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二十年代末,在成都平原灌县(今都江堰市)金马场一带,常常会看到一群男女少年,他们唱着校歌,行进街头,宣传民众,他们是灌县县立第三小学也就是今天天马学校的学生。和别的学校不同的是,在革命年代,这所学校的教师大多数是进步青年和共产党员,学生后来也有不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因此,人们把这所学校叫做“红色小学”。就在上个月,“都江堰市党史学习教育基地”在天马学校挂牌成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所学校的红色教育馆,看红色基因、革命薪火是如何在这里代代相传。
本报记者 刘晓 文/贾晓明 图
党旗下的深情讲述
“为了有利于工作的开展和斗争的需要,干希宇、张子玉、陈益帆三个党员在一个偏僻幽静的农家屋子里庄严宣誓……”走进天马学校红色教育馆,六年级三中队的少先队员罗梓菡正声情并茂地给同学们现场讲述红色故事。“我和同学从四年级开始就在红色教育馆上课,一开始是听老师讲,慢慢的,我也会讲了。现在我开始担任学校的小讲解员,负责给前来参观的客人和同学们讲红色故事。”在天马学校,像罗梓菡这样的小讲解员有20多个。日常学习生活中,孩子们接受红色教育的基地正是位于学校教学楼一楼的这个红色教育馆。始建于2019年的天马学校“红色教育馆”,涵盖了“中国少年先锋队”“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和“中国共产党”三大板块,分为“红领巾与祖国共成长”“铭记历史·砥砺前行”和“筑梦新时代·奋斗正青春”三个篇章进行展示。教师袁丹告诉记者,自建成以来,红色教育馆已成为师生凝聚精神力量,深化党史教育的红色教育大课堂。“我们平日里除了不定期让各年级的学生来馆内听红色故事、讲红色故事,还会利用主题班会、学雷锋日活动等不同形式的活动载体进行红色教育教学活动。”
战火中的红色学校
师生口中那个“红色学校”正是天马学校的前身——灌县县立第三小学。当时,该校还被叫做灌县职业学校,校址在县城内。灌县党组织创建前,学校是进步青年活动的据点,学校内的进步活动也非常活跃。灌县党组织创建后,学校便成了党组织开展活动的联络中心。1929年春,灌县职业学校迁到金马,改为灌县县立第三小学。为了工作的开展和便于领导,中共灌县特别支部将随学校去金马的党员和不能随学校去金马的党员编为灌县县立第三小学党小组和城关党小组两个党小组。1929年秋季开学,中共四川省委派胡俊辉、王俊超、王治平到灌县协助党组织工作,为了把这所学校开辟成党在农村的活动据点,王俊超被安排到灌县县立第三小学,以教师身份为掩护开展党组织工作。至此,党组织在该校得到迅速发展。嗣后,建立了小学支部。据天马学校校长田林介绍,当年,学校党支部建立后,该校冲破封建思想樊笼,率先在灌县农村地区招收女子入学,实行男女学生合校学习。“学校还通过各种活动的策划和开展,让学生受革命教育。随着大家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党的认识、了解加深,在革命思想的熏陶和党组织的培养教育下,从这所学校毕业出来的学生后来有不少加入了党组织。我们学校也成为了当时党组织在灌县农村开展工作的大本营。因此被大家称为‘红色学校’。”
代代传的红色基因
在红色教育馆参观了一圈,记者发现,在这个红色教育基地里,不仅罗列出了干希宇、张子玉等灌县历史上诸位红色人物的生平事迹,也将这些红色人物当年在学校内的活动事迹逐一进行了展示。“我们的目的就是要让每一个到这个场馆参观后的人更好地了解那段历史,特别是要让我们的学生耳濡目染,永怀红心。”天马学校校长田林表示,学校校史馆、红色教育馆、学生发展中心等相继建成,已成为学校传播优秀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的主阵地。凭借此,天马学校也于2020年7月被列入“成都市党建标准化建设示范学校培育点”名单。2021年4月16日,被市委宣传部授牌为“都江堰市党史学习教育基地”。
此外,学校还通过开展各类活动传承红色基因。今年1月1日,在都江堰市第26届全民健身跑暨第36届元旦越野赛开幕式上,天马学校的30余位师生在长达50米的展示绿道上进行现场书法、绘画创作。老师们挥毫泼墨,书写园丁对家乡的热爱,学生们画笔纷飞,勾勒对未来的向往。而在今年春季学期开学日,学校也举行了主题为“从小学党史,永远跟党走”的开学典礼,学生代表用诵读的方式带着师生共同回顾了中国共产党建党历程。“希望我们的孩子们借助学校的红色文化,发扬英雄的光荣传统,健康成长为有理想、有行动、有担当、有目标的好少年,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天马学校校长田林说道。