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都江堰福源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被推荐为第二届成都市党建引领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十佳”先进集体。这家成立于2017年2月的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他们在哪些方面做得出色?服务对象都有怎样的评价?近日,记者走进社工群体,了解到更多暖心故事。
服务养老院 老人们说很暖心
位于都江堰杰琳康复医院内的都江堰馨敬养老院,是一家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养、医、护三者相结合的养老机构。记者在这里看到了福源社工忙碌的身影,他们或给老人读报、或陪老人下棋、或搀扶他们做康复训练。在一群白大褂中,社工身着红色马甲的身影格外亮眼。馨敬养老院院长师超表示,福源社工的介入弥补了养老院的短板,为老人们提供了更为周到、细致的服务。
73岁的曾凡明于2019年入住养老院。早饭后,他在楼层的公共区域做康复训练。他坐在轮椅上,不用手推,而是双脚着地,使其产生摩擦力让轮椅自动往前走。曾凡明说,他这是为了锻炼腿部力量。锻炼了10多分钟之后,在社工的搀扶下,曾凡明站起来进行器械辅助锻炼。说是走路,其实是在单脚跳,右脚“咚咚”着地,左脚只能如蜻蜓点水般轻轻着地。在旁人看来比较艰难地行走,可曾凡明自己已经感觉很好了。他说:“如今的状况,比我两年前刚来时好多了。”
两年前,曾凡明不慎摔了一跤,造成左侧肢体半身不遂。考虑到养老院具有专业护理、康复功能,家人将他送到了这里。曾经在某工厂担任工程师的曾凡明,虽身体状况不佳,可意志不垮,始终保持着良好的精神状态。在曾凡明康复训练过程中,社工跟在后头,亦步亦趋,随时关注老人的需求。曾凡明讲述,社工不仅帮助其进行日常的康复训练,平常还会陪他们聊天、读书、看报、下围棋等。每个月还会带动大学生志愿者给老人们过生日,用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提升老人们的精神生活。说起他们的周到服务,曾凡明竖起大拇指:“他们就像我们的孩子一样,非常暖心。”
57岁的周丽因脑血栓后遗症右手伸不直,来到这里后,社工王静每天会定时来陪周丽聊聊天,为她整理衣物、床上用品等。记者看到,社工陪她聊天期间,周丽脸上始终挂着微笑。
探索新模式 “疾病与心灵”同康复
随着政府购买服务的不断推进以及社会治理的时代要求,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不断发展壮大并参与到社会治理之中。这不仅发展补充了社会治理的力量,也推动了社会工作的发展。
近年来,都江堰市福源社工中心以“社区为平台、社会组织为载体、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为支撑”三社联动,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为有需要的个人和群体提供专业化、人性化的服务,弥补政府公共管理与服务中的不足,充分发挥社会工作稀释剂、软化剂的作用,有效化解基层社会矛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精神需要。
社工中心总干事陈云霞是中级社工,她从事社工工作已有8年。用她的话说,社工组织是公益性社会组织,这就要求从业者必须有奉献精神。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她积极热心,将最大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2020年8月,经上级党委批准,都江堰市福源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正式成立党支部,现有正式党员3名,入党积极分子2名。在党建引领下,福源社工组织主要开展医务社工,同时也在社区营造方面开展各类志愿服务。
陈云霞介绍,福源社工中心积极探索出一套“社工+医疗+养老”的新型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将医疗工作与社工工作有机结合,针对医疗机构所涉及的医疗救助服务、医疗帮扶服务、医疗关怀服务的对象,开展非医疗服务工作,发挥医务社工在医生、护士、患者、患者家属之间的协调作用,强调人文关怀,为患者提供安全、便捷、愉快的就医环境,改善就医感受,帮助患者一起实现“疾病与心灵”共同康复的目标。(本报记者 缪英 文/王义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