镇、小村落,他都一一寻访,如黔北深山中的苟坝,四川通江的王坪,四川理县的佳山,四川康定的金汤等。他用他的笔,用他的镜头将它们带回都江堰的长征书院,展现在世人面前。
李崎在重走长征路的同时,为了宣传和弘扬长征精神,在自己的家乡都江堰市创办了长征书院。
长征书院建在都江堰市永丰社区一座普通的农家四合小院中,粗略一看甚至还有些简陋,但当你跨进院门的一瞬间,一股红色的热浪便扑面而来。门楣上悬挂着“长征书院”的匾额,门枋上挂着“都江堰长征历史文化研究会”的牌子,四周的墙上是宣传长征的各种图片文字,在一幅“精神家园,红色学堂”的大横幅映衬下,小院充满了红色氛围,显得生机勃勃。小院的十数间屋子被布置成各种展室,有长征文史博物馆、毛泽东思想文献资料馆、英雄文化陈列室室、领袖画像展览室、毛主席视察川西农村陈列室等等。一年四季,都江堰市和省内外都有不少红色文化的热爱者前来参观学习,来感受长征精神带给他们的鼓舞和力量。
李崎年复一年地重走长征路,宣传红色文化,宣传长征精神,并以长征书院为依托,又创办了一份宣传长征历史文化的《红报》和网站。在全国各地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全国各地的老红军、老革命、老领导都为李崎的长征情怀所感动,纷纷为长征书院题词、赠书、捐赠革命历史文物。毛泽东主席的女儿李敏、李纳,红西路军妇女抗日先锋团长王泉媛的女儿叶开敏等也对李崎重走长征路的精神深表赞赏,以不同的方式给予鼓励和支持。都江堰市党政部门也非常关心和支持长征书院,将长征书院列为“党史教育基地”“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基地”“党员干部勤廉教育基地”,每年都有数万计热爱长征红色文化的群众前来参观、学习、交流,有很多单位的党组织还将组织生活和入党仪式都搬到长征书院来举行。
长征书院现在已成了都江堰市的一张红色名片。
李崎倾其一生精力重走长征路,创办长征书院,宣传长征红色文化,经费不够了,他就动员爱人把准备买保险的钱拿出来用。他爱人说,你们单位的人尽都买了房子又买小车,你呢,钱都丢在路上了,啥都没有,问他,你这长征路要走到啥时才到头哦?李崎说,重走长征之路我要一直走下去,
长征之子永远走在长征路上。(何民(四川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