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池镇望江社区位于龙池镇岷江西岸,地处青城山最高峰赵公山南麓。山高林深、道路陡峭,经济资源优势薄弱,单靠种植传统农作物农户难以维生。如何让村民实现增收致富,社区党委领导班子边创新边探索。在社区党委书记林正康的带领下,社区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发挥党员示范引领,带领村民在林下种植中药材重楼、山慈菇等,20余户村民实现3年总收益20万余元。
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龙池镇望江社区正阔步前行。
瓶颈凸显 产业结构亟待调整
出玉堂,沿213国道往上行驶2公里,就可到达望江社区。沿途可观赏紫坪铺水库绝美风景,在水平如镜的湖面上,都汶高速大桥飞越湖面。岷江将大山劈为邛崃山脉和岷江山脉,社区东北面居高临下望岷江,故名“望江”。
望江社区全部是山区,平均海拔1500米。西部与汶川县映秀镇、漩口镇山脊相连,南部至赵公山主峰顶。东北部直下岷江紫坪铺水库湖面。社区共有2252人,集中居住小区 5处,集中居住381户,共有469户群众分散居住于高山。近年来,社区通过各种渠道筹集建设资金1000余万元,修建了40多公里的山区水泥路,又鼓励村民自建“户通”水泥路,望江社区实现了户户通水泥路。
山上满是碗口至水桶粗的银杏、桂花苗木组成的林地,间或厚朴林,也有长势喜人的猕猴桃园。
问起村民曾经的收入情况,有村民告诉记者,望江社区退耕还林后,山林面积达4万亩,种猕猴桃2600亩,厚朴、黄柏、杜仲等三木药材2700亩。近年来,银杏、桂花、三木药材价格大跌,各地猕猴桃大量上市,本地猕猴桃病虫害频发,村民增收困难。
过去,望江社区依靠退耕还林政策,种植猕猴桃水果及厚朴、黄柏、杜仲“三木”药材,外销银杏、桂花等绿化苗木脱贫,现在,增收困难,该怎么办?乡村振兴的艰巨任务压在社区“两委”班子身上。
因势利导 林下种植实现突破
机遇常常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那是2013、2014年,有药贩子上山收购村民采集的野生重楼、山慈菇等,野生重楼价格一度达到每公斤700元。当时还是社区干部的林正康敏锐地意识到这是农民致富的途径,应该将野生重楼、山慈菇等仿野生种植,并发展为产业。
在社区的号召下,党员王书祥、马胜德、刘燕等村民在自家的桂花、银杏林下种植重楼。卖不掉的桂花、白果树为重楼遮荫。经过村民们刻苦攻关,重楼、山慈菇等中药材仿野生种植终于成功。
重楼又名七叶一枝花,是治疗蛇虫咬伤及疮毒、咽喉肿痛的良药,生长5年的重楼才能掘取其地下茎,晒干出售。由于产量少,市场少有商品货,药厂靠贩子到山民家中收购,价格较高。山慈菇为兰科植物杜鹃兰,具有清热解毒、化痰散结等功效,药用价值极高。
重楼、山慈菇喜阴,在森林里长势良好,恰好能与退耕还林后种植的各种经济林木共生,且不论林木价值,仅种1亩地的重楼,5年后可实现产值20万元。
75岁的村民王书祥7年前率先种植重楼,以前只是在房前屋后的林子里试种,如今越种越多,发展到两亩地。近3年来,每年卖一点,纯收入快有20万元了。
在68岁杨长青老人园子里,3亩地的重楼长势喜人,园子依山就势,利用山沟设有自动排水和喷淋系统。问起收益,老人笑而不语,旁人说:杨长青每年卖重楼有6万元收入,这3亩地有人给过50万。
7组组长刘兵告诉记者,社区号召大家种重楼、山慈菇已有7年,组上发展了40亩。早先种植的都卖了钱,最少的人家也有两三万元收入。
林下种植以蓬勃之势发展起来,这其中,浸透了社区党员干部的辛劳和汗水。
换位思考 党员干部诠释初心
2015年2月,望江社区两委成立林下中药材仿野生种植指导小组,社区干部林正康担任指导小组组长。他整天泡在林下,观察重楼长势,认真总结仿野生规模化种植重楼的经验,并开办了林下中药材仿野生种植培训。
2016年2月,林下重楼、山慈菇的林下种植由经验提升为一套操作教案,社区开办了重楼种植培训班。学习不分男女老少,常年学习的有160余户200人左右,骨干学员40名。村民们收集森林里的野生重楼、山慈菇,在房前屋后种植。
望江社区突破瓶颈走出的这条好路子,在于探索、实践、别具一格的创新,更重要的是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群众的根深深扎在了农民心中。
党员王书祥、马胜德、刘燕等党员同志作为重楼种植带头人、示范户,不断地把自己的成功经验分享给其他村民。王书祥说:“咱是党员,不能只管自己致富,还要在奔小康的路上拉着贫困户一起走。这是咱党员的责任和义务。”
2020年6月,社区村组调整合并,林正康当选为社区党委书记。新一届望江社区两委将发展重楼、山慈菇等中药材作为社区产业调整的主导产业。对后加入林下中药材种植的农户,社区两委因地制宜开展培训,落实党员带动户到田间地头手把手教授村民学习林下中药材仿野生种植法,同时也请来农技人员讲授种植要领、病虫防治等,并且组织村民到其他中药材基地参观,听取药材专家讲解重楼等中药材的市场前景。
如今,望江社区林下中药材仿野生种植项目已发展商品重楼200余亩,商品山慈菇60余亩,种苗100余亩。社区群众又引进了黄精、玉竹、白芨、射干等中药材,达到了500余亩,各类中药材的在地价值在5000万元以上。前期参与林下中药材仿野生种植的农户均获得利益,有20余户实现三年总收益20余万元,后期加入种植的农户每年也有两三万元收益。望江社区林下中药材仿野生种植项目成为龙池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良项目”“农民增收先进项目”。
如今,望江社区林下种植蓬蓬勃勃,村民干起活来也特别带劲,在这幅动人的画卷中,党建以“一大一小”的大喇叭、小微信把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化作带领群众乡村振兴的实际行动,以“支部跟着产业走,农民跟着党员走”的农村经济架构组合新实践,把为民服务再走深走实。(本报记者 缪英 通讯员 罗华勇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